金融時報報導,以臉書為首的社群商務將逐漸成形。專家樂觀指出,臉書商務(F-commerce)預料明年就會正式起飛。博思顧問公司預測,美國社群商務產值將在2015年時成長至140億美元,與今年的10億美元相比增幅多達13倍。
不少專家主張,很多年輕人經常終日留連臉書,也會希望盡可能地在臉書上從事更多活動,包含消費購物。以臉書等社交網站作為購物平台的社群商務,日後可望逐漸成形。
美國零售網站Overstock.com董事長強森(Jonathan Johnson)便稱,他認為社群商務已歷經爬行與走路的階段,預料明年就是開始奔跑、真正起飛的一年。
根據博思顧問公司(Booz & Co)預測,廣義的美國社群商務產值將在2015年時成長至140億美元,與今年的10億美元相比增幅多達13倍。但這是將所有社交網站影響產生的消費行為都納入計算,例如透過臉書連結到團購網站Groupon,並完成交易等。
報導指出,「臉書商務」發展方向大致有三種。一是透過臉書將顧客吸引到其它各個網站,二是由此蒐集個人資訊以做出購物建議,三則是直接在臉書網站上成立可供消費的線上商店。
現在真正已在臉書上設立商店的業者並不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青少年服飾品牌Aeropostale、英國流行網站Asos,以及美國線上花店1-800-Flowers.com等。
強森亦稱,臉書的資訊蒐集功能還是強於銷售,它可以告訴業者顧客喜歡什麼、如何才能賣出更多產品。
其實臉書本身至今尚未未展現出直接進攻零售的企圖,而是集中於拓展廣告業務。但臉書也表示,現在全美前200大零售網站中,有88%的業者都已與臉書相互「整合」,且今年年終購物季臉書網站流量更平均年增236%。
2011-12-28 01:23 工商時報 【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資料爆炸 5年內有分析人才荒
資訊(IT)儲存服務廠商EMC公布全球資料科學調查報告,顯示資料爆炸性成長,儲存與分析等技術工具因應而生,但分析人才培育速度卻沒趕上,5年內恐有人才荒。
EMC表示,這次資料科學界(DataScienceCommunity)研究,調查範圍涵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印度及中國大陸,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調查結果發現,只有1/3企業能夠有效運用新資料,協助企業制訂決策、獲得競爭優勢;反映出全球各地企業需要適切人才,以從巨量資料與資料分析發揮效益。
EMC表示,由行動感測器、社群媒體、監視、醫療成像、智慧電網等方面造成數位資料的爆炸性成長,企業對於資料科學家需求的成長速度,已經超越人才供應的速度。
有65%的資料科學專家認為,未來5年資料科學人才有短缺隱憂;只有38%商業智慧分析師與資料科學家認為,自己的公司可以運用資料來洞悉客戶。
EMC執行副總裁暨行銷長柏頓(JeremyBurton)表示,巨量資料已經全軍壓境,勢不可擋,但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經營形態改變。匯整大量擴充式(scaleout)儲存、新一代的分析與視覺化功能等技術如今已經完備,但需要的是充滿活力、相互交流、技術專精、而且有充分支援的資料科學家社群,才能充分發揮資料價值。1001226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6日電)
EMC表示,這次資料科學界(DataScienceCommunity)研究,調查範圍涵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印度及中國大陸,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調查結果發現,只有1/3企業能夠有效運用新資料,協助企業制訂決策、獲得競爭優勢;反映出全球各地企業需要適切人才,以從巨量資料與資料分析發揮效益。
EMC表示,由行動感測器、社群媒體、監視、醫療成像、智慧電網等方面造成數位資料的爆炸性成長,企業對於資料科學家需求的成長速度,已經超越人才供應的速度。
有65%的資料科學專家認為,未來5年資料科學人才有短缺隱憂;只有38%商業智慧分析師與資料科學家認為,自己的公司可以運用資料來洞悉客戶。
EMC執行副總裁暨行銷長柏頓(JeremyBurton)表示,巨量資料已經全軍壓境,勢不可擋,但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經營形態改變。匯整大量擴充式(scaleout)儲存、新一代的分析與視覺化功能等技術如今已經完備,但需要的是充滿活力、相互交流、技術專精、而且有充分支援的資料科學家社群,才能充分發揮資料價值。1001226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6日電)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時代雜誌2011風雲人物:全球抗議者
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二○一一年「風雲人物」是這一年來在全球各地風起雲湧的抗議者。(法新社)
美國「時代」雜誌十四日宣布今年的風雲人物為全球的抗議者(The Protester),時代雜誌指出,從「阿拉伯之春」到雅典,從「占領華爾街」到莫斯科,各地的抗議者重塑了全球政治的面貌,並重新定義了人民力量。
預定十六日出刊的時代雜誌以一名阿拉伯抗議婦女為封面。時代雜誌總編輯史丹格在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今天」節目上宣布,年度風雲人物的殊榮由全球抗議者集體共享。他說:「抗議風潮風起雲湧,這些人已改變了歷史,也將繼續改變歷史。」
時代雜誌指出,從突尼西亞一名水果攤販自焚開始,北非和中東的抗議者冒著被毆打和射殺的危險,推翻一個接一個獨裁者。在西方民主國家的馬德里、雅典、倫敦和紐約,抗議者為了前途走上街頭。
全球的抗議者有極大的共通點: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他們有共同的信念,就是他們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已腐化和無法運作,假民主國家照顧有權有勢的人,阻礙重大改革。
史丹格說:「全球普遍的挫敗失望已達到了臨界點?看來是如此。人們說,受夠了。他們不滿,他們要求,即使獲得的回應是催淚彈和子彈,也不絕望。他們落實了個人行動能造成集體、巨大改變的理念。」
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該雜誌編輯群認為過去一年對新聞事件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通常為個人,例如去年風雲人物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
今年獲評選委員會青睞的人選包括美國狙擊賓拉丹的特種部隊任務指揮官麥克拉文、中國大陸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美國眾院預算委員會主席萊恩和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特.密道頓等。
評委熱烈討論後,一致支持街頭抗議者,「全球的抗議者,不分男女,尤其是中東,推翻了政府,建立民主和人民從未享有的尊嚴,使世界變得更好」。
全文網址: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782477.shtml#ixzz1grFLzs4f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兩岸三地網路菁英齊聚,為金手指高峰論壇增色
兩岸三地網路交流再掀高峰。包括安索帕數字行銷集團亞太區執行長林友琴、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PPS.TV首席營銷官吳湘玲、大陸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鄧廣檮、中國凱絡媒體數字營銷協理崔延寧、北京隨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嘉瑞等多位中國大陸網路界重量級人士,十二月二十一日將齊聚台灣。屆時是否創造另一波網路新觀點,已引起各方高度期待。
這群網路菁英此次是應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的邀請,來台參加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時報資訊主辦、台松電器販賣公司(Panasonic)與國泰產物保險公司協辦,並且由IAMA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負責指導。同時,為擴大兩岸交流,本屆金手指網路獎並與中國大陸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進行策略合作,由DCCI負責大陸方面的徵件與收件。
除了參賽、頒獎之外,為了完整呈現金手指網路獎的精神,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特於十二月廿一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舉辦高峰論壇,邀請海峽兩岸的產、官、學界重量級菁英,針對網路營銷發展趨勢、視頻未來發展、行動通訊應用行銷,以及社群未來發展等四大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首先登場的「紅海?藍海? 尋找網路營銷新契機」論壇,邀請安索帕數字行銷集團亞太區執行長林友琴擔任主講人,同時由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總顧問張志弘,與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剛、台北市網際網路暨媒體經營協會理事長吳毅弘,共同為網路市場的現況把脈,希望透過產學的不同觀點,為網際網路的經營銷售尋找出一片新的藍海。
第二場「讓我進入你的視界—談視頻未來發展」則由中國大陸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鄧廣檮主持,與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PPS.TV的首席營銷官吳湘玲、凱絡媒體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數位行銷協理朱怡靜、天王星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宛玲等人,共同探討視頻未來發展趨勢。會中邀請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兩大視頻網站--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以及PPS.TV的首席營銷官吳湘玲擔任議題主講人。視頻網站的興起,對於傳統電視台的營運已造成衝擊,視頻網站如何在傳統電視台層層回擊之下異軍突起?精彩的商戰故事,預期將在論壇中激盪火花。
此外,幾乎已是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也是本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的關注焦點。智慧型手機的風行,延伸了網路創意的發想、也擴大了網路行銷的戰場。面對這個新興的行動載具,網路人如何掌握?為此,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特邀請中國凱絡媒體數字營銷協理崔延寧、有的放矢行動行銷公司總經理黃俊傑,與《第三種人》雜誌總編輯賀欣浩、知世安索帕數位傳播行銷協理張昱、雅虎資訊亞太區廣告產品行銷策略部副總經理林燕,針對行動通訊的前景與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論壇的壓軸,則鎖定近幾年紅翻天的噗浪、臉書、推特。邀請北京隨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嘉瑞,與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總顧問張志弘、亞洲指標數位行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黎榮章、細胞資傳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豊玫、新浪微博全球媒拓總監陳國柱等,分享社群網站的營運經驗,並討論社群網站未來的發展方向。
詳情請上金手指網路獎官網 http://www.clickawards.com.tw
報名網址:http://gift.chinatimes.com/1112/clickawards/
這群網路菁英此次是應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的邀請,來台參加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時報資訊主辦、台松電器販賣公司(Panasonic)與國泰產物保險公司協辦,並且由IAMA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負責指導。同時,為擴大兩岸交流,本屆金手指網路獎並與中國大陸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進行策略合作,由DCCI負責大陸方面的徵件與收件。
除了參賽、頒獎之外,為了完整呈現金手指網路獎的精神,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特於十二月廿一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舉辦高峰論壇,邀請海峽兩岸的產、官、學界重量級菁英,針對網路營銷發展趨勢、視頻未來發展、行動通訊應用行銷,以及社群未來發展等四大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首先登場的「紅海?藍海? 尋找網路營銷新契機」論壇,邀請安索帕數字行銷集團亞太區執行長林友琴擔任主講人,同時由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總顧問張志弘,與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剛、台北市網際網路暨媒體經營協會理事長吳毅弘,共同為網路市場的現況把脈,希望透過產學的不同觀點,為網際網路的經營銷售尋找出一片新的藍海。
第二場「讓我進入你的視界—談視頻未來發展」則由中國大陸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鄧廣檮主持,與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PPS.TV的首席營銷官吳湘玲、凱絡媒體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數位行銷協理朱怡靜、天王星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宛玲等人,共同探討視頻未來發展趨勢。會中邀請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兩大視頻網站--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以及PPS.TV的首席營銷官吳湘玲擔任議題主講人。視頻網站的興起,對於傳統電視台的營運已造成衝擊,視頻網站如何在傳統電視台層層回擊之下異軍突起?精彩的商戰故事,預期將在論壇中激盪火花。
此外,幾乎已是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也是本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的關注焦點。智慧型手機的風行,延伸了網路創意的發想、也擴大了網路行銷的戰場。面對這個新興的行動載具,網路人如何掌握?為此,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特邀請中國凱絡媒體數字營銷協理崔延寧、有的放矢行動行銷公司總經理黃俊傑,與《第三種人》雜誌總編輯賀欣浩、知世安索帕數位傳播行銷協理張昱、雅虎資訊亞太區廣告產品行銷策略部副總經理林燕,針對行動通訊的前景與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論壇的壓軸,則鎖定近幾年紅翻天的噗浪、臉書、推特。邀請北京隨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嘉瑞,與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總顧問張志弘、亞洲指標數位行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黎榮章、細胞資傳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豊玫、新浪微博全球媒拓總監陳國柱等,分享社群網站的營運經驗,並討論社群網站未來的發展方向。
詳情請上金手指網路獎官網 http://www.clickawards.com.tw
報名網址:http://gift.chinatimes.com/1112/clickawards/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Facebook新版洞察 如何量化口碑影響力?
(Brain.com 2011-12-13) 隨著經營粉絲團的品牌日與遽增,經營者也越來越有經驗,行銷人對於Facebook的成效,漸漸地無法滿足於「粉絲人數」及「按讚加留言」人數。
當粉絲數達到一定水準後,經營者反而更想知道內容擴散?的效益,也就是辛苦撰寫的塗鴉牆內容,能否持續打動人心,若不行,內容策略該如何調整等問題?
以往,這些要靠自己手算記錄的數據,新版的專頁洞察工具,都能直接提供圖表跟數字讓行銷人參考。
Facebook前陣子大幅升級「專頁洞察」的功能,主要亮點之一,就是協助我們?量化口碑擴散力──小至多少人看過品牌原始的發文,大到總共有多少人分享,都可得到完整的報告。
升級功能不僅數據分類更加齊全,圖表的呈現方式也越趨系統化,讓行銷人能得到除了男女比例和累積按讚人數等基本資料外,能更深入了解粉絲及潛在粉絲的所需及所愛,進而動態調整粉絲團的經營策略。以下,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將為各位進一步地剖析最新的品牌專頁洞察數據!
品牌專頁洞察:四個數字就能了解口碑擴散力
圖一:Facebook品牌專頁數據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從上圖由左至右,數據的功能介紹如下:
1. 累積按讚次數(Total likes):專頁累積的粉絲數量
2. 粉絲的朋友(Friends of fans):如果將每一個粉絲視為品牌傳播大使,將粉絲的所有朋友人數加總,顯示品牌資訊最多可能在多少人面前曝光
3. 談論這個的用戶(People talking about this):一週內有多少不重複的人數,發表關於品牌的言論
4. 每週觸及總人數(Weekly total reach):一週內有多少不重複的人數,看過與品牌相關的內容。計算方式是加總粉絲分享貼文的覆蓋範圍(reach)
圖像化粉絲團影響力:了解你的互動趨勢
當過品牌專頁小編的人一定有個疑問:每一篇發文,到底能引起多少人談論我的專頁?覆蓋範圍又有多廣?如下圖所示,Facebook圖表讓你一目了然,每一天發文對品牌關注度的影響程度高低。
圖二:Facebook品牌專頁圖表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底下紫色的小圈圈代表你當天總共有多少篇發文,往上則可對應到折線圖上,「談論這個的用戶」及「每週觸及總人數」。
很明顯地,發文越多並「不代表」引起的談論度就會越高。這個圖表能視為內容策略的借鏡,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引起粉絲關注。
每則發文都有成效:讓您更快速地調整內容策略
如下圖所示,再細分下去,每一篇發表的文章,都可以看出覆蓋範圍(reach)、投入互動的用戶(engaged users)、談論這個的人數(talking about this)及自然散播力(virality)。
圖三:Facebook發表文章的數據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這些數據的重要性是什麼?品牌現在可以精準地知道,每一篇發文所帶來的效益,並能馬上根據粉絲的喜好,調整發文內容及形式。
討論你的人口分佈:更了解潛在粉絲的喜好
現在不僅能從專頁洞察中知道,目前粉絲的人口分布資料,還能夠知道正在「談論你的粉絲專頁」的人口分布。這個改變能夠讓品牌提前看出,誰才是真正對你的品牌有興趣的人群,並針對這些潛在消費者發表他們喜歡的內容,吸引目標族群的關注!
圖四:Facebook粉絲人口分布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升級版的Facebook專頁洞察,無非是要幫助品牌,更精準、快速地掌握消費者的喜好。不論是目前或是未來的消費者,品牌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吸引目標族群的目光,就待品牌靈活運用洞察工具。
本文相關資料來源:Hubspot blog、Asia Digital Map
***更多數位影響力的文章,請上奧美藏經格
本文引用出處「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當粉絲數達到一定水準後,經營者反而更想知道內容擴散?的效益,也就是辛苦撰寫的塗鴉牆內容,能否持續打動人心,若不行,內容策略該如何調整等問題?
以往,這些要靠自己手算記錄的數據,新版的專頁洞察工具,都能直接提供圖表跟數字讓行銷人參考。
Facebook前陣子大幅升級「專頁洞察」的功能,主要亮點之一,就是協助我們?量化口碑擴散力──小至多少人看過品牌原始的發文,大到總共有多少人分享,都可得到完整的報告。
升級功能不僅數據分類更加齊全,圖表的呈現方式也越趨系統化,讓行銷人能得到除了男女比例和累積按讚人數等基本資料外,能更深入了解粉絲及潛在粉絲的所需及所愛,進而動態調整粉絲團的經營策略。以下,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將為各位進一步地剖析最新的品牌專頁洞察數據!
品牌專頁洞察:四個數字就能了解口碑擴散力
圖一:Facebook品牌專頁數據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從上圖由左至右,數據的功能介紹如下:
1. 累積按讚次數(Total likes):專頁累積的粉絲數量
2. 粉絲的朋友(Friends of fans):如果將每一個粉絲視為品牌傳播大使,將粉絲的所有朋友人數加總,顯示品牌資訊最多可能在多少人面前曝光
3. 談論這個的用戶(People talking about this):一週內有多少不重複的人數,發表關於品牌的言論
4. 每週觸及總人數(Weekly total reach):一週內有多少不重複的人數,看過與品牌相關的內容。計算方式是加總粉絲分享貼文的覆蓋範圍(reach)
圖像化粉絲團影響力:了解你的互動趨勢
當過品牌專頁小編的人一定有個疑問:每一篇發文,到底能引起多少人談論我的專頁?覆蓋範圍又有多廣?如下圖所示,Facebook圖表讓你一目了然,每一天發文對品牌關注度的影響程度高低。
圖二:Facebook品牌專頁圖表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底下紫色的小圈圈代表你當天總共有多少篇發文,往上則可對應到折線圖上,「談論這個的用戶」及「每週觸及總人數」。
很明顯地,發文越多並「不代表」引起的談論度就會越高。這個圖表能視為內容策略的借鏡,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引起粉絲關注。
每則發文都有成效:讓您更快速地調整內容策略
如下圖所示,再細分下去,每一篇發表的文章,都可以看出覆蓋範圍(reach)、投入互動的用戶(engaged users)、談論這個的人數(talking about this)及自然散播力(virality)。
圖三:Facebook發表文章的數據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這些數據的重要性是什麼?品牌現在可以精準地知道,每一篇發文所帶來的效益,並能馬上根據粉絲的喜好,調整發文內容及形式。
討論你的人口分佈:更了解潛在粉絲的喜好
現在不僅能從專頁洞察中知道,目前粉絲的人口分布資料,還能夠知道正在「談論你的粉絲專頁」的人口分布。這個改變能夠讓品牌提前看出,誰才是真正對你的品牌有興趣的人群,並針對這些潛在消費者發表他們喜歡的內容,吸引目標族群的關注!
圖四:Facebook粉絲人口分布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升級版的Facebook專頁洞察,無非是要幫助品牌,更精準、快速地掌握消費者的喜好。不論是目前或是未來的消費者,品牌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吸引目標族群的目光,就待品牌靈活運用洞察工具。
本文相關資料來源:Hubspot blog、Asia Digital Map
***更多數位影響力的文章,請上奧美藏經格
本文引用出處「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花在行動裝置的時間比看報紙、雜誌的時間還多
在過去,電話對於人們來說,只不過是在有要事時,用來聯絡的工具。但隨着科技有發展,電話的用途改變了,現在它變身成一台小小媒體中心,根據 eMarketer 2011 年針對人們使用各項媒介的時間統計,每個人每天花費在觀看行動裝置內容的時間,長達 1 小時 5 分鐘;而過去的主流媒介,如報紙和雜誌,分別只有 26 和 18 分鐘。
這是 eMarketer 自 2008 年來進行這項調查後,第一次行動裝置的使用時間超過印刷媒體的使用時間。面對這樣的時代,紙本媒體的下一步要往哪走?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的傳統媒介漸漸意識到這件事情了,雖然已錯過最好的轉型時機,但亡羊補牢猶未晚。像是有一些大型的出版社,如城邦,都開始在發展本身的電子出版業務;部份報社也開始經營網站內容、手機內容的服務;另外,像 GQ 雜誌也在經營自己的電子商務服務了。
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對於傳統的產業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唯有把握機會,才能夠好好生存下去。
(資料來源:pcworld)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還要請部落客代言嗎?
(文/溫慕垚)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日前審查通過「公平交易法」的修正案,新增非知名公眾人物、專業人士或機構的「廣告薦證者」,未來收取報酬從事廣告代言而發生代言不實的情況時,要與廠商一起負擔民事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代言是行銷的手法之一,目的是透過代言人的知名度或影響力,幫助商品更容易取得消費者的認同,進而產生購買行為。但代言人的言行是真實的經驗或是「廣告」?則是一個模糊的問題。
相較於過去的名人代言,在網路時代,由於媒體更加多元,專家、甚至是素人代言的機會愈來愈多。名人代言固然有其知名度的優勢,但現在資訊取得方便,名人代言的說服力正在下降,因為名人代言會被消費者直接認定是「廣告」,對於新商品的知名度固然有幫助,但能否進一步引起興趣則未可知。但專家、部落客等對於支持及信服他們的消費者而言,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甚至是素人代言,都能給消費者親切感,因此,非名人的代言也就蔚為主流。
代言畢竟是廣告行為,不管是用什麼樣的包裝方法,總是希望透過行銷的影響力來增加對消費者的說服度。一旦代言人非真實使用商品,甚或是配合廠商而誇大商品效果,對於相信代言人而購買的消費者而言,一旦發現商品的效果不如預期,就會有被騙的感覺。
代言不實當然該受懲戒,因為代言人(即使是素人)都在發揮其對公眾的影響力,若這股影響力是誤導消費者,甚至造成其傷害,就變成負面的行銷,不只是消費者受傷,對於代言人及商品而言,長期都會有不良的後果。
其實部落客代言,以及許多網路的「口碑」行銷如開箱文等,由於使用頻率太高,已經被網友視為「廣告」,信任度也在下降中,但是否要繼續使用呢?答案是:可以繼續使用,但觀念及預期的效果要有所調整。
廣告與口碑是不能偏廢的,不能因為口碑行銷比較能產生心理效果,就把廣告的效果給否定掉。口碑來自於信任,對於沒有知名度的商品,光靠網路或公關操作要形成口碑是不可能的事。廣告的目的是產生知名度及興趣,接下來才交由口碑的行銷工具接手,才能達到口碑行銷的目的。即使開箱文等網路行銷已淪為「廣告」,但至少是一種網友能接受的「廣告工具」。雖然開箱文和部落客推薦文沒有已往的公正性,但至少是一種詳細的商品介紹或是令人想看的廣告文章,對於網友而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至於信任與否,網友自然會判斷其可信度,行銷人不需要因噎廢食而停止使用。
倒過來說,部落客或素人自己也要更愛惜羽毛,小心的為商品代言而不能顛倒是非,否則自己好不容累積起來的信任感,一旦被破壞了,則不是罰錢就可以挽回的。
「乖乖」是有一點年紀的朋友,兒時的零食記憶。老品牌常會碰到的「老化」問題,也在「乖乖」的身上出現。「乖乖」為了跟上時代潮流,於日前推出新型態的廣告,能否獲得當代消費者的青睞?下周再跟各位分析。也歡迎讀者提出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讓我跟各位分享。(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代言是行銷的手法之一,目的是透過代言人的知名度或影響力,幫助商品更容易取得消費者的認同,進而產生購買行為。但代言人的言行是真實的經驗或是「廣告」?則是一個模糊的問題。
相較於過去的名人代言,在網路時代,由於媒體更加多元,專家、甚至是素人代言的機會愈來愈多。名人代言固然有其知名度的優勢,但現在資訊取得方便,名人代言的說服力正在下降,因為名人代言會被消費者直接認定是「廣告」,對於新商品的知名度固然有幫助,但能否進一步引起興趣則未可知。但專家、部落客等對於支持及信服他們的消費者而言,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甚至是素人代言,都能給消費者親切感,因此,非名人的代言也就蔚為主流。
代言畢竟是廣告行為,不管是用什麼樣的包裝方法,總是希望透過行銷的影響力來增加對消費者的說服度。一旦代言人非真實使用商品,甚或是配合廠商而誇大商品效果,對於相信代言人而購買的消費者而言,一旦發現商品的效果不如預期,就會有被騙的感覺。
代言不實當然該受懲戒,因為代言人(即使是素人)都在發揮其對公眾的影響力,若這股影響力是誤導消費者,甚至造成其傷害,就變成負面的行銷,不只是消費者受傷,對於代言人及商品而言,長期都會有不良的後果。
其實部落客代言,以及許多網路的「口碑」行銷如開箱文等,由於使用頻率太高,已經被網友視為「廣告」,信任度也在下降中,但是否要繼續使用呢?答案是:可以繼續使用,但觀念及預期的效果要有所調整。
廣告與口碑是不能偏廢的,不能因為口碑行銷比較能產生心理效果,就把廣告的效果給否定掉。口碑來自於信任,對於沒有知名度的商品,光靠網路或公關操作要形成口碑是不可能的事。廣告的目的是產生知名度及興趣,接下來才交由口碑的行銷工具接手,才能達到口碑行銷的目的。即使開箱文等網路行銷已淪為「廣告」,但至少是一種網友能接受的「廣告工具」。雖然開箱文和部落客推薦文沒有已往的公正性,但至少是一種詳細的商品介紹或是令人想看的廣告文章,對於網友而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至於信任與否,網友自然會判斷其可信度,行銷人不需要因噎廢食而停止使用。
倒過來說,部落客或素人自己也要更愛惜羽毛,小心的為商品代言而不能顛倒是非,否則自己好不容累積起來的信任感,一旦被破壞了,則不是罰錢就可以挽回的。
「乖乖」是有一點年紀的朋友,兒時的零食記憶。老品牌常會碰到的「老化」問題,也在「乖乖」的身上出現。「乖乖」為了跟上時代潮流,於日前推出新型態的廣告,能否獲得當代消費者的青睞?下周再跟各位分析。也歡迎讀者提出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讓我跟各位分享。(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不玩Facebook 品牌還能玩哪些社群工具?
在進行品牌數位規劃的時候,你想到的只有facebook、twitter和微博嗎?除了這些以外,現在還有哪些新興的工具是行銷人員可使用的?本週奧美公關數位論壇,將介紹幾種有趣又貼近生活的社群工具,以及品牌運用這些工具與消費者溝通的例子。
品牌與使用者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在各式媒體充斥的環境下,有策略的選擇「正確的」數位平台,已然是品牌進行數位傳播的一大課題。數位的世代中,總有一群走在潮流尖端的創新者以及領先者,這些族群對於新興的工具,比一般消費者接受度更大。
對於品牌來說,在數位規劃時希望能與創新者更緊密溝通,使用較新的數位工具與創新者互動,並創造親密關係,也是一種領先競爭者的策略。特別是在這些創新者,對於其他使用者有極大影響力的時候,品牌能搶先與他們溝通,以長遠行銷策略來說,也是成功塑造品牌形象的開始。
圖一:品牌與使用者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最近有哪些社群工具也已經漸漸成為熱門新趨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帶給品牌什麼契機?
適地性服務風靡各國,例如第一大適地性服務服務媒體Foursquare,目前已累積1億使用者,締造3億5,800百萬次打卡等驚人數據。
這種適地性服務帶給品牌什麼樣的契機?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將手機打卡遊戲化,讓消費者與品牌互動,體驗「虛實整合」的服務就是適地性服務最大的魅力。
圖二:適地性服務帶給品牌的契機?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例如英國精品品牌Burberry與中國的「街旁」適地性服務網站合作,鼓勵使用者於北京Burberry旗艦店等打卡,獲得Burberry英倫風範的虛擬徽章,並可參加抽獎,成為Burberry北京盛會的坐上賓。
圖三:街旁X Burberry徽章
資料來源:http://www.jingdaily.com
照片分享 品牌也來參一咖
Yahoo!旗下照片分享網站Flickr的成功,讓許多類似性質的照片分享App異軍突起,成為現今最夯的數位工具。擁有編輯照片功能的Instagram App就是成功的例子。
從2010年6月成立開始,Instagram在一年半內累積超過千萬的使用者、共計1億五千張照片被上傳,中國更超過每週10萬次的下載次數。
到底是哪些功能,讓人對Instagram瘋狂著迷?簡單的四個機制,讓單純的拍照也能成為好玩又社交的活動:
1. 拍照模式(filter):多種拍照模式,讓平凡無奇的照片,也能變的藝術又專業
2. 分享功能(sharing):照片可分享至各大社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等
3. 標籤功能(tags):標籤同類型的照片,方便直接搜尋,創造「小社群」的社交氛圍
4. 留言/按讚功能:Instagram開放按讚或留言照片的功能,進一步鼓勵使用者上傳更多照片
圖四:Instagram使用方式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不僅與適地性服務網站合作,Burberry連Instagram也不放過。為了長期與消費者建立互動管道,Burberry在Instagram上及時發布最新的品牌近況,例如服裝秀現場照片等,為高高在上的英倫精品,除了增添親和的氣息,也提供網友與品牌更親密的互動。
圖五:Instagram X Burberry
資料來源:Instagram
看起來好好吃的草莓蛋糕!在哪裡買的到?
你也是美食愛好者嗎?在吃精美的下午茶點前,是否都一定會拍下美食色彩繽紛的畫面,與朋友分享呢?Foodspotting看準這項潮流,發展出將位基服務、美食評選及餐飲推薦整合的應用程式,讓你可以隨時隨地看到附近的美食地圖,也可以分享自己品嘗後的心得,讓吃美食也被提升成社交活動的重要一環。
圖六: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呢?
資料來源:Foodspotting
各界的潮男潮女,團結囉!
時尚潮流一直是社交活動的重點,現在有了Lookbook.nu等應用程式,讓Vogue等流行刊物如坐針氈!在Lookbook.nu上,使用者可創造屬於自己的大頭照,分享最能代表自己風格的打扮。除此之外,應用程式可以將照片進行分類,並邀請使用者一起評論、投票等,將Lookbook.nu塑造成迷你時尚圈。
圖七:你最喜歡什麼打扮?
資料來源:Lookbook.nu
近年走紅的平價潮牌H&M,看準Lookbook.nu的契機,創造「The Blues」廣告專題,邀請使用者穿上H&M的服飾創造屬於自己的藍色風格,此外每週更由H&M的造型師選出五張照片,獲選的照片不僅可在官網上曝光,網友還可獲得店內禮券,如此一來H&M不僅成功邀請網友互動,還將虛實整合,進一步促動消費者回品牌消費。
繼Facebook之後,新興的社群後起之秀提供品牌更多宣傳方式,不管是適地性服務、Instagram,或是Lookbook.nu,最重要的是,品牌行銷人要適當選擇行銷工具與消費者溝通,而不是一味跟隨其他人使用的工具來進行互動。
在Facebook越來越熱的情況下,如何使用不同工具來幫品牌加分,也是一重要課題,除了Facebook,你的品牌還可以玩什麼?品牌行銷人是該花時間好好思考,是否自己的策略一直被工具拉著走的時候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奧美藏經格
本文出處「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品牌與使用者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在各式媒體充斥的環境下,有策略的選擇「正確的」數位平台,已然是品牌進行數位傳播的一大課題。數位的世代中,總有一群走在潮流尖端的創新者以及領先者,這些族群對於新興的工具,比一般消費者接受度更大。
對於品牌來說,在數位規劃時希望能與創新者更緊密溝通,使用較新的數位工具與創新者互動,並創造親密關係,也是一種領先競爭者的策略。特別是在這些創新者,對於其他使用者有極大影響力的時候,品牌能搶先與他們溝通,以長遠行銷策略來說,也是成功塑造品牌形象的開始。
圖一:品牌與使用者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最近有哪些社群工具也已經漸漸成為熱門新趨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帶給品牌什麼契機?
適地性服務風靡各國,例如第一大適地性服務服務媒體Foursquare,目前已累積1億使用者,締造3億5,800百萬次打卡等驚人數據。
這種適地性服務帶給品牌什麼樣的契機?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將手機打卡遊戲化,讓消費者與品牌互動,體驗「虛實整合」的服務就是適地性服務最大的魅力。
圖二:適地性服務帶給品牌的契機?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例如英國精品品牌Burberry與中國的「街旁」適地性服務網站合作,鼓勵使用者於北京Burberry旗艦店等打卡,獲得Burberry英倫風範的虛擬徽章,並可參加抽獎,成為Burberry北京盛會的坐上賓。
圖三:街旁X Burberry徽章
資料來源:http://www.jingdaily.com
照片分享 品牌也來參一咖
Yahoo!旗下照片分享網站Flickr的成功,讓許多類似性質的照片分享App異軍突起,成為現今最夯的數位工具。擁有編輯照片功能的Instagram App就是成功的例子。
從2010年6月成立開始,Instagram在一年半內累積超過千萬的使用者、共計1億五千張照片被上傳,中國更超過每週10萬次的下載次數。
到底是哪些功能,讓人對Instagram瘋狂著迷?簡單的四個機制,讓單純的拍照也能成為好玩又社交的活動:
1. 拍照模式(filter):多種拍照模式,讓平凡無奇的照片,也能變的藝術又專業
2. 分享功能(sharing):照片可分享至各大社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等
3. 標籤功能(tags):標籤同類型的照片,方便直接搜尋,創造「小社群」的社交氛圍
4. 留言/按讚功能:Instagram開放按讚或留言照片的功能,進一步鼓勵使用者上傳更多照片
圖四:Instagram使用方式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不僅與適地性服務網站合作,Burberry連Instagram也不放過。為了長期與消費者建立互動管道,Burberry在Instagram上及時發布最新的品牌近況,例如服裝秀現場照片等,為高高在上的英倫精品,除了增添親和的氣息,也提供網友與品牌更親密的互動。
圖五:Instagram X Burberry
資料來源:Instagram
看起來好好吃的草莓蛋糕!在哪裡買的到?
你也是美食愛好者嗎?在吃精美的下午茶點前,是否都一定會拍下美食色彩繽紛的畫面,與朋友分享呢?Foodspotting看準這項潮流,發展出將位基服務、美食評選及餐飲推薦整合的應用程式,讓你可以隨時隨地看到附近的美食地圖,也可以分享自己品嘗後的心得,讓吃美食也被提升成社交活動的重要一環。
圖六: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呢?
資料來源:Foodspotting
各界的潮男潮女,團結囉!
時尚潮流一直是社交活動的重點,現在有了Lookbook.nu等應用程式,讓Vogue等流行刊物如坐針氈!在Lookbook.nu上,使用者可創造屬於自己的大頭照,分享最能代表自己風格的打扮。除此之外,應用程式可以將照片進行分類,並邀請使用者一起評論、投票等,將Lookbook.nu塑造成迷你時尚圈。
圖七:你最喜歡什麼打扮?
資料來源:Lookbook.nu
近年走紅的平價潮牌H&M,看準Lookbook.nu的契機,創造「The Blues」廣告專題,邀請使用者穿上H&M的服飾創造屬於自己的藍色風格,此外每週更由H&M的造型師選出五張照片,獲選的照片不僅可在官網上曝光,網友還可獲得店內禮券,如此一來H&M不僅成功邀請網友互動,還將虛實整合,進一步促動消費者回品牌消費。
繼Facebook之後,新興的社群後起之秀提供品牌更多宣傳方式,不管是適地性服務、Instagram,或是Lookbook.nu,最重要的是,品牌行銷人要適當選擇行銷工具與消費者溝通,而不是一味跟隨其他人使用的工具來進行互動。
在Facebook越來越熱的情況下,如何使用不同工具來幫品牌加分,也是一重要課題,除了Facebook,你的品牌還可以玩什麼?品牌行銷人是該花時間好好思考,是否自己的策略一直被工具拉著走的時候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奧美藏經格
本文出處「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2012年數位媒介發展趨勢
在過去的一年,許多網路公司在美國IPO,但是沒有看到任何的新創公司或特殊的行銷手法。近日 mashable.com 記者藉由參與 ThinkLA 早餐會,約訪聚集在洛杉磯的媒體、娛樂和廣告專業人員整理出 2012 年數位媒體五大廣告發展趨勢。
1、社群及行動載具促使媒體擴大編制:行動載具的崛起對媒體及使用者習慣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 iPad 用戶花費在應用程式上的時間,是網路用戶的 6 倍;Facebook 也開放了社群新聞的應用程式,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也考慮到社群共享的需求,社群及行動載具逐漸成為重要的行銷管道,促使數位媒體訂戶戶增加了 268 %。衛報指出,該公司應用程式已安裝超過 4,000 萬次,每日額外增加瀏覽量 100 萬頁次。
2、電視受到第二個螢幕衝擊:根據雅虎/尼爾森的調查數據,行動載具使用在客廳日益普及, 86 % 的網絡用戶看電視時會使用行動設備。廣告客戶試圖與第二螢幕的觀眾溝通,我們看到Into Now和 Shazam 等平台上,已經出現百事可樂、Gap 和星巴克等廣告。電視台也已經開始運用第二螢幕,提升觀眾的黏著度並提高廣告的投資回報率。
3、網絡電視內容爆增:目前,估計大約有 3,500 萬人擁有與網路連接的電視機(透過機上盒或遊戲機),2012 年出售的電視機有 65 % 可以連接上網,內容供應商開放自己的產品,供網路電視使用。YouTube 也難以免俗,投資了 1 億美元,希望能夠爭取電視成為內容通路。未來的電視節目,在客廳可供消費者自由選擇,同時還可以享受多樣性的網路服務,廣告客戶應掌握網絡電視內容爆增的行銷契機。
4、網路影響力在汽車內發酵:目前,上網估算汽車的燃油效率及尋找停車位,必須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未來,透過汽車內建的裝置即可連接上網。過去,美國接收線上音樂服務的聽眾,佔所有的電台近 4 %,透過汽車音響收聽潘多拉音樂的用戶,對既有的廣播AM和FM世界產生影響,每季來自行動廣告收入超過 5,000 萬美元;未來,音樂轉移到雲端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越來越多地汽車提供上網尋找電台的功能。
5、行動商務將整合所有數位應用:目前,包括亞馬遜和 eBay 等電子商務業者,積極發展行動商務,每年可創造數十億美元的營收。Jupiter 研究公司估計, 2015 年行動商務將增長到 6,700 億美元。無論是 Google 錢包或 PayPal 錢包,都將朝手機支付的方向發展,使手機購物變得十分自然容易。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粉絲專頁經營,小編常見的缺點!
上星期,Facebook公佈了在2011年被「分享」最多的「文章」,我不記得往年他們有這麼大動作的去公佈「分享」,或許和最近一季他們將「分享數」加入每篇文章的數據脫不了關係,而這篇《Most Shared Articles on Facebook in 2011》網誌原文,本身也成了被大量轉寄的文章,在第一手就已獲得高達1,671次轉寄,總共轉寄數應該也是不少。
這40篇文章,已有很多位作者(如這裡、這裡)為我們大概分析、分類了如下──
高踞榜首的是「災難文」,東日本大地震後《紐約時報》的一篇比較災前和災後衛星圖的文章,讓人囁畏大自然的可怕力量;同樣是東日本地震的一隻不想離開同伴的狗,以及後來這隻狗送回給主人(這兩則新聞皆來自英文版Yahoo!),這些照片與文章皆震撼世人。另外還有關於「親子教養」的,最近流行看「虎媽」、看華人怎麼教養小孩,於是相關的兩篇文章如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的文,以及另一位作者Emily Rapp在《紐約時報》的文,竟都名列去年被轉寄最多的。還有,「為何你還不結婚的6大理由」,或許剛好擊中現代人都在思考與徬徨的事?也是去年轉寄最多的。而YouTube向來最熱門的「小孩系列」依然沒缺席,但比想像中的還少,有「愛看撕紙的小baby」,還有「雙胞胎小baby」……
「轉寄」是好事,愈多轉寄,就愈多人看到;你只要丟出第一棒,接下來其他網友會幫你把這個棒子傳給他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
從這四十篇,可否能夠歸納出,到底哪種文章比較容易被「轉寄」呢?
從前聽過好書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用的」,一種是「有趣的」,以上40篇文章,還真的符合這個「好書原則」。注意,有趣不表示笑哈哈,而是感動到妳心坎,即稱「有趣」。
比方說狗狗和衛星圖,就是觸動了心底深處,如狂潮爆發因而轉寄;而虎媽教養小孩系列則是非常有用,也很認同,因而轉寄。
重點來了,這40篇文章,是2011年被轉寄最多的文。而2011年還有幾千幾百萬篇「其他文章」,大部份的文章,都是像放屁一樣,放了就沒了,沒有味道,沒有情感,既不有用,也不有趣,我們笑稱為「小編氾濫」──
怎麼說?
從噗浪,到Facebook,再到其他平台,目前已經有很多公司真正在經營某個平台,通常都以「小編」的名義,我們說,目前在台灣,大概有超過1千名的「小編」,每天都對網友講一些「有的沒的」,比方說:
「小編昨天去買菜,看到什麼什麼。」
「小編最近心情很好,祝各位捧尤心情也好。」
這些小編,其實是很辛苦在拉進「品牌」與「粉絲」的距離,試圖與網友「互動」來產生聊天的效應,但真的成功做到「互動」的沒有半個,然後,小編到最後,還是得「置入品牌訊息」、「置入行銷訊息」,於是,從一個話家常的小編,突然變成賣東西的購物專家,讓人無法接受。
我認為,在2012年,大家都有粉絲團了,應該開始思考「以文章來轉換」(conversion strategy)的可能性,而我們轉換的條件,不是在第一次尋求轉換、立刻購買!既然是在Facebook裡,我們尋求的就是在得到粉絲之後,開始逐步的、逐漸的,透過每日的貼文,去取得大家的購買、加入會員…等等。
你說,這正是小編在做的事啊!
但,小編顯然沒在做,因為以下:
小編缺點一、大家都還是大量引用「不是自家的內容」:許多引用素材,許多附件,都是某新聞網站,或是某部YouTube影片,這些附件非常可惜!一附上去,除非修改內文至裡面有一連結連到自站,不然,你是在幫「別的網站」作嫁、幫別人登上明年的「最多分享排行榜」。你的粉絲看到「哇真是一篇好文章與好註解」,按下「分享」,他只會將該附件轉出去,不會囊括你的訊息(相較之下,Google+就會都轉,所以G+有利於新浪微博式的附和唱隨的寫文風格),所以,小編雖然每天都大量引用東西,讓網友看得很過癮?其實卻將最重要的「那個連結」,送給了其他網站。我認為,如果沒有自己網站可連,那麼,至少開始引用自己的照片、引用自己的網誌,同樣能讓po文看起來很精彩。
小編缺點二、就算想辦法引用自家內容,也是有一天沒一天、內容不足:畢竟自家內容也不多,所以,偶爾引官網的一句話,假設網友都看過那個頁面了,明天再從同一頁面引用出另外一句話再貼一次?網友絕對會開始覺得索然無味!因此,可能需要在你的「官網」上面動點手腳,或是另外架一個「中繼站」,讓你可以不斷的引用各種素材,每一次都引到官方網站去,再挑接到最後的消息來源(與照片來源)。最近我們在想一些有趣的Facebook行銷活動,也會順便做為「貼文的素材」,每天產生不一樣的內容物,讓每天的po文可以直接引用這個活動中的頁面就好,每天自然都有不一樣的東西,每天都在做二度行銷、拉抬此活動,不錯吧!
小編缺點三、引用自家內容後,帶來的人員無法按「讚」:這就是一大問題,我自己做實驗,自己寫的一篇好文,貼到Facebook上,但,大部份的「讚」不是來自於第一手、第一線的Facebook那篇po文,而是當網友「點進去」之後,才在文章裡面某一處「按讚」,或者是在該朋友自己的牆內,被其他朋友按了「讚」,也就是說,許多讀者,並不是從我第一手知道,而是第二手、第三手……點進去文章,看到是「好文」,一定還要有一機會讓網友可以按「讚」,這動作會讓他們再擴散出去。如果這個網站不是像我一樣引到自己的部落格,而是引到「Yahoo!奇摩新聞」?那,就「讚」到別人家去了,或者無法留下一個溫情的「讚」。
小編缺點四:就算每天敢引用自家內容,也沒有膽量去「促銷」:許多人引用自家內容,其實是靜態官網內容,不錯,至少會提升自家官網的流量,每天PO一兩則,官網有流量會有顯著提升,不必下廣告,不過,除了流量,企業當然也希望「銷量」一樣跟著來,這時候,你要想辦法,來玩這個「附件」,讓它可以每天每天都透過你的操作,來帶來「買家」。
我發現,「轉寄數」真的是很好的「測試」,我們平時只會看「讚數」來判斷粉絲喜不喜歡,「讚」,根本就是一種「比較值」,隨著品牌不同,只能「自己和自己比」,沒辦法和別人比;而且最後到底70個讚和50個讚好了多少,50個讚又比70個讚爛了多少?相較之下,「轉寄數」這個數字則是非常之「嚴苛」,當你寫了一篇自以為粉絲會喜歡的東西,的確有零星幾個「讚」,但轉寄數卻很有可能「掛零」,或少數「一兩個」;但,寫得真的入味的,讚數相當,但轉寄數會「暴增」;我自己已開始以「轉寄數」為自我調整與鞭策的主要的KPI了。
讓「小編」來「寫小文、搏感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你掛的是一個品牌,誰都知道你是一個「商業粉絲團」,太多「小編」的「輕鬆耳語」反而矯揉造作,既然你要開粉絲團,就不要去避諱「推銷」的事,推銷有分幾種層次,而粉絲團,就是最好的推銷工具,而那個「附件」、「轉寄物」,也是最好的推銷載具!
粉絲團不能賺錢?在接下來的戰局中,每個粉絲團都會慢慢建立「從現有粉絲帶來$$$」的思維,只是請記得,自己要先檢查一下,是否「有用」,是否「有趣」?
若都沒有,那些碎碎念,還是念給自己聽就好了,別寫出來了。
本文來源mr.6部落格:http://mr6.cc/?p=6908
這40篇文章,已有很多位作者(如這裡、這裡)為我們大概分析、分類了如下──
高踞榜首的是「災難文」,東日本大地震後《紐約時報》的一篇比較災前和災後衛星圖的文章,讓人囁畏大自然的可怕力量;同樣是東日本地震的一隻不想離開同伴的狗,以及後來這隻狗送回給主人(這兩則新聞皆來自英文版Yahoo!),這些照片與文章皆震撼世人。另外還有關於「親子教養」的,最近流行看「虎媽」、看華人怎麼教養小孩,於是相關的兩篇文章如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的文,以及另一位作者Emily Rapp在《紐約時報》的文,竟都名列去年被轉寄最多的。還有,「為何你還不結婚的6大理由」,或許剛好擊中現代人都在思考與徬徨的事?也是去年轉寄最多的。而YouTube向來最熱門的「小孩系列」依然沒缺席,但比想像中的還少,有「愛看撕紙的小baby」,還有「雙胞胎小baby」……
「轉寄」是好事,愈多轉寄,就愈多人看到;你只要丟出第一棒,接下來其他網友會幫你把這個棒子傳給他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
從這四十篇,可否能夠歸納出,到底哪種文章比較容易被「轉寄」呢?
從前聽過好書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用的」,一種是「有趣的」,以上40篇文章,還真的符合這個「好書原則」。注意,有趣不表示笑哈哈,而是感動到妳心坎,即稱「有趣」。
比方說狗狗和衛星圖,就是觸動了心底深處,如狂潮爆發因而轉寄;而虎媽教養小孩系列則是非常有用,也很認同,因而轉寄。
重點來了,這40篇文章,是2011年被轉寄最多的文。而2011年還有幾千幾百萬篇「其他文章」,大部份的文章,都是像放屁一樣,放了就沒了,沒有味道,沒有情感,既不有用,也不有趣,我們笑稱為「小編氾濫」──
怎麼說?
從噗浪,到Facebook,再到其他平台,目前已經有很多公司真正在經營某個平台,通常都以「小編」的名義,我們說,目前在台灣,大概有超過1千名的「小編」,每天都對網友講一些「有的沒的」,比方說:
「小編昨天去買菜,看到什麼什麼。」
「小編最近心情很好,祝各位捧尤心情也好。」
這些小編,其實是很辛苦在拉進「品牌」與「粉絲」的距離,試圖與網友「互動」來產生聊天的效應,但真的成功做到「互動」的沒有半個,然後,小編到最後,還是得「置入品牌訊息」、「置入行銷訊息」,於是,從一個話家常的小編,突然變成賣東西的購物專家,讓人無法接受。
我認為,在2012年,大家都有粉絲團了,應該開始思考「以文章來轉換」(conversion strategy)的可能性,而我們轉換的條件,不是在第一次尋求轉換、立刻購買!既然是在Facebook裡,我們尋求的就是在得到粉絲之後,開始逐步的、逐漸的,透過每日的貼文,去取得大家的購買、加入會員…等等。
你說,這正是小編在做的事啊!
但,小編顯然沒在做,因為以下:
小編缺點一、大家都還是大量引用「不是自家的內容」:許多引用素材,許多附件,都是某新聞網站,或是某部YouTube影片,這些附件非常可惜!一附上去,除非修改內文至裡面有一連結連到自站,不然,你是在幫「別的網站」作嫁、幫別人登上明年的「最多分享排行榜」。你的粉絲看到「哇真是一篇好文章與好註解」,按下「分享」,他只會將該附件轉出去,不會囊括你的訊息(相較之下,Google+就會都轉,所以G+有利於新浪微博式的附和唱隨的寫文風格),所以,小編雖然每天都大量引用東西,讓網友看得很過癮?其實卻將最重要的「那個連結」,送給了其他網站。我認為,如果沒有自己網站可連,那麼,至少開始引用自己的照片、引用自己的網誌,同樣能讓po文看起來很精彩。
小編缺點二、就算想辦法引用自家內容,也是有一天沒一天、內容不足:畢竟自家內容也不多,所以,偶爾引官網的一句話,假設網友都看過那個頁面了,明天再從同一頁面引用出另外一句話再貼一次?網友絕對會開始覺得索然無味!因此,可能需要在你的「官網」上面動點手腳,或是另外架一個「中繼站」,讓你可以不斷的引用各種素材,每一次都引到官方網站去,再挑接到最後的消息來源(與照片來源)。最近我們在想一些有趣的Facebook行銷活動,也會順便做為「貼文的素材」,每天產生不一樣的內容物,讓每天的po文可以直接引用這個活動中的頁面就好,每天自然都有不一樣的東西,每天都在做二度行銷、拉抬此活動,不錯吧!
小編缺點三、引用自家內容後,帶來的人員無法按「讚」:這就是一大問題,我自己做實驗,自己寫的一篇好文,貼到Facebook上,但,大部份的「讚」不是來自於第一手、第一線的Facebook那篇po文,而是當網友「點進去」之後,才在文章裡面某一處「按讚」,或者是在該朋友自己的牆內,被其他朋友按了「讚」,也就是說,許多讀者,並不是從我第一手知道,而是第二手、第三手……點進去文章,看到是「好文」,一定還要有一機會讓網友可以按「讚」,這動作會讓他們再擴散出去。如果這個網站不是像我一樣引到自己的部落格,而是引到「Yahoo!奇摩新聞」?那,就「讚」到別人家去了,或者無法留下一個溫情的「讚」。
小編缺點四:就算每天敢引用自家內容,也沒有膽量去「促銷」:許多人引用自家內容,其實是靜態官網內容,不錯,至少會提升自家官網的流量,每天PO一兩則,官網有流量會有顯著提升,不必下廣告,不過,除了流量,企業當然也希望「銷量」一樣跟著來,這時候,你要想辦法,來玩這個「附件」,讓它可以每天每天都透過你的操作,來帶來「買家」。
我發現,「轉寄數」真的是很好的「測試」,我們平時只會看「讚數」來判斷粉絲喜不喜歡,「讚」,根本就是一種「比較值」,隨著品牌不同,只能「自己和自己比」,沒辦法和別人比;而且最後到底70個讚和50個讚好了多少,50個讚又比70個讚爛了多少?相較之下,「轉寄數」這個數字則是非常之「嚴苛」,當你寫了一篇自以為粉絲會喜歡的東西,的確有零星幾個「讚」,但轉寄數卻很有可能「掛零」,或少數「一兩個」;但,寫得真的入味的,讚數相當,但轉寄數會「暴增」;我自己已開始以「轉寄數」為自我調整與鞭策的主要的KPI了。
讓「小編」來「寫小文、搏感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你掛的是一個品牌,誰都知道你是一個「商業粉絲團」,太多「小編」的「輕鬆耳語」反而矯揉造作,既然你要開粉絲團,就不要去避諱「推銷」的事,推銷有分幾種層次,而粉絲團,就是最好的推銷工具,而那個「附件」、「轉寄物」,也是最好的推銷載具!
粉絲團不能賺錢?在接下來的戰局中,每個粉絲團都會慢慢建立「從現有粉絲帶來$$$」的思維,只是請記得,自己要先檢查一下,是否「有用」,是否「有趣」?
若都沒有,那些碎碎念,還是念給自己聽就好了,別寫出來了。
本文來源mr.6部落格:http://mr6.cc/?p=6908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2010年網路廣告平均點擊率只有0.09%
2010 年網路廣告的平均點擊率只有 0.09 %, AdKeeper 和 WPP 共同研究,希望找出點擊率偏低的原因。人們不點擊 Banner 廣告的主因在於,他們不希望進行中的網上活動被中斷。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點擊廣告是希望不要分心;其他原因還有缺乏安全感,擔心受到垃圾郵件及病毒的侵襲。
研究發現,消費者不點擊廣告,顯示消費者能夠控制自己的互動,不受廣告的干擾。網上消費者花費在網路的時間占所有媒體時間的 28 %;廣告主只用了 15 % 的預算在網路上,兩者之間差距頗大,網路廣告點擊率這麼低令人無法接受。消費者除了擔心他們的上網行為被跟踪之外,似乎對Banner網路廣告不感興趣,是否點擊廣告隨著他們的情緒起舞。
消費者不點擊網路廣告的原因包括:61 % 受訪者表示,不願意讓 Banner 廣告帶領離開現在的網站; 58 % 的人認為 Banner 廣告與他們無關;57 % 的人怕收到廣告商的垃圾郵件;55 % 的人擔心受到病毒侵襲;54 % 的人不信任網上看到的 Banner 廣告;46 % 的人擔心彈出視窗會擋住螢幕。
本文來源康sir談行銷: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2358798
研究發現,消費者不點擊廣告,顯示消費者能夠控制自己的互動,不受廣告的干擾。網上消費者花費在網路的時間占所有媒體時間的 28 %;廣告主只用了 15 % 的預算在網路上,兩者之間差距頗大,網路廣告點擊率這麼低令人無法接受。消費者除了擔心他們的上網行為被跟踪之外,似乎對Banner網路廣告不感興趣,是否點擊廣告隨著他們的情緒起舞。
消費者不點擊網路廣告的原因包括:61 % 受訪者表示,不願意讓 Banner 廣告帶領離開現在的網站; 58 % 的人認為 Banner 廣告與他們無關;57 % 的人怕收到廣告商的垃圾郵件;55 % 的人擔心受到病毒侵襲;54 % 的人不信任網上看到的 Banner 廣告;46 % 的人擔心彈出視窗會擋住螢幕。
本文來源康sir談行銷: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2358798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解答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的五大疑問!
在Facebook這個社交平台,人們把真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圈搬上網路,在上面用文字、圖片和影片分享訊息,並且利用按讚、回應和分享的機制,達到自我表達、與人連結,進而讓人際關係網絡更為密切。在台灣,時至2011年六月為止,已經超過1,000萬個用戶帳號申請使用。它正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影響著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的模式。
「Eyeball is money」,當每天有千萬人在Facebook上面活動,創造出來的人潮效果,自然就是品牌行銷的好地方。品牌經理人在趨勢引導下開始關心,並著手了解和探究將Facebook打造成另一個行銷工具和管道的可行性,也就是粉絲專頁。良好設計和營運的粉絲專頁,能夠結合內容、應用程式和廣告,以及口耳相傳的方式,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
以國內通路業的龍頭7-11的粉絲專頁為例,就已經累積了1,567,000個粉絲人數,知名的咖啡連鎖店Startbucks的統一星巴克同好會,也累積了846,000個粉絲人數。在粉絲專頁上,只要有人放上一個連結、一個活動、一張圖片、一段影片更新,都會主動送到所有粉絲的最新動態消息欄裡,被更多粉絲和他們的朋友接收到訊息,品牌訊息就這樣被逐漸擴散開來。
↓7-11粉絲專頁透過一檔接一檔的活動進行粉絲招募和互動,成效斐然。
↓統一星巴克同好會經營品牌和社群的黏著力向來積極且手法新穎,成效傲人。
以上所舉的是品牌經營粉絲專頁相對成功的案例,品牌經營粉絲專頁的情形雖然已經十分普遍,但是該如何經營才能夠達到成效,多數企業仍在摸索中,以下是企業品牌在經營粉絲專頁時,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該怎麼為粉絲專頁命名?
粉絲專頁是品牌在Facebook社交平台上的延伸,用什麼名字,用什麼識別圖片,盡可能要和品牌的形象定位維持一致的風格。一般粉絲專頁的命名大略可以歸納出三種命名類型。
首先,也是最常見的,是直接用企業或品牌命名,例如,7-11、COCACOLA、統一星巴克同好會、 HTC、 LEXUS…等。第二種類型也很常見,是以主題為命名,例如,攝影日記、甜蜜物語、時尚玩家…等。第三種常見是類型是以價值訴求,環保救地球、快樂工作人、享受吧!旅遊趣、樂活長青…等。
該用哪一種方式命名呢?只要是名稱能夠符合目標對象並且主題和品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連的都可以發揮。
二、要準備多少內容才可以開始經營粉絲專頁?
Facebook平台上的資訊內容非常氾濫,每一則動態訊息都處在彼此競爭的狀態,新的動態資訊很快的會把舊資訊替代,有人用「洗版」來說明這樣的動態頁面輪動狀態,說明了資訊替代的快速。
於是就出現資訊內容更新頻率的疑問,每天要發出幾篇內容才夠,品牌本身有足夠的資訊內容可用嗎?如果是知識型商品、科技型商品,創新性商品,感染性商品,本身就能生產豐富的內容。如果你的商品內容不足,先不用擔心,網路上還有許多資訊來源可以利用,例如,同類型粉絲專頁,粉絲紅人,或是新聞網站、雜誌網站的內容,知名部落客的文章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好素材,和品牌內容搭配使用,也是可以的。
三、發文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原則嗎?
底下介紹幾個粉絲專頁發文的原則,讓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進入實際操作層面。
1. 一致:粉絲專頁的名稱、圖片定了,也就代表企業開始要和消費者互動博感情。從這個時候開始,發文的內容口吻要一致,千萬不可以隨意變動,一致且吸引人的內容才會穩定地帶來流量,吸引新粉絲的加入。
2. 時機:發文的內容盡可能維持一致且穩定,定期定量。品牌都有特定的溝通對象,不同的溝通對象接收訊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必須要親自多方的嘗試且記錄學習。例如,如果溝通對象是年輕人,那麼深夜發文的效果會比早上好。如果溝通對象是中年白領階級,早上上班時間和晚上十點以前,會是好時機。
3. 知識:在網路上尋找新知識和最新情報已經是常態,品牌和活動也必須要把自己化身為消費者有用的知識內容,並讓粉絲們樂於向他們的朋友表達對品牌的觀感。
4. 真實:雖然網路上也有許多內容是謬誤的、荒誕的,但是經營品牌粉絲專頁代表著品牌的格調,肯定是要真誠地面對粉絲,要秀出品牌真實的內涵,說出真正懂的東西。
5. 熱忱:網路上的互動回應是即時的,現在的消費者可不會期望收到你的回應是在24小時之後,即時而熱忱的進行互動,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提供協助。
6. 幽默:粉絲加入專頁可不是來看官方宣傳,雖然和品牌相關的活動公告和新產品資訊粉絲們也會關心,如果能夠分享更多生活趣事和提供個人更多喜樂的內容將會更受到歡迎。
四、需要回應粉絲的負面批評嗎?
粉絲專頁成立的宗旨在於提供粉絲和品牌之間的互動與體驗,也提供新品資訊和活動訊息告知和解答。但是社交媒介是公開的資訊平台,難免有些粉絲會對品牌有負面批評。針對可能出現負面的批評,第一線控制點在於粉絲專頁規則擬定時,就要清楚陳述粉絲專頁的宗旨與規則,作為未來處理類似問題的依據。第二項準則是盡可能透過粉絲們(第三者)在互動的過程中,提供相關的經驗分享。如果是針對特定事件,必須傳達官方的聲明時,粉絲專頁也是以客觀開放的態度,引用官方正式資訊,例如記者會新聞稿為宜。
↓i-Buzz FB粉絲專頁監看,遍及各產業和品牌,提供多面向的觀察。
↓粉絲數多寡是粉絲專頁經營好壞的重點之一,但是粉絲的互動、回應與分享的質量更值得留意。
五、怎麼為粉絲專頁定下KPI指標?
1. 粉絲數
Facebook只是工具,提供你更方便、更有效率接觸人群。你得用心經營品牌和內容,花時間累積粉絲數,並且持續經營粉絲之間的親密關係。有為數眾多且忠誠的粉絲,才能發揮口耳相傳的影響力。
2. 活躍用戶數
當你開始在累積粉絲數上下功夫,也達到初步的目標成果。接下來要增進的當然就是活躍用戶數的提升。如果粉絲加入品牌粉絲專頁之後,就不再和品牌產生互動關係,終年不在拜訪和回應專頁的內容,這種粉絲不會有貢獻。只有當活躍粉絲數越多,品牌才越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潛力客戶。
3. 按讚數
粉絲專頁上貼出一篇留言、一張照片、一個連結,粉絲們如果覺得不錯,就會按讚來產生互動。這個動作會吸引到其他有興趣的粉絲們再去按讚或是產生回應,累積更大的傳播力量。
4. 回應數
有些粉絲不只是按讚表示贊同,還會針對留言提出回應,進行分享與討論。粉絲貢獻的內容同時會出現在粉絲的動態訊息欄裡,產生口耳相傳的效果。
5. 分享數
當粉絲覺得你的發文很讚,願意分享到他自己的塗鴉牆上,和他的朋友分享,這時候訊息的快散效果就更高了。
6. 其他數據:
數位行銷的意義在於任何效果都可以用數據呈現出來,除了前面提到的Facebook基本觀測數據外,也可以將轉換率設定為指標,例如:有多少人因為看到某件新商品照片而連結到商品頁面,甚至於產生購買行動和交易金額。端看你的行銷活動如何設計而定。
全面監看粉絲專頁 知己知彼
i-Buzz 自97年開始發展國內唯一的品牌口碑音量調查,因為監看的產業最廣、品牌數量最多、來源網站最多元而廣泛,以及產出最專業的產業口碑音量報告,業已成為國內口碑行銷績效評核的重要標準依據。配合社交媒介的興起,又提供Facebook粉絲專頁和特定議題監看報告。i-Buzz FB粉絲專頁監看的項目包含:FB口碑量化分析,FB發文數量分析,網友互動分析,按讚留言分享,傳播人數分析,熱門議題分析,讓門ID分析…等。
「Eyeball is money」,當每天有千萬人在Facebook上面活動,創造出來的人潮效果,自然就是品牌行銷的好地方。品牌經理人在趨勢引導下開始關心,並著手了解和探究將Facebook打造成另一個行銷工具和管道的可行性,也就是粉絲專頁。良好設計和營運的粉絲專頁,能夠結合內容、應用程式和廣告,以及口耳相傳的方式,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
以國內通路業的龍頭7-11的粉絲專頁為例,就已經累積了1,567,000個粉絲人數,知名的咖啡連鎖店Startbucks的統一星巴克同好會,也累積了846,000個粉絲人數。在粉絲專頁上,只要有人放上一個連結、一個活動、一張圖片、一段影片更新,都會主動送到所有粉絲的最新動態消息欄裡,被更多粉絲和他們的朋友接收到訊息,品牌訊息就這樣被逐漸擴散開來。
↓7-11粉絲專頁透過一檔接一檔的活動進行粉絲招募和互動,成效斐然。
↓統一星巴克同好會經營品牌和社群的黏著力向來積極且手法新穎,成效傲人。
以上所舉的是品牌經營粉絲專頁相對成功的案例,品牌經營粉絲專頁的情形雖然已經十分普遍,但是該如何經營才能夠達到成效,多數企業仍在摸索中,以下是企業品牌在經營粉絲專頁時,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該怎麼為粉絲專頁命名?
粉絲專頁是品牌在Facebook社交平台上的延伸,用什麼名字,用什麼識別圖片,盡可能要和品牌的形象定位維持一致的風格。一般粉絲專頁的命名大略可以歸納出三種命名類型。
首先,也是最常見的,是直接用企業或品牌命名,例如,7-11、COCACOLA、統一星巴克同好會、 HTC、 LEXUS…等。第二種類型也很常見,是以主題為命名,例如,攝影日記、甜蜜物語、時尚玩家…等。第三種常見是類型是以價值訴求,環保救地球、快樂工作人、享受吧!旅遊趣、樂活長青…等。
該用哪一種方式命名呢?只要是名稱能夠符合目標對象並且主題和品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連的都可以發揮。
二、要準備多少內容才可以開始經營粉絲專頁?
Facebook平台上的資訊內容非常氾濫,每一則動態訊息都處在彼此競爭的狀態,新的動態資訊很快的會把舊資訊替代,有人用「洗版」來說明這樣的動態頁面輪動狀態,說明了資訊替代的快速。
於是就出現資訊內容更新頻率的疑問,每天要發出幾篇內容才夠,品牌本身有足夠的資訊內容可用嗎?如果是知識型商品、科技型商品,創新性商品,感染性商品,本身就能生產豐富的內容。如果你的商品內容不足,先不用擔心,網路上還有許多資訊來源可以利用,例如,同類型粉絲專頁,粉絲紅人,或是新聞網站、雜誌網站的內容,知名部落客的文章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好素材,和品牌內容搭配使用,也是可以的。
三、發文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原則嗎?
底下介紹幾個粉絲專頁發文的原則,讓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進入實際操作層面。
1. 一致:粉絲專頁的名稱、圖片定了,也就代表企業開始要和消費者互動博感情。從這個時候開始,發文的內容口吻要一致,千萬不可以隨意變動,一致且吸引人的內容才會穩定地帶來流量,吸引新粉絲的加入。
2. 時機:發文的內容盡可能維持一致且穩定,定期定量。品牌都有特定的溝通對象,不同的溝通對象接收訊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必須要親自多方的嘗試且記錄學習。例如,如果溝通對象是年輕人,那麼深夜發文的效果會比早上好。如果溝通對象是中年白領階級,早上上班時間和晚上十點以前,會是好時機。
3. 知識:在網路上尋找新知識和最新情報已經是常態,品牌和活動也必須要把自己化身為消費者有用的知識內容,並讓粉絲們樂於向他們的朋友表達對品牌的觀感。
4. 真實:雖然網路上也有許多內容是謬誤的、荒誕的,但是經營品牌粉絲專頁代表著品牌的格調,肯定是要真誠地面對粉絲,要秀出品牌真實的內涵,說出真正懂的東西。
5. 熱忱:網路上的互動回應是即時的,現在的消費者可不會期望收到你的回應是在24小時之後,即時而熱忱的進行互動,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提供協助。
6. 幽默:粉絲加入專頁可不是來看官方宣傳,雖然和品牌相關的活動公告和新產品資訊粉絲們也會關心,如果能夠分享更多生活趣事和提供個人更多喜樂的內容將會更受到歡迎。
四、需要回應粉絲的負面批評嗎?
粉絲專頁成立的宗旨在於提供粉絲和品牌之間的互動與體驗,也提供新品資訊和活動訊息告知和解答。但是社交媒介是公開的資訊平台,難免有些粉絲會對品牌有負面批評。針對可能出現負面的批評,第一線控制點在於粉絲專頁規則擬定時,就要清楚陳述粉絲專頁的宗旨與規則,作為未來處理類似問題的依據。第二項準則是盡可能透過粉絲們(第三者)在互動的過程中,提供相關的經驗分享。如果是針對特定事件,必須傳達官方的聲明時,粉絲專頁也是以客觀開放的態度,引用官方正式資訊,例如記者會新聞稿為宜。
↓i-Buzz FB粉絲專頁監看,遍及各產業和品牌,提供多面向的觀察。
↓粉絲數多寡是粉絲專頁經營好壞的重點之一,但是粉絲的互動、回應與分享的質量更值得留意。
五、怎麼為粉絲專頁定下KPI指標?
1. 粉絲數
Facebook只是工具,提供你更方便、更有效率接觸人群。你得用心經營品牌和內容,花時間累積粉絲數,並且持續經營粉絲之間的親密關係。有為數眾多且忠誠的粉絲,才能發揮口耳相傳的影響力。
2. 活躍用戶數
當你開始在累積粉絲數上下功夫,也達到初步的目標成果。接下來要增進的當然就是活躍用戶數的提升。如果粉絲加入品牌粉絲專頁之後,就不再和品牌產生互動關係,終年不在拜訪和回應專頁的內容,這種粉絲不會有貢獻。只有當活躍粉絲數越多,品牌才越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潛力客戶。
3. 按讚數
粉絲專頁上貼出一篇留言、一張照片、一個連結,粉絲們如果覺得不錯,就會按讚來產生互動。這個動作會吸引到其他有興趣的粉絲們再去按讚或是產生回應,累積更大的傳播力量。
4. 回應數
有些粉絲不只是按讚表示贊同,還會針對留言提出回應,進行分享與討論。粉絲貢獻的內容同時會出現在粉絲的動態訊息欄裡,產生口耳相傳的效果。
5. 分享數
當粉絲覺得你的發文很讚,願意分享到他自己的塗鴉牆上,和他的朋友分享,這時候訊息的快散效果就更高了。
6. 其他數據:
數位行銷的意義在於任何效果都可以用數據呈現出來,除了前面提到的Facebook基本觀測數據外,也可以將轉換率設定為指標,例如:有多少人因為看到某件新商品照片而連結到商品頁面,甚至於產生購買行動和交易金額。端看你的行銷活動如何設計而定。
全面監看粉絲專頁 知己知彼
i-Buzz 自97年開始發展國內唯一的品牌口碑音量調查,因為監看的產業最廣、品牌數量最多、來源網站最多元而廣泛,以及產出最專業的產業口碑音量報告,業已成為國內口碑行銷績效評核的重要標準依據。配合社交媒介的興起,又提供Facebook粉絲專頁和特定議題監看報告。i-Buzz FB粉絲專頁監看的項目包含:FB口碑量化分析,FB發文數量分析,網友互動分析,按讚留言分享,傳播人數分析,熱門議題分析,讓門ID分析…等。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一個社群平台連結分享可帶5.5個網友回流!
Yahoo!奇摩今天 (11/28)公佈先前委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InsightXplorer)針對社群網站使用行為所作調查,其中顯示目前約9成的使用者主要還是以社群平台與部落格為居多,並且在整合兩種平台不同性質下行程「個人媒體」,進而擴大影響效力。
根據Yahoo!奇摩媒體傳播事業群副總經理邱瀅憓指出,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固定經營或使用部落格的受訪者比例約高達92.8%,每周至少更新部落格內容一次以上的使用者也多達53.9%。同時會在部落格瀏覽他人長篇網誌或上傳自製照片的部落格使用者約為單純使用社群平台人數的兩倍,另外透過部落格平台撰寫長篇網誌比例,也遠高於社群平台的四倍。主要在於社群平台比較適合進行簡短資訊的傳遞,但比較富於深度、豐富的內容仍然以部落格平台為主,同時部落格平台也相對地容易被搜尋或分類。
基於上述原因,現行網路使用者的分享狀況便形成:透過部落格經營深度內容,藉由社群網站快速散播分享,或者是擷取各類行有趣內容,因此從相關調查報告中也能發現認為部落格最主要存在價值前四項分別為「不管多久以前寫的文章,可以很容易從文章索引中找到」、「寫長篇/深度文章時是一個較合適的發布平台」、「訊息較不雜亂,不會因為朋友的訊息而被洗版」、「大多的消費資訊(如食記、旅遊心得)還是在部落格上發布,若要尋找消費資訊還是會到部落格上找尋」。
透過社群平台的分流、連動,最主要是能帶動整體網路流量,以Yahoo!奇摩內部統計顯示為例,目前平均一個社群平台中的連結分享約可帶5.5個網友回到Yahoo!奇摩旗下無名小站等頁面,因此顯見目前這些「個人媒體」對網站流量所帶來的影響能量。而根據創市際的調查結果,使用者連結到各部落格觀看文章的途徑,除了透過已經加入書籤的模式外,另外便是透過社群平台中的連結分享,顯示目前特定部落格仍有一定人際支持,同時也說明目前透過社群的分享行為已經大幅增長。
邱瀅憓也說明目前Yahoo!奇摩無名小站藉由開放式人際關係、龐大使用者流量,進而讓不少素人創作者"從無名變有名",目前已經超過100名部落客已經有出過兩本書以上的經驗,例如彎彎、輔大猴等知名圖畫創作部落客,而透過適當的社群媒介進行擴散,也更能讓這些部落客們的「個人媒體」力道變得顯著。以Yahoo!奇摩摩人計畫中300位摩人每日所獲得的瀏覽頁數為例,大約可換算為10.7%的電視收視率所佔人數,足見這些潛在力量將能進一步挑戰傳統媒體。
而在今天的活動中,Yahoo!奇摩也邀請原創音樂摩人VK克、美妝時尚摩人林波比在現場分享個人藉由部落格平台分享音樂創作、與樂迷線上互動的經驗,或者是透過部落格分享個人服飾穿搭,並且透過社群平台將內容作分享,進而產生更多迴響的成長心得。
針對社群使用行為調查報告
以下為Yahoo!奇摩委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於2011/10/26~2011/11/1,針對Cyber Panel 大樣本群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5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4.38%。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9&f_SUB_ID=2941&f_ART_ID=357061#ixzz1f54Lmp7P
Power By udn.com
根據Yahoo!奇摩媒體傳播事業群副總經理邱瀅憓指出,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固定經營或使用部落格的受訪者比例約高達92.8%,每周至少更新部落格內容一次以上的使用者也多達53.9%。同時會在部落格瀏覽他人長篇網誌或上傳自製照片的部落格使用者約為單純使用社群平台人數的兩倍,另外透過部落格平台撰寫長篇網誌比例,也遠高於社群平台的四倍。主要在於社群平台比較適合進行簡短資訊的傳遞,但比較富於深度、豐富的內容仍然以部落格平台為主,同時部落格平台也相對地容易被搜尋或分類。
基於上述原因,現行網路使用者的分享狀況便形成:透過部落格經營深度內容,藉由社群網站快速散播分享,或者是擷取各類行有趣內容,因此從相關調查報告中也能發現認為部落格最主要存在價值前四項分別為「不管多久以前寫的文章,可以很容易從文章索引中找到」、「寫長篇/深度文章時是一個較合適的發布平台」、「訊息較不雜亂,不會因為朋友的訊息而被洗版」、「大多的消費資訊(如食記、旅遊心得)還是在部落格上發布,若要尋找消費資訊還是會到部落格上找尋」。
透過社群平台的分流、連動,最主要是能帶動整體網路流量,以Yahoo!奇摩內部統計顯示為例,目前平均一個社群平台中的連結分享約可帶5.5個網友回到Yahoo!奇摩旗下無名小站等頁面,因此顯見目前這些「個人媒體」對網站流量所帶來的影響能量。而根據創市際的調查結果,使用者連結到各部落格觀看文章的途徑,除了透過已經加入書籤的模式外,另外便是透過社群平台中的連結分享,顯示目前特定部落格仍有一定人際支持,同時也說明目前透過社群的分享行為已經大幅增長。
邱瀅憓也說明目前Yahoo!奇摩無名小站藉由開放式人際關係、龐大使用者流量,進而讓不少素人創作者"從無名變有名",目前已經超過100名部落客已經有出過兩本書以上的經驗,例如彎彎、輔大猴等知名圖畫創作部落客,而透過適當的社群媒介進行擴散,也更能讓這些部落客們的「個人媒體」力道變得顯著。以Yahoo!奇摩摩人計畫中300位摩人每日所獲得的瀏覽頁數為例,大約可換算為10.7%的電視收視率所佔人數,足見這些潛在力量將能進一步挑戰傳統媒體。
而在今天的活動中,Yahoo!奇摩也邀請原創音樂摩人VK克、美妝時尚摩人林波比在現場分享個人藉由部落格平台分享音樂創作、與樂迷線上互動的經驗,或者是透過部落格分享個人服飾穿搭,並且透過社群平台將內容作分享,進而產生更多迴響的成長心得。
針對社群使用行為調查報告
以下為Yahoo!奇摩委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於2011/10/26~2011/11/1,針對Cyber Panel 大樣本群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5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4.38%。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9&f_SUB_ID=2941&f_ART_ID=357061#ixzz1f54Lmp7P
Power By udn.com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i-Buzz VOC即日起提供Facebook官方粉絲團監看服務
i-Buzz 自97年開始發展國內唯一的口碑音量調查,因為監看的產業最廣、品牌數量最大、來源網站最多元而廣泛,以及提供的品牌口碑音量報告最專業,業已成為國內口碑行銷績效評核的重要標準依據。新近配合社交媒介的興起,又增加了Facebook官方粉絲團監看和特定議題廣泛監看的服務,請大家廣為告知這項好消息。
在國內Facebook的登記帳號數已經突破千萬,實際使用人數估計約700萬人,保守估計有400萬人是屬於活躍的用戶。對行銷人員來說,的確是值得重視的一項媒體革命,這股潮流使得消費者接觸與使用媒體的習慣大大轉變。企業品牌和組機機構則紛紛投入經營粉絲專頁的行列,企圖增進和消費者互動的能力。
根據觀察,許多品牌客戶因為本身沒有多餘的人力,加上公司也沒有編制社群行銷專業人才,在不夠了解社群媒介的特性和溝通技巧的情況下。品牌經理只好把粉絲專頁經營的工作,直接委託給外界的專業社群行銷公司經營管理。專業委外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委外公司通常只管把訊息發出去,比較少會主動做出和粉絲互動的承諾,也就是不保證互動率。品牌經理能夠得到的經營成效資訊,也只能從內建的分析軟體中取得。但是你並不知道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的平均水準如何,還是有閉門造車的危險。
i-Buzz 粉絲專頁監看服務,就是要幫品牌客戶解決資訊不透明的困擾。現在開始有任何Facebook粉絲專頁長期監看或是特殊議題廣泛蒐尋,都可以得到及時的服務。i-Buzz的FB粉絲專頁監看的項目包含:FB口碑量化分析,FB發文數量分析,網友互動分析,按讚留言分享,傳播人數分析,熱門議題分析,讓門ID分析…等,讓品牌經理人可以一目了然本身和競爭對手經營的粉絲團優劣勝敗,和其差異之處。
在國內Facebook的登記帳號數已經突破千萬,實際使用人數估計約700萬人,保守估計有400萬人是屬於活躍的用戶。對行銷人員來說,的確是值得重視的一項媒體革命,這股潮流使得消費者接觸與使用媒體的習慣大大轉變。企業品牌和組機機構則紛紛投入經營粉絲專頁的行列,企圖增進和消費者互動的能力。
根據觀察,許多品牌客戶因為本身沒有多餘的人力,加上公司也沒有編制社群行銷專業人才,在不夠了解社群媒介的特性和溝通技巧的情況下。品牌經理只好把粉絲專頁經營的工作,直接委託給外界的專業社群行銷公司經營管理。專業委外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委外公司通常只管把訊息發出去,比較少會主動做出和粉絲互動的承諾,也就是不保證互動率。品牌經理能夠得到的經營成效資訊,也只能從內建的分析軟體中取得。但是你並不知道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的平均水準如何,還是有閉門造車的危險。
i-Buzz 粉絲專頁監看服務,就是要幫品牌客戶解決資訊不透明的困擾。現在開始有任何Facebook粉絲專頁長期監看或是特殊議題廣泛蒐尋,都可以得到及時的服務。i-Buzz的FB粉絲專頁監看的項目包含:FB口碑量化分析,FB發文數量分析,網友互動分析,按讚留言分享,傳播人數分析,熱門議題分析,讓門ID分析…等,讓品牌經理人可以一目了然本身和競爭對手經營的粉絲團優劣勝敗,和其差異之處。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第6屆台灣廣告節,黎榮章總經理獲頒贈資深廣告人獎
第六屆台灣廣告節11月17日到19日在松山菸廠舉行。為結合百年國慶及傳達有創意鬼才之稱的廣告人,特別定下「百無禁忌,百鬼張揚」為這次的活動主題,以期許台灣廣告人未來百年仍創意無限,為市場注入創新魔力。
18日當天舉辦廣告人才頒獎典禮,頒發100年度傑出廣告人暨終身成就獎、資深廣告人獎及廣告名人堂。亞洲指標數位行銷公司黎榮章總經理,在這一屆被推舉獲頒資深廣告人獎。頒獎典禮後進行廣告節的重頭戲─主題園遊會,數百名廣告人大遊行,藉此突顯廣告鬼才們的創意。
「第6屆台灣廣告節-傑出廣告人暨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這次高規格請到蕭副總統前來頒獎,他在致詞中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動力來自民間,在廣告傳播業努力下,「台灣廣告節」每年都呈現不同風貌。台灣廣告的創意文化,在廣告人運用百無禁忌的想像力和熱情積極的行動力,將更蓬勃而且揚名國際。
蕭副總統說,總統馬英九多次強調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興國」,不可或缺,也是重要軟實力,而「廣告」則是文創產業非常重要的一環。廣告人的創意,不僅提升產品與服務價值,也是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引領者。
亞洲指標數位行銷公司黎榮章總經理,在這一次資深廣告人獎中受到推薦。
他自1985年投入廣告業,曾經擔任廣告公司AE、報社廣告業務部主管、有線電視台廣告業務部主管等要職。又在1999年,當時在國內網路普及率還只有18%的時候,毅然投入網路行銷的開創行列,是國內數位行銷界的先驅。從傳統到數位,累積27年各產業策略規劃、廣告創意和媒體營運等豐富經驗。
有鑒於網路社群的快速發展,黎榮章於2007年創立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國內第一家開發出自動化搜尋系統,在網路2.0環境下進行消費者意見的探勘,提供業界網路口碑之量化與質化之研究。這項計畫獲得經濟部商業司連續兩年創新服務發展計劃的支持。i-Buzz VOC(Voice of Customer)是目前台灣地區最具權威的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蒐集的網路口碑資訊包含新聞、專欄、部落格、維基、論壇、PTT、Youtube、Facebook、Plurk等九大類型網路平台,發表的產業口碑報告涵蓋汽車、3C、美妝、建康、親子、旅遊、居家生活…等超過200個品類項目。
廣告節期間並舉辦作品大展,除展示台灣廣告產業50年的廣告產業生態演進與作品外,也將舉辦廣告論壇,分析台灣廣告作品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創意趨勢與演進。
18日當天舉辦廣告人才頒獎典禮,頒發100年度傑出廣告人暨終身成就獎、資深廣告人獎及廣告名人堂。亞洲指標數位行銷公司黎榮章總經理,在這一屆被推舉獲頒資深廣告人獎。頒獎典禮後進行廣告節的重頭戲─主題園遊會,數百名廣告人大遊行,藉此突顯廣告鬼才們的創意。
「第6屆台灣廣告節-傑出廣告人暨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這次高規格請到蕭副總統前來頒獎,他在致詞中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動力來自民間,在廣告傳播業努力下,「台灣廣告節」每年都呈現不同風貌。台灣廣告的創意文化,在廣告人運用百無禁忌的想像力和熱情積極的行動力,將更蓬勃而且揚名國際。
蕭副總統說,總統馬英九多次強調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興國」,不可或缺,也是重要軟實力,而「廣告」則是文創產業非常重要的一環。廣告人的創意,不僅提升產品與服務價值,也是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引領者。
亞洲指標數位行銷公司黎榮章總經理,在這一次資深廣告人獎中受到推薦。
他自1985年投入廣告業,曾經擔任廣告公司AE、報社廣告業務部主管、有線電視台廣告業務部主管等要職。又在1999年,當時在國內網路普及率還只有18%的時候,毅然投入網路行銷的開創行列,是國內數位行銷界的先驅。從傳統到數位,累積27年各產業策略規劃、廣告創意和媒體營運等豐富經驗。
有鑒於網路社群的快速發展,黎榮章於2007年創立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國內第一家開發出自動化搜尋系統,在網路2.0環境下進行消費者意見的探勘,提供業界網路口碑之量化與質化之研究。這項計畫獲得經濟部商業司連續兩年創新服務發展計劃的支持。i-Buzz VOC(Voice of Customer)是目前台灣地區最具權威的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蒐集的網路口碑資訊包含新聞、專欄、部落格、維基、論壇、PTT、Youtube、Facebook、Plurk等九大類型網路平台,發表的產業口碑報告涵蓋汽車、3C、美妝、建康、親子、旅遊、居家生活…等超過200個品類項目。
廣告節期間並舉辦作品大展,除展示台灣廣告產業50年的廣告產業生態演進與作品外,也將舉辦廣告論壇,分析台灣廣告作品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創意趨勢與演進。
Facebook Users Are Slow to ‘Like’ Brands and Retailers
NOVEMBER 18, 2011
Brands and individuals have shared space on Facebook for some time,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social networking and marketing. Both types of users rely on “likes” as a yardstick for popularity, even if their intentions for being on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differ.
Branded Facebook pages do not fare as well as other types of content, though, according to a Crowd Science survey. They had the lowest number of “likes” (9% of users) compared to wall posts, photos and comments (16%) and videos (12%). The most popular reasons for “liking” a page tied between showing support and enjoying what was being said, both at 28%. Neither are attribute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brand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liking” a retailer’s Facebook site in an 8thBridge study were less about aspirations and sharing than broadcasting a straightforward, positive opinion about a purchase. Buying and liking was the only reason shared by a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who “liked” something on a retailer’s site, the study found.
Online buyers in a PowerReviews survey were more inclined to “like” a retailer, brand or product page—showing no preference to any one type—even if the majority did not engage in the activity. The most common frequency was one to five times per month.
Among the online buyers who had “liked” a retailer’s Facebook pag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was the presence of sales and promo codes—not a surprising response from social media users who shop online. But more than half also considered the customer service aspect of a brand’s Facebook page to be important, showing that those who “like” brands also like sharing experiences,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It is not easy for brands to compete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on Facebook since corporations are essentially faceless. Then again, social media users are not seeking friendship from brands and retailers either. Instead, marketers would do better to focus on being there to answer questions, provide customer service support and broadcast promotions.
Corporate subscribers have access to all eMarketer analyst reports, articles, data and more. Join the over 750 companies already benefiting from eMarketer’s approach. Learn more.
Check out today’s other article, “P&G Learns Lessons from Ecommerce Effort.”
Brands and individuals have shared space on Facebook for some time,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social networking and marketing. Both types of users rely on “likes” as a yardstick for popularity, even if their intentions for being on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differ.
Branded Facebook pages do not fare as well as other types of content, though, according to a Crowd Science survey. They had the lowest number of “likes” (9% of users) compared to wall posts, photos and comments (16%) and videos (12%). The most popular reasons for “liking” a page tied between showing support and enjoying what was being said, both at 28%. Neither are attribute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brand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liking” a retailer’s Facebook site in an 8thBridge study were less about aspirations and sharing than broadcasting a straightforward, positive opinion about a purchase. Buying and liking was the only reason shared by a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who “liked” something on a retailer’s site, the study found.
Online buyers in a PowerReviews survey were more inclined to “like” a retailer, brand or product page—showing no preference to any one type—even if the majority did not engage in the activity. The most common frequency was one to five times per month.
Among the online buyers who had “liked” a retailer’s Facebook pag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was the presence of sales and promo codes—not a surprising response from social media users who shop online. But more than half also considered the customer service aspect of a brand’s Facebook page to be important, showing that those who “like” brands also like sharing experiences,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It is not easy for brands to compete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on Facebook since corporations are essentially faceless. Then again, social media users are not seeking friendship from brands and retailers either. Instead, marketers would do better to focus on being there to answer questions, provide customer service support and broadcast promotions.
Corporate subscribers have access to all eMarketer analyst reports, articles, data and more. Join the over 750 companies already benefiting from eMarketer’s approach. Learn more.
Check out today’s other article, “P&G Learns Lessons from Ecommerce Effort.”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Facebook留言比按讚價值高5倍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李宜穆編譯發表日期:2011-11-16
社群媒體行銷機構Edgerank公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每次只要Facebook上一則文章被按讚,它平均會收到3.1次的點擊率,但如果是一則留言,平均會有14.67的點擊率,也就是說留言的價值比按讚要高出近5倍。此外,Edgerank還發現每周的星期三是擁有最高分享與點擊率的一天。
這項研究分析今年十月5,500個Facebook頁面中近8萬則文章,除了上述資訊外,Edgerank還發現分享的價值遠比留言或按讚要高,只要有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文章,就有可能就在Facebook上開啟病毒式行銷,除此之外,相對於按讚或留言只會停留在某人的塗鴉牆上,分享也有較高機率出現在動態消息中,讓更多朋友看見。
出自ReadWriteWeb
社群媒體行銷機構Edgerank公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每次只要Facebook上一則文章被按讚,它平均會收到3.1次的點擊率,但如果是一則留言,平均會有14.67的點擊率,也就是說留言的價值比按讚要高出近5倍。此外,Edgerank還發現每周的星期三是擁有最高分享與點擊率的一天。
這項研究分析今年十月5,500個Facebook頁面中近8萬則文章,除了上述資訊外,Edgerank還發現分享的價值遠比留言或按讚要高,只要有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文章,就有可能就在Facebook上開啟病毒式行銷,除此之外,相對於按讚或留言只會停留在某人的塗鴉牆上,分享也有較高機率出現在動態消息中,讓更多朋友看見。
出自ReadWriteWeb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反企業貪婪 「占領華爾街」全美擴散
抗議美國企業貪婪的「占領華爾街」示威在紐約市進入第三週,聲援行動不斷在全美擴散,其他美國大城市如華府、洛杉磯、舊金山、波士頓、芝加哥、丹佛及西雅圖也紛紛爆發類似抗議。紐約示威者表示,雖然1日有700人被捕,他們5日仍將繼續到華爾街遊行抗議,再接再勵。
「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始於9月17日,一開始只有十來名大學生發起,他們聲稱受到「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激勵,起而抗議美國大企業之貪婪,還有美國的金融、政治體系。
2日下午紐約市放晴,匿名支持者送來食物,任憑參與抗議者自行食用。有示威者表示,一位住在埃及的男子還打電話到紐約的披薩店訂購披薩,要求送到示威地點。
在洛杉磯,數百名示威者1日由波興廣場遊行到市政府,聲稱他們將「無限期」紮營在當地,效法紐約同伴。組織者自稱「占領洛杉磯」,呼喊源自紐約的口號,聲稱希望改變美國只嘉惠頂層1%有錢人的經濟政策。
在各大城的示威活動中,波士頓市示威者顯然組織得最好;「占領波士頓」運動有大型營地、主題帳篷、醫療補給,甚至還有無線上網設備就架設在杜威廣場,斜對面則是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大樓。
丹佛市的第一起抗議爆發於1日,示威者表示他們沒有領導人,而是人民自發的抵抗運動,不再容忍華爾街的貪婪與腐敗。
芝加哥的靜坐示威則始於9月23日,示威者拜茲表示,發動抗議是「直接向全球工人群眾發出訴求」,「這兒便是我們的解放廣場,若有必要,我們將一待幾個月」;解放廣場指的是埃及革命爆發地點。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中國時報
「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始於9月17日,一開始只有十來名大學生發起,他們聲稱受到「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激勵,起而抗議美國大企業之貪婪,還有美國的金融、政治體系。
2日下午紐約市放晴,匿名支持者送來食物,任憑參與抗議者自行食用。有示威者表示,一位住在埃及的男子還打電話到紐約的披薩店訂購披薩,要求送到示威地點。
在洛杉磯,數百名示威者1日由波興廣場遊行到市政府,聲稱他們將「無限期」紮營在當地,效法紐約同伴。組織者自稱「占領洛杉磯」,呼喊源自紐約的口號,聲稱希望改變美國只嘉惠頂層1%有錢人的經濟政策。
在各大城的示威活動中,波士頓市示威者顯然組織得最好;「占領波士頓」運動有大型營地、主題帳篷、醫療補給,甚至還有無線上網設備就架設在杜威廣場,斜對面則是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大樓。
丹佛市的第一起抗議爆發於1日,示威者表示他們沒有領導人,而是人民自發的抵抗運動,不再容忍華爾街的貪婪與腐敗。
芝加哥的靜坐示威則始於9月23日,示威者拜茲表示,發動抗議是「直接向全球工人群眾發出訴求」,「這兒便是我們的解放廣場,若有必要,我們將一待幾個月」;解放廣場指的是埃及革命爆發地點。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中國時報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社群行銷監看、經營和擴散i-Buzz全方位解決方案
這一年來,社群媒體行銷突然變得超級熱門,所有的企業都爭相在Facebook上建置品牌粉絲專頁,企圖與消費者進行的雙向溝通,建構一個傾聽消費者意見的系統。配合品牌客戶這方面的殷切需求,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推出社交媒體解決方案,為企業同步解決社交媒體的監看、經營和擴散問題。
i-Buzz網路口碑監看再升級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國內唯一自動化長期投入網路口碑研究的單位。監看包含新聞、專欄、論壇、部落格、知識+、Youtube和PTT等七大網路平台,今(2011)年六月起,再升級將Facebook, Plurk等社交媒體的監看納入監看範圍。完成完整的九大網路平台監看網,提供企業和品牌客戶滴水不漏的網路資訊監看服務。
根據奧美公關日前發布的部落格文章指出,在危機發生的6小時內,消息就會出現在微博、部落格和網路主流媒體的網頁上。12小時內,社群媒體如Facebook等就會將消息傳播到更廣更深的層面。18小時內,主題式報導就會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和搜尋引擎的網站上。因此,事件發生後的24小時是為危機滅火的黃金時間。因此,除了傳統媒體外,品牌務必也監測消費者會出沒的網路媒體。以掌握當危機發生時的黃金拯救時間。
Facebook監看包含兩種不同的資料呈現,其中之一是品牌官方粉絲專頁經營成效監看。有了品牌粉絲專頁監看,你不只能夠知道本身粉絲專業的經營成效,還可以了解到競爭品牌和間接競爭品牌粉絲專頁經營的好壞優劣。第二種監看模式,稱之為Facebook廣泛蒐尋,透過關鍵字搜尋的技術,這項監看可以根據危機事件或活動事件的主要關鍵字進行廣泛搜尋與歸納分析。
目標和策略,社交媒體經營成功關鍵
當下社交媒體盛行,與消費者建立雙向溝通成了必要的品牌經營策略選項。「與消費者對話」和「傳遞正確訊息」一樣重要,光憑單向的「告知訊息」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持續地與消費者對話,是讓他們成為品牌在危機發生時,成為第一線的擁護者最有效的方式。
i-Buzz的社交媒體監看服務,提供的價值可以說無與倫比,你開始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評估品牌粉絲專頁經營的成效,包含粉絲數、發文數、回應數、潛在擴散能力、熱門話題和忠誠粉絲是那些人。有了i-Buzz社群監看與分析數據,幫助你輕易且精準地決定和調整粉絲團定位和經營策略。
利用社交媒體擴散,創造十倍的效果
當你了解到社群媒體的重要性,開始建立品牌專屬的粉絲專頁,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已經累積了許多忠實的粉絲,最重要的,你也引進了社交媒介「口碑監測」系統進行科學化監看和分析。下一步將是盡快了解產業的重要網路影響者並開始和他們建立關係。這時候品牌行銷團隊有必要建立社群經營與擴散的社群行銷計劃策略方針。從招募粉絲到促進互動,甚至要將訊息擴散到其他社交圈,包含傳統的專家影響者,WEB2.0平台內的眾多品牌影響者和同儕影響者。
針對市場是這項需求,i-Buzz已經發展一套有效的擴散與效果監看模式,提供品牌客戶有效方便的社群擴散機會。
i-Buzz網路口碑監看再升級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國內唯一自動化長期投入網路口碑研究的單位。監看包含新聞、專欄、論壇、部落格、知識+、Youtube和PTT等七大網路平台,今(2011)年六月起,再升級將Facebook, Plurk等社交媒體的監看納入監看範圍。完成完整的九大網路平台監看網,提供企業和品牌客戶滴水不漏的網路資訊監看服務。
根據奧美公關日前發布的部落格文章指出,在危機發生的6小時內,消息就會出現在微博、部落格和網路主流媒體的網頁上。12小時內,社群媒體如Facebook等就會將消息傳播到更廣更深的層面。18小時內,主題式報導就會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和搜尋引擎的網站上。因此,事件發生後的24小時是為危機滅火的黃金時間。因此,除了傳統媒體外,品牌務必也監測消費者會出沒的網路媒體。以掌握當危機發生時的黃金拯救時間。
Facebook監看包含兩種不同的資料呈現,其中之一是品牌官方粉絲專頁經營成效監看。有了品牌粉絲專頁監看,你不只能夠知道本身粉絲專業的經營成效,還可以了解到競爭品牌和間接競爭品牌粉絲專頁經營的好壞優劣。第二種監看模式,稱之為Facebook廣泛蒐尋,透過關鍵字搜尋的技術,這項監看可以根據危機事件或活動事件的主要關鍵字進行廣泛搜尋與歸納分析。
目標和策略,社交媒體經營成功關鍵
當下社交媒體盛行,與消費者建立雙向溝通成了必要的品牌經營策略選項。「與消費者對話」和「傳遞正確訊息」一樣重要,光憑單向的「告知訊息」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持續地與消費者對話,是讓他們成為品牌在危機發生時,成為第一線的擁護者最有效的方式。
i-Buzz的社交媒體監看服務,提供的價值可以說無與倫比,你開始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評估品牌粉絲專頁經營的成效,包含粉絲數、發文數、回應數、潛在擴散能力、熱門話題和忠誠粉絲是那些人。有了i-Buzz社群監看與分析數據,幫助你輕易且精準地決定和調整粉絲團定位和經營策略。
利用社交媒體擴散,創造十倍的效果
當你了解到社群媒體的重要性,開始建立品牌專屬的粉絲專頁,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已經累積了許多忠實的粉絲,最重要的,你也引進了社交媒介「口碑監測」系統進行科學化監看和分析。下一步將是盡快了解產業的重要網路影響者並開始和他們建立關係。這時候品牌行銷團隊有必要建立社群經營與擴散的社群行銷計劃策略方針。從招募粉絲到促進互動,甚至要將訊息擴散到其他社交圈,包含傳統的專家影響者,WEB2.0平台內的眾多品牌影響者和同儕影響者。
針對市場是這項需求,i-Buzz已經發展一套有效的擴散與效果監看模式,提供品牌客戶有效方便的社群擴散機會。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處理社群媒體上的公關危機?
(Brain.com 2011-09-20) 記得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嗎?英國石油公司(BP)還不習慣和網路上的消費者打交道,沒有頻繁地與民眾溝通並傾聽其訴求,不但讓情況隨著時間越演越烈,更讓組織形象嚴重受損。BP也許?有想到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的社群媒體將為BP的危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在災難、負面訊息以及危機事件的傳播上,其實社群媒體比報紙與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傳播速度、廣度和力度都要迅速。
除了BP案外,無論是紐約市國會眾議員韋納(Anthony Weiner)發出不雅照片的醜聞震撼社會,或是最近台灣某知名導演踢爆手機大廠公關烏龍事件等,都在在顯示社群媒體在今日危機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
這次的數位論壇提供幾個數位危機管理的撇步,讓您在危機發生時立即掌握控制局面的先機。
5個社群媒體管理趨勢
1. 危機產生在眨眼之間,事件發生的24小時為黃金救援時刻
在危機發生的6小時內,消息就會出現在微博、部落格和網路主流媒體的網頁上。12小時內,社群媒體如Facebook等就會將消息傳播到更廣更深的層面。18小時內,主題式報導就會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和搜尋引擎的網站上。因此,事件發生後的24小時是為危機滅火的黃金時間。(如下圖)
.除了傳統媒體外,務必也監測消費者會出沒的網路媒體。
.當危機發生時,黃金拯救時間是以小時為單位倒數的,因此處理的方式要快、狠、準。
.組織有效率的方法並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增加處理社群媒體的經驗幫助你快速反應。
網路議題傳播時間軸
解決方案:結合企業和網友的角度,建立一套標準的危機處理流程
2. 人們要求訊息「高度透明化」
.在這個人人都是公民記者的年代,公眾人物或是知名企業的隱私空間是越來越少,任何秘密都有被揭發的可能性。
.任何「隱密性」的談話都有可能透過網路被迅速公開。從公司行號的基層員工到董事會的成員都必須為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負責,因為很可能會在某個部落格、Facebook或微博上看到自己的發言。
.隨時做好協調商業衝突的準備。
.確保每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專案(CSR)的步驟具誠信度。
解決方案:發展全公司適用的社群媒體守則,讓所有人了解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
3. 建立雙向的溝通:「與消費者對話」和「傳遞正確訊息」一樣重要
.單向的「告知訊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
.長期與消費者對話,是讓他們成為品牌在危機發生時,成為第一線的擁護者最有效的方式。
.光靠新聞稿溝通是不夠的!
.建立一個「傾聽」消費者意見的系統。
解決方案:立即建立口碑監測的系統,以防萬一。
▲透過口碑監測系統,可知道議題發展方向,協助發展對話策略
4.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搜尋引擎可幫助建立品牌知名度,也可以摧毀一個品牌商譽
.有80%的網路使用者上網第一個動作為使用搜尋引擎。
.由於社群媒體的特性,在其網絡上很可能會搜尋到敏感內容。
.Google提供廣大的搜尋資料庫,使多媒體的角色變重要。
.內容一旦產生並流傳於網路上,就很難將之抹除。
解決方案:危機發生時,專人負責搜尋,必要時,購買關鍵字廣告,導到官方說明頁。
5. 內容就是一切:以說故事的方式製造新聞
.回答問題,展現補救措施,表示誠意。
.將執行人員帶到危機前線。
.別仰賴傳統媒體,自己主動在網路上及時發送新聞訊息。
.多元性地發展故事內容。
解決方案:透過平時的社群媒體分享,讓公司團隊意識到社群媒體重要性,並願意在危機發生時,提供協助。
5個管理危機的要訣
.盡快建立「口碑監測」系統
.了解社群媒體的重要性
.了解產業的重要網路影響者並開始建立關係
.確認品牌發言人了解如何在網路上「發言」
.品牌行銷團隊需建立社群媒體方針
從近期歌手劉子千的[唸你]就可看出,社群的確有能力將特定議題炒上新聞,與其在電腦前觀看情勢發展、擔心、不安,不如找個專家,發展社群議題處理的機制,以保護辛苦建立的商譽。
本文同步刊載於奧美公關部落格,更多數位影響力的文章,請上奧美藏經格
本文引用自「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除了BP案外,無論是紐約市國會眾議員韋納(Anthony Weiner)發出不雅照片的醜聞震撼社會,或是最近台灣某知名導演踢爆手機大廠公關烏龍事件等,都在在顯示社群媒體在今日危機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
這次的數位論壇提供幾個數位危機管理的撇步,讓您在危機發生時立即掌握控制局面的先機。
5個社群媒體管理趨勢
1. 危機產生在眨眼之間,事件發生的24小時為黃金救援時刻
在危機發生的6小時內,消息就會出現在微博、部落格和網路主流媒體的網頁上。12小時內,社群媒體如Facebook等就會將消息傳播到更廣更深的層面。18小時內,主題式報導就會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和搜尋引擎的網站上。因此,事件發生後的24小時是為危機滅火的黃金時間。(如下圖)
.除了傳統媒體外,務必也監測消費者會出沒的網路媒體。
.當危機發生時,黃金拯救時間是以小時為單位倒數的,因此處理的方式要快、狠、準。
.組織有效率的方法並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增加處理社群媒體的經驗幫助你快速反應。
網路議題傳播時間軸
解決方案:結合企業和網友的角度,建立一套標準的危機處理流程
2. 人們要求訊息「高度透明化」
.在這個人人都是公民記者的年代,公眾人物或是知名企業的隱私空間是越來越少,任何秘密都有被揭發的可能性。
.任何「隱密性」的談話都有可能透過網路被迅速公開。從公司行號的基層員工到董事會的成員都必須為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負責,因為很可能會在某個部落格、Facebook或微博上看到自己的發言。
.隨時做好協調商業衝突的準備。
.確保每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專案(CSR)的步驟具誠信度。
解決方案:發展全公司適用的社群媒體守則,讓所有人了解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
3. 建立雙向的溝通:「與消費者對話」和「傳遞正確訊息」一樣重要
.單向的「告知訊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
.長期與消費者對話,是讓他們成為品牌在危機發生時,成為第一線的擁護者最有效的方式。
.光靠新聞稿溝通是不夠的!
.建立一個「傾聽」消費者意見的系統。
解決方案:立即建立口碑監測的系統,以防萬一。
▲透過口碑監測系統,可知道議題發展方向,協助發展對話策略
4.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搜尋引擎可幫助建立品牌知名度,也可以摧毀一個品牌商譽
.有80%的網路使用者上網第一個動作為使用搜尋引擎。
.由於社群媒體的特性,在其網絡上很可能會搜尋到敏感內容。
.Google提供廣大的搜尋資料庫,使多媒體的角色變重要。
.內容一旦產生並流傳於網路上,就很難將之抹除。
解決方案:危機發生時,專人負責搜尋,必要時,購買關鍵字廣告,導到官方說明頁。
5. 內容就是一切:以說故事的方式製造新聞
.回答問題,展現補救措施,表示誠意。
.將執行人員帶到危機前線。
.別仰賴傳統媒體,自己主動在網路上及時發送新聞訊息。
.多元性地發展故事內容。
解決方案:透過平時的社群媒體分享,讓公司團隊意識到社群媒體重要性,並願意在危機發生時,提供協助。
5個管理危機的要訣
.盡快建立「口碑監測」系統
.了解社群媒體的重要性
.了解產業的重要網路影響者並開始建立關係
.確認品牌發言人了解如何在網路上「發言」
.品牌行銷團隊需建立社群媒體方針
從近期歌手劉子千的[唸你]就可看出,社群的確有能力將特定議題炒上新聞,與其在電腦前觀看情勢發展、擔心、不安,不如找個專家,發展社群議題處理的機制,以保護辛苦建立的商譽。
本文同步刊載於奧美公關部落格,更多數位影響力的文章,請上奧美藏經格
本文引用自「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超過八成大學生知道Facebook上有品牌的粉絲專頁
作者 : 數位閱聽人研究群 鄭怡卉 更新時間 : 2011/08/24 07:07:50
(Brain.com2011-08-24)社群網站Facebook使用者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或品牌都在Facebook上建置專屬的官方粉絲專頁。根據這次數位閱聽人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大學生知道Facebook上有品牌的粉絲專頁,而五成以上的大學生有加入這類粉絲專頁,其中約36%的大學生加入了1個到10個粉絲專頁;35%加入了11個到20個粉絲專頁;而有15%的大學生加入了21個到30個粉絲專頁(如圖一)。這些數字顯示了大學生相當熟悉Facebook上的品牌粉絲專頁。
圖一
即使將近七成的大學生都表示知道如何在Facebook上參與企業品牌的粉絲專頁,但是超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表示不見得會主動搜尋而加入。企業或品牌要如何吸引大學生成為粉絲呢?也許可以從大學生喜愛的粉絲專頁和參與粉絲專頁的動機中尋找答案。
在眾多的企業品牌粉絲專頁中,多數大學生最熟悉的粉絲專頁為統一星巴克,其他熟識的企業品牌粉絲專頁還包含無印良品、愛迪達、摩斯漢堡。
大學生認為這些他們熟悉的粉絲專頁具有以下特色:資訊更新速度快、提供不錯的優惠、粉絲專頁會回答粉絲問題、回應言論及抱怨。這部分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參加企業牌粉絲專頁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可以即時獲得新資訊或是好康的優惠情報,而企業對於粉絲有所回應與互動似乎也同樣重要。(如圖二)
圖二:大學生所熟悉的粉絲專業特色
而關於大學生不想加入某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原因,以及大學生之間如何分享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訊息,在此提供一些成功拓展企業品牌粉絲團的關鍵。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粉絲專頁上的訊息太少,或者粉絲專頁上粉絲人數太少,大學生對於加入該粉絲專頁就會意興闌珊。由此可知一個成功的粉絲專頁除了必須時時更新資訊以外,成立初期可能也要盡力爭取足夠的粉絲人數加入,粉絲數量才可能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大學生之間又是如何分享這類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呢?調查顯示,分享粉絲專頁的方式以口頭告訴朋友居多,也會使用Facebook推薦功能推薦朋友,或者轉貼到個人首頁。這意味著如果粉絲專頁上的內容具有話題性,較有可能經由口耳相傳的方式達成傳播效果;或是粉絲專頁內容夠豐富有趣,引發既有粉絲主動推薦、轉貼,吸引更多人加入粉絲團。(如圖三)
圖三
在Facebook上經營企業品牌粉絲專頁到底有沒有加分效果?這次調查顯示,透過加入粉絲專頁,約有半數的大學生認為此公司企業是值得信賴(53.9%)或是感到滿意(55.5%)。另外也有許多加入粉絲專頁的大學生認為粉絲團的存在對公司和粉絲都有好處(53.1%),同時也認為加入粉絲團可以獲得一些幫助(46%)。由此可知,Facebook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確具有加分作用,值得企業品牌深耕經營。(本文作者現任政治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
研究方法:
此調查結果來自第三屆(2010年)【大學生數位生活型態大調查】的「企業粉絲組」問卷調查的資料分析。本屆調查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所資助,調查對象包括政治大學、交通大學、世新大學三校在學的大學部及碩、博士生。問卷以網路平台進行,有填答本子題的有效問卷共1,278份。
(Brain.com2011-08-24)社群網站Facebook使用者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或品牌都在Facebook上建置專屬的官方粉絲專頁。根據這次數位閱聽人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大學生知道Facebook上有品牌的粉絲專頁,而五成以上的大學生有加入這類粉絲專頁,其中約36%的大學生加入了1個到10個粉絲專頁;35%加入了11個到20個粉絲專頁;而有15%的大學生加入了21個到30個粉絲專頁(如圖一)。這些數字顯示了大學生相當熟悉Facebook上的品牌粉絲專頁。
圖一
即使將近七成的大學生都表示知道如何在Facebook上參與企業品牌的粉絲專頁,但是超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表示不見得會主動搜尋而加入。企業或品牌要如何吸引大學生成為粉絲呢?也許可以從大學生喜愛的粉絲專頁和參與粉絲專頁的動機中尋找答案。
在眾多的企業品牌粉絲專頁中,多數大學生最熟悉的粉絲專頁為統一星巴克,其他熟識的企業品牌粉絲專頁還包含無印良品、愛迪達、摩斯漢堡。
大學生認為這些他們熟悉的粉絲專頁具有以下特色:資訊更新速度快、提供不錯的優惠、粉絲專頁會回答粉絲問題、回應言論及抱怨。這部分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參加企業牌粉絲專頁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可以即時獲得新資訊或是好康的優惠情報,而企業對於粉絲有所回應與互動似乎也同樣重要。(如圖二)
圖二:大學生所熟悉的粉絲專業特色
而關於大學生不想加入某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原因,以及大學生之間如何分享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訊息,在此提供一些成功拓展企業品牌粉絲團的關鍵。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粉絲專頁上的訊息太少,或者粉絲專頁上粉絲人數太少,大學生對於加入該粉絲專頁就會意興闌珊。由此可知一個成功的粉絲專頁除了必須時時更新資訊以外,成立初期可能也要盡力爭取足夠的粉絲人數加入,粉絲數量才可能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大學生之間又是如何分享這類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呢?調查顯示,分享粉絲專頁的方式以口頭告訴朋友居多,也會使用Facebook推薦功能推薦朋友,或者轉貼到個人首頁。這意味著如果粉絲專頁上的內容具有話題性,較有可能經由口耳相傳的方式達成傳播效果;或是粉絲專頁內容夠豐富有趣,引發既有粉絲主動推薦、轉貼,吸引更多人加入粉絲團。(如圖三)
圖三
在Facebook上經營企業品牌粉絲專頁到底有沒有加分效果?這次調查顯示,透過加入粉絲專頁,約有半數的大學生認為此公司企業是值得信賴(53.9%)或是感到滿意(55.5%)。另外也有許多加入粉絲專頁的大學生認為粉絲團的存在對公司和粉絲都有好處(53.1%),同時也認為加入粉絲團可以獲得一些幫助(46%)。由此可知,Facebook企業品牌粉絲專頁的確具有加分作用,值得企業品牌深耕經營。(本文作者現任政治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
研究方法:
此調查結果來自第三屆(2010年)【大學生數位生活型態大調查】的「企業粉絲組」問卷調查的資料分析。本屆調查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所資助,調查對象包括政治大學、交通大學、世新大學三校在學的大學部及碩、博士生。問卷以網路平台進行,有填答本子題的有效問卷共1,278份。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尼爾森: Facebook可能取代電話民調
【賽迪網訊】7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由於消費者獲得資訊的管道正在改變,可能迫使尼爾森北美分公司將現有電話民調的方式轉移至網路上進行調查。
尼爾森行銷溝通總監Erich Marx表示,目前他們的社交媒體工作人員可以處理許多出現在網站上的問題。他相信到了明年,通過尼爾森 Facebook抱怨或提出問題的用戶將是現在的2倍,因此將重新考慮人力配置的問題。
以上資訊透露出尼爾森可能將從傳統的客戶服務部門(包括多個免費電話服務中心)中轉調部分員工,以管理目前尼爾森的Facebook頁面及網站。不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動作。
Erich Marx在出席西雅圖新車發佈會活動時表示,現代人越來越少用電話獲得資訊,因為不想一直被動的等待電話轉接服務人員的時間,他們寧可寫email、在網站留言或是直接在Facebook留下資訊。
網路的方便及迅速當然也為尼爾森帶了一些新的問題。Erich Marx表示,當客戶在Facebook留言時,代表著尼爾森 Facebook的26萬名粉絲都會看到這則資訊,迫使他們必須妥善處理。
根據尼爾森的政策,他們不會刪除任何負面的留言,也不會要求客戶在他們解決問題之後再回網站留言。
發佈時間:2011.07.31 08:02 來源:賽迪網 作者:李文濤
尼爾森行銷溝通總監Erich Marx表示,目前他們的社交媒體工作人員可以處理許多出現在網站上的問題。他相信到了明年,通過尼爾森 Facebook抱怨或提出問題的用戶將是現在的2倍,因此將重新考慮人力配置的問題。
以上資訊透露出尼爾森可能將從傳統的客戶服務部門(包括多個免費電話服務中心)中轉調部分員工,以管理目前尼爾森的Facebook頁面及網站。不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動作。
Erich Marx在出席西雅圖新車發佈會活動時表示,現代人越來越少用電話獲得資訊,因為不想一直被動的等待電話轉接服務人員的時間,他們寧可寫email、在網站留言或是直接在Facebook留下資訊。
網路的方便及迅速當然也為尼爾森帶了一些新的問題。Erich Marx表示,當客戶在Facebook留言時,代表著尼爾森 Facebook的26萬名粉絲都會看到這則資訊,迫使他們必須妥善處理。
根據尼爾森的政策,他們不會刪除任何負面的留言,也不會要求客戶在他們解決問題之後再回網站留言。
發佈時間:2011.07.31 08:02 來源:賽迪網 作者:李文濤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社群媒體行銷的五大謊言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1-07-28
這幾年間,社群媒體行銷突然變得超級熱門,所有的企業都爭相在Facebook上設置品牌頁面,或運用部落格,來盡可能地與客戶連結。不過事實上,管理線上定位並沒有一條既定的路,每家企業的行銷策略都應該依據特定的目標及目標群眾來量身訂做,而以下就是網路行銷幾個應該避免的潛在危險觀念:
1. 規模很重要?
許多小型企業喜歡用粉絲數或讚數目,來衡量自己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的成功與否,但實際上品質才是最重要的。更多民眾為了瀏覽你的訊息而加入,並不代表銷售量就會因此增加,或對品牌長期認知有所幫助。
2. 媒介才是訊息?
不管是Facebook、Twitter、YouTube,還是其他新奇或是手機支援的平台,訊息本身還是比這些媒介來得重要的,媒體或科技只是工具,而且只是因為年輕人通常會率先開始採用,不要以為年紀較大的使用者就無法用得一樣好。
3. 社群媒體專家真的存在?
不,這些人不存在,當你遇到這些自稱專家的人的時候,最好盡快遠離他們。在這個新興領域,每個人都是從實做中學習,寫了幾本書或進行過幾場演講,不代表他們就真的了解你的公司,以及知道如何概念化並管理能達成企業相關目標的活動。
4. 社群媒體是新媒體?
媒體就是媒體,某種程度來說,報紙、廣播、電視、和網路也都曾被認為是新媒體,但是現在也已經被歸類為傳統媒體,所以所謂的"新"媒體,不代表只有專家或年輕天才可以成功運行社群媒體團隊。與企業相關目標知識綜合的行銷基本知識,以及高度社群化溝通所需的誠實和透明度,都是無法被取代的。
5. 將社群媒體外包給公關公司更有效?
沒有人會比實際在內部工作的員工更了解該企業,當然還是可以透過代理商來設定並執行社群媒體相關的努力,或是為競賽活動提案等,但是說到每天溝通訊息,公司內部行銷人員才是能讓社群客戶及潛在購買者得到真正重要及最新消息的最好選擇。
出自Entrepreneur
這幾年間,社群媒體行銷突然變得超級熱門,所有的企業都爭相在Facebook上設置品牌頁面,或運用部落格,來盡可能地與客戶連結。不過事實上,管理線上定位並沒有一條既定的路,每家企業的行銷策略都應該依據特定的目標及目標群眾來量身訂做,而以下就是網路行銷幾個應該避免的潛在危險觀念:
1. 規模很重要?
許多小型企業喜歡用粉絲數或讚數目,來衡量自己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的成功與否,但實際上品質才是最重要的。更多民眾為了瀏覽你的訊息而加入,並不代表銷售量就會因此增加,或對品牌長期認知有所幫助。
2. 媒介才是訊息?
不管是Facebook、Twitter、YouTube,還是其他新奇或是手機支援的平台,訊息本身還是比這些媒介來得重要的,媒體或科技只是工具,而且只是因為年輕人通常會率先開始採用,不要以為年紀較大的使用者就無法用得一樣好。
3. 社群媒體專家真的存在?
不,這些人不存在,當你遇到這些自稱專家的人的時候,最好盡快遠離他們。在這個新興領域,每個人都是從實做中學習,寫了幾本書或進行過幾場演講,不代表他們就真的了解你的公司,以及知道如何概念化並管理能達成企業相關目標的活動。
4. 社群媒體是新媒體?
媒體就是媒體,某種程度來說,報紙、廣播、電視、和網路也都曾被認為是新媒體,但是現在也已經被歸類為傳統媒體,所以所謂的"新"媒體,不代表只有專家或年輕天才可以成功運行社群媒體團隊。與企業相關目標知識綜合的行銷基本知識,以及高度社群化溝通所需的誠實和透明度,都是無法被取代的。
5. 將社群媒體外包給公關公司更有效?
沒有人會比實際在內部工作的員工更了解該企業,當然還是可以透過代理商來設定並執行社群媒體相關的努力,或是為競賽活動提案等,但是說到每天溝通訊息,公司內部行銷人員才是能讓社群客戶及潛在購買者得到真正重要及最新消息的最好選擇。
出自Entrepreneur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第一屆落客點評王決選名單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得獎名單揭曉
圖文創意類、影片創意類、自由創作類 首獎獎金20,000元
由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活動。日前(7月23日)在中油大樓國光聽舉行盛大頒獎儀式。評選結果,圖文創意類首獎由Michelle獲得,分享的商品是Canon;影片創意類首獎由Linda lin得獎,體驗的品牌是Vichy;自由創作獎類首獎得主人是小白,發表的心得是Motorola。各組的首獎分別頒發二萬元獎金,水晶獎盃一座和紀念獎狀一只。
此外,主辦單位還頒發口碑企業特別獎,評選結果亞太電信因為入圍作品最多獲得首獎,Canon因為總分最高獲的優選,最佳創意品牌是則給了Motorola。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舉辦「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活動,今年首次開辦。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媒合部落客有實際參與商品和服務的點評活動的機會,並鼓勵一些有潛力的部落客,能夠持續經營有個性、有主題特色的部落格;同時也讓品牌客戶在推廣本身優良商品和服務時,更容易找到適合的部落客協助其商品和服務的推廣。
本次活動總共收到300餘位部落客報名參加,經過第一階段資格審查,遴選25位部落客進入複賽,實際產品使用與體驗。然後將使用經驗,以最擅長的創意表現手法呈現出來,最後評審選出各組的前三名優選作品。
本次參賽作品分成三大類型。圖文創意類,是以圖、文的創意表現形式,呈現出產品或服務帶來使用上的便利或生活上的好處。影像創意類,是以影像拍攝的表現手法,紀錄和展現商品或服務和消費者生活的關聯。自由創作類,則是以塗鴉、設計或其它創意形式方式為表現手法,替客戶的品牌或產品作最好的詮釋。
主辦單位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總經理黎榮章表示,選擇這三類做為創意的類型的原因,是因為時下社交媒介的盛行,根據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社交媒介的資訊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引用自主題部落格,而且以圖文、影片或其他特殊創意形式內容最具備被轉載引用的魅力。
黎榮章進一步表示,近年來部落格寫作熱情受到社交媒介流行的影響,有趨於冷感的現象,整體而言,活躍的部落客數量,大幅衰退20%以上。這次舉辦的點評王活動,黎總經理特別強調,部落客不應只是能寫出優質、有主題的部落格文章,還要善用時下流行的社交媒介的機制,積極發揮自身的影響力。
頒獎貴賓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他在致詞的時候提到,有些部落客心生排斥,認為為品牌撰寫體驗文章,有被收買的擔心。根據他長期和品牌客戶的合作經驗,知名品牌客戶不會有收買部落客的想法,反而是希望藉由部落客本身的獨特個性和主題風格,有機會將他的品牌融入,讓品牌的魅力有更豐富的呈現。
黎榮章認為,受到社交平台流行的影響,為部落格行銷帶來沉澱的效果,在去蕪存菁之後還能活下來,更顯現出珍貴。優質的部落客可以在品牌傳播上積極貢獻其價值,而品牌客戶也樂意邀請優質的部落格為其品牌的優質使用經驗做見證。有意願參與商業行銷的部落客可以利用這個網站登錄,i-Buzz網路口碑究中心團隊將會仔細為您的部落格分類,並進行商業媒合。http://www.i-reward.com.tw/index.html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一個專業的網路口碑分析團隊,即時監控網路上的新聞、專欄、部落格、論壇、知識+、PTT、Youtube、Facebook、Plurk等口碑音量和最夯的熱門話題,掌握最新消費者口碑情報。自2008年開始研究超過200個產業,產製數千份口碑環境觀察報告,從口碑音量、來源網站、熱門話題、網友使用字彙與評價多方角度,進行產業、品牌、產品在口碑環境的分析。
由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活動。日前(7月23日)在中油大樓國光聽舉行盛大頒獎儀式。評選結果,圖文創意類首獎由Michelle獲得,分享的商品是Canon;影片創意類首獎由Linda lin得獎,體驗的品牌是Vichy;自由創作獎類首獎得主人是小白,發表的心得是Motorola。各組的首獎分別頒發二萬元獎金,水晶獎盃一座和紀念獎狀一只。
此外,主辦單位還頒發口碑企業特別獎,評選結果亞太電信因為入圍作品最多獲得首獎,Canon因為總分最高獲的優選,最佳創意品牌是則給了Motorola。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舉辦「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活動,今年首次開辦。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媒合部落客有實際參與商品和服務的點評活動的機會,並鼓勵一些有潛力的部落客,能夠持續經營有個性、有主題特色的部落格;同時也讓品牌客戶在推廣本身優良商品和服務時,更容易找到適合的部落客協助其商品和服務的推廣。
本次活動總共收到300餘位部落客報名參加,經過第一階段資格審查,遴選25位部落客進入複賽,實際產品使用與體驗。然後將使用經驗,以最擅長的創意表現手法呈現出來,最後評審選出各組的前三名優選作品。
本次參賽作品分成三大類型。圖文創意類,是以圖、文的創意表現形式,呈現出產品或服務帶來使用上的便利或生活上的好處。影像創意類,是以影像拍攝的表現手法,紀錄和展現商品或服務和消費者生活的關聯。自由創作類,則是以塗鴉、設計或其它創意形式方式為表現手法,替客戶的品牌或產品作最好的詮釋。
主辦單位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總經理黎榮章表示,選擇這三類做為創意的類型的原因,是因為時下社交媒介的盛行,根據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社交媒介的資訊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引用自主題部落格,而且以圖文、影片或其他特殊創意形式內容最具備被轉載引用的魅力。
黎榮章進一步表示,近年來部落格寫作熱情受到社交媒介流行的影響,有趨於冷感的現象,整體而言,活躍的部落客數量,大幅衰退20%以上。這次舉辦的點評王活動,黎總經理特別強調,部落客不應只是能寫出優質、有主題的部落格文章,還要善用時下流行的社交媒介的機制,積極發揮自身的影響力。
頒獎貴賓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他在致詞的時候提到,有些部落客心生排斥,認為為品牌撰寫體驗文章,有被收買的擔心。根據他長期和品牌客戶的合作經驗,知名品牌客戶不會有收買部落客的想法,反而是希望藉由部落客本身的獨特個性和主題風格,有機會將他的品牌融入,讓品牌的魅力有更豐富的呈現。
黎榮章認為,受到社交平台流行的影響,為部落格行銷帶來沉澱的效果,在去蕪存菁之後還能活下來,更顯現出珍貴。優質的部落客可以在品牌傳播上積極貢獻其價值,而品牌客戶也樂意邀請優質的部落格為其品牌的優質使用經驗做見證。有意願參與商業行銷的部落客可以利用這個網站登錄,i-Buzz網路口碑究中心團隊將會仔細為您的部落格分類,並進行商業媒合。http://www.i-reward.com.tw/index.html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一個專業的網路口碑分析團隊,即時監控網路上的新聞、專欄、部落格、論壇、知識+、PTT、Youtube、Facebook、Plurk等口碑音量和最夯的熱門話題,掌握最新消費者口碑情報。自2008年開始研究超過200個產業,產製數千份口碑環境觀察報告,從口碑音量、來源網站、熱門話題、網友使用字彙與評價多方角度,進行產業、品牌、產品在口碑環境的分析。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口碑的力量:社交過濾帶來新商機
你都是怎麼掌握即時資訊的?訂閱RSS、收看電視新聞、瀏覽媒體網站,還是從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看朋友的推薦來取得最新動態?
時代巨輪不斷向前滾動,不但促使網路科技的演進速度加快,連帶人們吸收新知、掌握資訊的方式,也跟著產生了偌大的變化。回想兩、三年前,我們還處於Web 2.0當道的年代,大家很習慣使用RSS Reader來訂閱部落格或網站的文章,但如今還會使用Google Reader等訂閱工具的網友,卻已經越來越少了。
伴隨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的崛起,人們逐漸習慣透過社交媒體來觀看朋友所推薦的轉貼連結。透過口碑的力量,讓我們得以輕鬆掌握世界的脈動。RSS是否已死,迄今還有人爭論不休,但若能對RSS服務推出創新應用,不但可拯救其逐漸式微的命運,還可賦予嶄新的生命與意涵。
傳統Digg推文的模式不再受到推崇,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看到喜歡的事物便會主動按讚,或是不吝幫忙轉推(Retweet)。進入社交網絡的世代之後,資訊焦慮的困擾依舊存在,面對資訊過載的危機,開始有網路創業家想到可以利用社交的技術來解決,而這就是社交過濾(Social Filtering)的濫觴。
根據回應找出興趣圖譜
社交過濾的應用方興未艾,但它的概念源於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最早應用協同過濾系統的設計,是1992年時Xerox公司為了解決位於Palo Alto的研究中心資訊過載的問題。
由於研究中心的員工每天會收到非常多的電子郵件,但是卻不容易建立篩選分類的標準,於是他們便發展一個實驗性的郵件系統來幫助員工解決這項問題。主要的作法如下:首先是員工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感興趣的郵件類型,再從郵件中選出至少三筆有用的資訊,然後系統便會記錄成為個人郵件系統內的過濾器,從此以後經過過濾的郵件就會最先送達信箱。
二十年後的今天,演算法和資訊過濾的技術更為成熟,再結合社交網站中所建立的高度信任關係維度,就可以讓社交過濾服務變得精準,更為個人化,自然也更具有價值。
舉例來說,即便有人每天可以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閱讀新聞,但大多數人每天只願意讀幾篇最感興趣的文章。應運而生的社交過濾技術,試圖從一個又一個按讚數中,找出微妙的興趣圖譜,從而建立一個可依歸的邏輯,不但可以幫我們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還能夠提升閱讀的品質和效率。
《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同時也是《長尾理論》、《免費》等暢銷著作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便十分推崇使用社交過濾服務來獲取媒體資訊。雖然身為媒體和出版產業的一份子,他也不可免俗地十分關注主流媒體的動態,但近年來已經不主動連上各大媒體網站去瀏覽新聞,而是借重諸如Twitter等各種社交過濾工具來掌握世界脈動。
換句話說,像安德森這樣長期浸淫網路世界的資深使用者,存取資訊的使用情境已經開始移轉,只願意透過自己所信任的來源取得重要資訊。隨著社交網站日漸普及,也會對社交過濾的應用產生推波助瀾的效用。
至於使用社交過濾服務,是否會容易錯漏重要資訊呢?關於這個問題,安德森一點都不擔心,他深信只要是真正的大事件,一定會在網路上被重複推播。透過不同社群的訊息轉發,更容易讓重要的資訊被凸顯。
讓朋友推薦文章
善用社交過濾服務的優點,便是不會再被煩冗且無關緊要的資訊所打斷。以Summify為例,每天只提供5到10篇由朋友圈所推薦的文章,不僅為用戶打造更好的閱讀體驗,也有助於減少資訊焦慮。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來確保透過社交過濾技術所篩選出來的資訊,能夠在人氣和相關性之間取得平衡點,不但可以提供具有相關性和多樣性的文章,也是人們真正會感興趣的資訊,」Summify的共同創辦人米爾恰.帕索伊(Mircea Paşoi),指出社交過濾帶給人們的好處。
以Taptu這套行動服務來說,雖然不會去蒐集單一用戶的喜好,但卻強調透過社交網站所取得的群眾智慧資源。「Taptu希望提供簡單易用的平台給使用者,我們採用很多演算法來確保讀者會喜歡這些文章內容,」過去曾在CNN擔任記者的米契.拉扎(Mitch Lazar),在2007年自行創業,最近也推出基於社交新聞的行動軟體Taptu,強調個人化和客製化的賣點。
就目前的發展,這些網站現階段多以向會員以年或月的方式收取服務費,但未來,結合社群和內容的力量,將使得社交過濾服務如虎添翼,也更多彩多姿。社交過濾不只可以幫助人們減少資訊過載所帶來的焦慮,也廣泛應用在電子商務等商業領域。開發商不但可以透過服務本身收取資訊服務費,由於充分掌握大眾的興趣和喜好,更能夠進一步掌握甚至事先臆測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好比業者可以利用資訊探勘(Data Mining)和演算法的邏輯,根據消費者以往的購買行為,以及從具有雷同購買喜好的客群進行統計、分析,再對顧客推薦各種可能感興趣的商品。Summify方面就透露未來將有置入廣告的計畫。
這種以社群關係和消費偏好為基礎的個人化商品推薦服務,如今已相當普遍。無論是電子商務巨擘Amazon,或是博客來、誠品等網路書店,甚至是蘋果App Store都有類似的設計,顯見社交過濾逐漸成為現今主流的資訊推薦型態。
撰文者:鄭緯筌發表日期:2011/07/08 [206期數位時代精選]
原文聯結: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9230
時代巨輪不斷向前滾動,不但促使網路科技的演進速度加快,連帶人們吸收新知、掌握資訊的方式,也跟著產生了偌大的變化。回想兩、三年前,我們還處於Web 2.0當道的年代,大家很習慣使用RSS Reader來訂閱部落格或網站的文章,但如今還會使用Google Reader等訂閱工具的網友,卻已經越來越少了。
伴隨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的崛起,人們逐漸習慣透過社交媒體來觀看朋友所推薦的轉貼連結。透過口碑的力量,讓我們得以輕鬆掌握世界的脈動。RSS是否已死,迄今還有人爭論不休,但若能對RSS服務推出創新應用,不但可拯救其逐漸式微的命運,還可賦予嶄新的生命與意涵。
傳統Digg推文的模式不再受到推崇,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看到喜歡的事物便會主動按讚,或是不吝幫忙轉推(Retweet)。進入社交網絡的世代之後,資訊焦慮的困擾依舊存在,面對資訊過載的危機,開始有網路創業家想到可以利用社交的技術來解決,而這就是社交過濾(Social Filtering)的濫觴。
根據回應找出興趣圖譜
社交過濾的應用方興未艾,但它的概念源於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最早應用協同過濾系統的設計,是1992年時Xerox公司為了解決位於Palo Alto的研究中心資訊過載的問題。
由於研究中心的員工每天會收到非常多的電子郵件,但是卻不容易建立篩選分類的標準,於是他們便發展一個實驗性的郵件系統來幫助員工解決這項問題。主要的作法如下:首先是員工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感興趣的郵件類型,再從郵件中選出至少三筆有用的資訊,然後系統便會記錄成為個人郵件系統內的過濾器,從此以後經過過濾的郵件就會最先送達信箱。
二十年後的今天,演算法和資訊過濾的技術更為成熟,再結合社交網站中所建立的高度信任關係維度,就可以讓社交過濾服務變得精準,更為個人化,自然也更具有價值。
舉例來說,即便有人每天可以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閱讀新聞,但大多數人每天只願意讀幾篇最感興趣的文章。應運而生的社交過濾技術,試圖從一個又一個按讚數中,找出微妙的興趣圖譜,從而建立一個可依歸的邏輯,不但可以幫我們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還能夠提升閱讀的品質和效率。
《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同時也是《長尾理論》、《免費》等暢銷著作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便十分推崇使用社交過濾服務來獲取媒體資訊。雖然身為媒體和出版產業的一份子,他也不可免俗地十分關注主流媒體的動態,但近年來已經不主動連上各大媒體網站去瀏覽新聞,而是借重諸如Twitter等各種社交過濾工具來掌握世界脈動。
換句話說,像安德森這樣長期浸淫網路世界的資深使用者,存取資訊的使用情境已經開始移轉,只願意透過自己所信任的來源取得重要資訊。隨著社交網站日漸普及,也會對社交過濾的應用產生推波助瀾的效用。
至於使用社交過濾服務,是否會容易錯漏重要資訊呢?關於這個問題,安德森一點都不擔心,他深信只要是真正的大事件,一定會在網路上被重複推播。透過不同社群的訊息轉發,更容易讓重要的資訊被凸顯。
讓朋友推薦文章
善用社交過濾服務的優點,便是不會再被煩冗且無關緊要的資訊所打斷。以Summify為例,每天只提供5到10篇由朋友圈所推薦的文章,不僅為用戶打造更好的閱讀體驗,也有助於減少資訊焦慮。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來確保透過社交過濾技術所篩選出來的資訊,能夠在人氣和相關性之間取得平衡點,不但可以提供具有相關性和多樣性的文章,也是人們真正會感興趣的資訊,」Summify的共同創辦人米爾恰.帕索伊(Mircea Paşoi),指出社交過濾帶給人們的好處。
以Taptu這套行動服務來說,雖然不會去蒐集單一用戶的喜好,但卻強調透過社交網站所取得的群眾智慧資源。「Taptu希望提供簡單易用的平台給使用者,我們採用很多演算法來確保讀者會喜歡這些文章內容,」過去曾在CNN擔任記者的米契.拉扎(Mitch Lazar),在2007年自行創業,最近也推出基於社交新聞的行動軟體Taptu,強調個人化和客製化的賣點。
就目前的發展,這些網站現階段多以向會員以年或月的方式收取服務費,但未來,結合社群和內容的力量,將使得社交過濾服務如虎添翼,也更多彩多姿。社交過濾不只可以幫助人們減少資訊過載所帶來的焦慮,也廣泛應用在電子商務等商業領域。開發商不但可以透過服務本身收取資訊服務費,由於充分掌握大眾的興趣和喜好,更能夠進一步掌握甚至事先臆測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好比業者可以利用資訊探勘(Data Mining)和演算法的邏輯,根據消費者以往的購買行為,以及從具有雷同購買喜好的客群進行統計、分析,再對顧客推薦各種可能感興趣的商品。Summify方面就透露未來將有置入廣告的計畫。
這種以社群關係和消費偏好為基礎的個人化商品推薦服務,如今已相當普遍。無論是電子商務巨擘Amazon,或是博客來、誠品等網路書店,甚至是蘋果App Store都有類似的設計,顯見社交過濾逐漸成為現今主流的資訊推薦型態。
撰文者:鄭緯筌發表日期:2011/07/08 [206期數位時代精選]
原文聯結: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9230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馬英九vs蔡英文 FB紛絲團戰力分析
撰文 :黎榮章
根據TVBS民調中心5月20日公佈的最新民調,馬英九支持度45%與蔡英文支持度44%,兩人差距只有1%。其他民調即使結果稍有不同,但兩人差距在誤差範圍內,可以說是一場競爭激烈,結果難測的選戰。
該調查指出,蔡英文的主要領先選民群,不管是20-29歲選民、30-39歲選民、或是中立選民,都是比較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的一群,而且這群選民更習慣接觸網路,尤其是網路2.0的代表作Facebook和YouTube等,更常成為訊息傳播的主要工具。
這次針對馬英九和蔡英文兩位總統候選人的Facebook粉絲團進行量化研究,比較雙方陣營的經營方式和產出的具體成果。
在閱讀以下統計數據之前,有幾項重要的前提:
一、本研究觀測的時間點,是以粉絲專頁建立開始到現在,由於雙方粉絲團創立時間點不同,因此,本數據並不是以相同時間段作比較基礎。
二、馬英九和蔡英文的粉絲專頁經營型態並不相同。馬英九的專頁是封閉的,嚴格說來是公告,只有自已可以發文;蔡英文的粉絲專頁是開放式,理論上粉絲也以在牆上發文。因此,發文數在馬英九方面可以肯定是單一的,但是在蔡英文方面則可能有其他第三方支持者發文加入。
三、粉絲團成員裡,有死忠的、有看熱鬧的,也可能有敵對陣營埋伏的。本研究以粉絲互動量化研究。並不涉及粉絲的類型和回應的正負。
粉絲數馬英九領先,發文數蔡英文用心
首先就雙方的粉絲數進行比較。蔡英文標舉「世代交替」訴求,成為總統候選人後,粉絲數也快速增加,從五都選舉時的7萬餘人成長到目前的211,985人。但是還是遠遠落在對手馬英九673,466人之後。從最近各個媒體調查數據顯示,蔡英文在年輕選民的支持度領先馬英九,但是在年輕人使用度極高的Facebook粉絲團落後,顯示這個戰略重點地帶的動員似乎不足。
再來比較雙方的發文數和文章回應數。在發文數的部分,蔡英文累積發文數高達到15,072筆,是馬英九發文數209筆的72倍。總回應數方面馬英九高達2,659,514人次,則是蔡英文900,440人次的2.95倍。在這裡總回應數的計算方式,是指「讚」、「留言」和「轉貼」等三個項目的總合。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馬英九用臉書作為重大議題公告的工具,是可以達到訊息傳遞的高效益。反觀蔡英文的高發文次數,回應數低,可能導因於話題的多樣性,粉絲關心話題過於分散的結果。
細部分析,總按「讚」數方面,馬英九得到2,297,113次是蔡英文822,206次的2.79倍,總「留言數」馬英九得到360,907次是蔡英文72,644是的4.97倍;最後一項是轉貼數馬英九得到1494次,而蔡英文則獲得5,590次,反過來蔡英文是馬英九的3.74倍。
馬英九潛在接觸人數是蔡英文的3.84倍
前面已經比較過雙方粉絲數的數量,馬是蔡的3.18倍。這算是不小的差距,在今天網路社交媒介使用發達的環境中,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戰略要點。以下的數據將逐一分析粉絲團數量連帶影響的資訊傳播效力。
首先是接觸的人數,粉絲團人數多寡最直接影響到的,是訊息可以有效接觸到的人數,以及所接觸到人與他的朋友圈之間潛在擴散的規模。以此計算,馬英九在粉絲團不重複接觸人數方面達到245,120人,蔡英文的則僅有87,926,馬是蔡的2.79倍。而在這個接觸人數基礎下,粉絲擴散出去,潛在可能接觸的人數在馬英九方面是6,861,491人,大幅度領先蔡英文的1,787,781人,高達3.84倍。
接著分析回應率,它可以看出每次發出一篇文章之後,能產生的回應熱度。看回應率之前,先比較雙方發文內容的差異。馬英九偏向「公告」的形式,用在正面宣傳,包含接待賓客、發表對外談話、參加各項集會的影像和照片,有些則是針對某些特定重要政治事件的即時澄清,議題性較強。蔡英文的粉絲專頁則採取較開放的形式,發表個人的觀點和例行行程,與粉絲交流互動,主題內容比較能聚焦。
由於雙方經營粉絲專頁的目的和態度不同,導致回應數差異相當大。由下圖看出,馬英九一篇文章發文總回應數高達(含讚、回應和分享)高達到12,725;其中按讚數10,991佔有比重86.37%。留言數1,727佔有比重13.57%。反觀蔡英文的平均總回應數只有60,其中按讚次數55佔有率是91.67%,留言數平均5則,佔有比率8.33%。
男女性別比率,在馬英九方面是1.39,蔡英文則是1.73,意味著「老馬」還是比「小英」較吸引女性選民的喜愛。
資訊擴散效果 影片好過圖片和文字
Facebook是一個聚合平台,可以與提供文字、圖片和影片等各大新聞、社群的網站輕易連結資訊。接下來分析雙英的發文類型。
在馬英九的發文類型中,屬於照片連結的佔11%,文章連結的佔15%,比重最高的是影片連結,高達70%。蔡英文方面以照片連結的佔有4%,文章連結佔19%,影片連結僅佔了2%,另外有75%的發文是單純發表觀點並沒有夾帶連結資訊,這部分馬英九僅有4%。這部分差異在前面已經解釋過,馬英九在公告之外,並沒有著墨於臉書的互動,蔡英文在互動這分面投入較多的心力。
推測是現任總統馬英九公務繁忙,並沒有時間親自寫文和粉絲對談。但是蔡英文卻會花了很多時間親自寫文與粉絲互動。另一種可能是,蔡英文的粉絲專頁式開放式經營,支持者也可以在他的專業發文,因此純發文的機會高出馬英九許多。
雙英發文類型的表現差異,在文章連結和照片連結兩項比較結果,呈現相同的圖形,蔡英文按讚數和轉貼數都小幅領先馬英九。但是在留言數項目則是落後馬英九。
網路上影片文宣,是選民主動選擇瀏覽,或者透過朋友介紹收看,不像是傳統電視廣告,選民是在家被動、被強迫收視,可以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以影片連結來看,則馬英九發出146篇影片連結,共創造出1,629,957個按讚數,和248,721個留言數,成效卓著。反觀蔡英文在359個影片連結中,僅得到79,951個按讚數和7,543個留言數,落後馬許多。
網路社交媒介作為新時代的競選武器已經是雙方陣營的共識,也都卯勁全力衝刺。各種民調都表示蔡英文在年輕選民佔有領先的優勢,但是,以粉絲專頁展現的戰力比較,其規模落後馬英九甚多,恐怕是個危機,必須要繼續深入經營。馬英九方面,粉絲團雖然現階段得到量的優勢,但是在議題內容和互動作法上還是延續新聞公告的形式,在大量的接觸下,是否能得到溝通和說服的效果,也是該陣營必須要好好評估的重要關鍵點。
根據TVBS民調中心5月20日公佈的最新民調,馬英九支持度45%與蔡英文支持度44%,兩人差距只有1%。其他民調即使結果稍有不同,但兩人差距在誤差範圍內,可以說是一場競爭激烈,結果難測的選戰。
該調查指出,蔡英文的主要領先選民群,不管是20-29歲選民、30-39歲選民、或是中立選民,都是比較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的一群,而且這群選民更習慣接觸網路,尤其是網路2.0的代表作Facebook和YouTube等,更常成為訊息傳播的主要工具。
這次針對馬英九和蔡英文兩位總統候選人的Facebook粉絲團進行量化研究,比較雙方陣營的經營方式和產出的具體成果。
在閱讀以下統計數據之前,有幾項重要的前提:
一、本研究觀測的時間點,是以粉絲專頁建立開始到現在,由於雙方粉絲團創立時間點不同,因此,本數據並不是以相同時間段作比較基礎。
二、馬英九和蔡英文的粉絲專頁經營型態並不相同。馬英九的專頁是封閉的,嚴格說來是公告,只有自已可以發文;蔡英文的粉絲專頁是開放式,理論上粉絲也以在牆上發文。因此,發文數在馬英九方面可以肯定是單一的,但是在蔡英文方面則可能有其他第三方支持者發文加入。
三、粉絲團成員裡,有死忠的、有看熱鬧的,也可能有敵對陣營埋伏的。本研究以粉絲互動量化研究。並不涉及粉絲的類型和回應的正負。
粉絲數馬英九領先,發文數蔡英文用心
首先就雙方的粉絲數進行比較。蔡英文標舉「世代交替」訴求,成為總統候選人後,粉絲數也快速增加,從五都選舉時的7萬餘人成長到目前的211,985人。但是還是遠遠落在對手馬英九673,466人之後。從最近各個媒體調查數據顯示,蔡英文在年輕選民的支持度領先馬英九,但是在年輕人使用度極高的Facebook粉絲團落後,顯示這個戰略重點地帶的動員似乎不足。
再來比較雙方的發文數和文章回應數。在發文數的部分,蔡英文累積發文數高達到15,072筆,是馬英九發文數209筆的72倍。總回應數方面馬英九高達2,659,514人次,則是蔡英文900,440人次的2.95倍。在這裡總回應數的計算方式,是指「讚」、「留言」和「轉貼」等三個項目的總合。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馬英九用臉書作為重大議題公告的工具,是可以達到訊息傳遞的高效益。反觀蔡英文的高發文次數,回應數低,可能導因於話題的多樣性,粉絲關心話題過於分散的結果。
細部分析,總按「讚」數方面,馬英九得到2,297,113次是蔡英文822,206次的2.79倍,總「留言數」馬英九得到360,907次是蔡英文72,644是的4.97倍;最後一項是轉貼數馬英九得到1494次,而蔡英文則獲得5,590次,反過來蔡英文是馬英九的3.74倍。
馬英九潛在接觸人數是蔡英文的3.84倍
前面已經比較過雙方粉絲數的數量,馬是蔡的3.18倍。這算是不小的差距,在今天網路社交媒介使用發達的環境中,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戰略要點。以下的數據將逐一分析粉絲團數量連帶影響的資訊傳播效力。
首先是接觸的人數,粉絲團人數多寡最直接影響到的,是訊息可以有效接觸到的人數,以及所接觸到人與他的朋友圈之間潛在擴散的規模。以此計算,馬英九在粉絲團不重複接觸人數方面達到245,120人,蔡英文的則僅有87,926,馬是蔡的2.79倍。而在這個接觸人數基礎下,粉絲擴散出去,潛在可能接觸的人數在馬英九方面是6,861,491人,大幅度領先蔡英文的1,787,781人,高達3.84倍。
接著分析回應率,它可以看出每次發出一篇文章之後,能產生的回應熱度。看回應率之前,先比較雙方發文內容的差異。馬英九偏向「公告」的形式,用在正面宣傳,包含接待賓客、發表對外談話、參加各項集會的影像和照片,有些則是針對某些特定重要政治事件的即時澄清,議題性較強。蔡英文的粉絲專頁則採取較開放的形式,發表個人的觀點和例行行程,與粉絲交流互動,主題內容比較能聚焦。
由於雙方經營粉絲專頁的目的和態度不同,導致回應數差異相當大。由下圖看出,馬英九一篇文章發文總回應數高達(含讚、回應和分享)高達到12,725;其中按讚數10,991佔有比重86.37%。留言數1,727佔有比重13.57%。反觀蔡英文的平均總回應數只有60,其中按讚次數55佔有率是91.67%,留言數平均5則,佔有比率8.33%。
男女性別比率,在馬英九方面是1.39,蔡英文則是1.73,意味著「老馬」還是比「小英」較吸引女性選民的喜愛。
資訊擴散效果 影片好過圖片和文字
Facebook是一個聚合平台,可以與提供文字、圖片和影片等各大新聞、社群的網站輕易連結資訊。接下來分析雙英的發文類型。
在馬英九的發文類型中,屬於照片連結的佔11%,文章連結的佔15%,比重最高的是影片連結,高達70%。蔡英文方面以照片連結的佔有4%,文章連結佔19%,影片連結僅佔了2%,另外有75%的發文是單純發表觀點並沒有夾帶連結資訊,這部分馬英九僅有4%。這部分差異在前面已經解釋過,馬英九在公告之外,並沒有著墨於臉書的互動,蔡英文在互動這分面投入較多的心力。
推測是現任總統馬英九公務繁忙,並沒有時間親自寫文和粉絲對談。但是蔡英文卻會花了很多時間親自寫文與粉絲互動。另一種可能是,蔡英文的粉絲專頁式開放式經營,支持者也可以在他的專業發文,因此純發文的機會高出馬英九許多。
雙英發文類型的表現差異,在文章連結和照片連結兩項比較結果,呈現相同的圖形,蔡英文按讚數和轉貼數都小幅領先馬英九。但是在留言數項目則是落後馬英九。
網路上影片文宣,是選民主動選擇瀏覽,或者透過朋友介紹收看,不像是傳統電視廣告,選民是在家被動、被強迫收視,可以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以影片連結來看,則馬英九發出146篇影片連結,共創造出1,629,957個按讚數,和248,721個留言數,成效卓著。反觀蔡英文在359個影片連結中,僅得到79,951個按讚數和7,543個留言數,落後馬許多。
網路社交媒介作為新時代的競選武器已經是雙方陣營的共識,也都卯勁全力衝刺。各種民調都表示蔡英文在年輕選民佔有領先的優勢,但是,以粉絲專頁展現的戰力比較,其規模落後馬英九甚多,恐怕是個危機,必須要繼續深入經營。馬英九方面,粉絲團雖然現階段得到量的優勢,但是在議題內容和互動作法上還是延續新聞公告的形式,在大量的接觸下,是否能得到溝通和說服的效果,也是該陣營必須要好好評估的重要關鍵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