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3 個關鍵時刻:印證 YouTube 取代傳統媒體的有力證據


2012 年 9 月,一場大地震襲擊哥斯大黎加,震波將在 60 秒後衝擊北方 250 公里處的尼加拉瓜首都─馬納瓜,然而,地震發生後僅僅 30 秒,地震相關訊息竟早已搶先一步在 Twitter 上露臉。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影片,是 2012 年 Storyful.com 總編輯 Markham Nolan 在 TEDSalon London 的一場演講,透過他獨特的見解,點一下滑鼠這個現代人再平常不過的小動作卻是迫使媒體轉型的重要關鍵;他表示:「身為新聞記者一定要有即時反應的能力,觀眾們會評論新聞,而他們對新聞的反應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不能沒有觀眾,他們幫助記者挖掘新聞題材,引導新聞從對的方向切入,讓故事呈現在世人眼前。」

每一分鐘就有時數高達 72 小時以上的影片上傳到 YouTube,Facebook 上每秒就有 3500 張新照片,如同 Nolan 所言「面對排山倒海的資訊量,去蕪存菁成了重要的關鍵,但這在執行上卻有如大海撈針」,這個現象改變了記者的定位,Nolan 解釋:「我們的工作不再是為觀眾找新聞,而是過濾這些消息來源,因為你的資訊很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在 Nolan 精采的演說上,他分享了他和工作團隊在處裡合成照片、判別影片真實性及建立 Twitter 高可性度網友名單的過程,透過「阿拉伯之春」、「桑迪颶風」及「敘利亞戰亂」這些知名真實案例,你將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一窺 Storyful 成員們是如何運用智慧,在新聞事件撲朔迷離的謎團中挖掘真相;而 Nolan 也分享了他對 YouTube 的看法,及它一步步吞噬傳統新聞媒體的過程。

演講結束後,Nolan 在他的部落格上分享了他對 YouTube 現象的見解,解釋他深信 YouTube 將取代傳統媒體的原因,他認為發生在近期的三起事件正是暗示他改變正蠢蠢欲動的前兆,他寫道:「上周三我在 TED Salon 上和 250 位觀眾分享了我的觀點,我認為 YouTube 網站將成為證明人類存於世上最重要的數據資料庫,這是個相當大膽的聲明,但我想這還不至於站不住腳,目前 YouTube 已是傳播世界各地 LIVE 畫面的即時窗口,也是這個世上記錄地球生態活動最大、可得性最高,集各種影片為大成的超級資料庫,有些影片是即時紀錄型態的影片,一些則涉及了過往的題材,這些影片的數量正以前所未有、驚人速度持續飆長,在星期三舉辦 TED Talk 那天,在我演講結束那刻就已經有時數多達 864 小時以上的影片被傳送到 YouTube 上。

關鍵時刻之一:美國「民主黨大會」
三件發生在今年的大事,徹底改變了我對 YouTube 的看法,第一起事件是美國今年的「民主黨大會」,我想收看的是一場純正,沒有任何評論、黨派色彩或偽客觀性質的大會轉播,而YouTube上正好就有為全國大會設立的主題專頁,大會開始後,我可以自由進出瀏覽直播頁面,當話題趨於單調乏味,我也可以事後再選擇是否要觀看自己錯過的那些片段。

令我感到震驚的是,我沒有開電視觀看電視台是怎麼報導這場大會,這完全沒有出現在我的選項上,反之,我直覺性的選擇了 YouTube 作為我的首要目標,我甚至沒有考慮福斯 (Fox) 或 CNN 頻道,YouTube 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我收看大選過程的第一站,我拋下遙控器,投向 iPad 的懷抱,這是相當驚人的轉變,YouTube 一直以來都是我收看過往影片的第一選擇,但以一起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新聞事件來說,YouTube 竟取代了其他方案,攀升它在我心中的地位,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關鍵時刻之二:極限太空跳傘
極限運動家 Felix Baumgartner 的「太空跳傘創舉」是今年第二大事,共有 800 萬人透過 YouTube 的 LIVE 畫面一同共襄盛舉,傳統新聞頻道不可能撥冗寶貴時間全程播放跳傘過程,就算有報導播出也可能只是斷斷續續的片段,但提神飲料品牌「紅牛」(Red Bull) 在 YouTube 的專屬頻道卻有辦法提供贊助,直撥一刀未剪的跳傘全紀錄,在影片中,座艙上升到太空邊緣的那刻讓人看得如痴如醉,高空跳傘前紀錄保持人兼任務軍師 Joe Kittinger 徘徊在 Felix 耳邊細心的提醒話語,對他來說是既甜蜜又沉重的負擔,我順手把筆電連上電視,體驗著 YouTube 大螢幕版的視覺饗宴,繼續見證這個歷史時刻,同時腦內也閃現出一個念頭:不曉得要是電視台提供直播的話,也能無時差地播放 LIVE 畫面?

關鍵時刻之三:敘利亞內戰
第三件大事是戰火綿延的「敘利亞內戰」。「敘利亞戰爭」和「阿拉伯之春」在 YouTube 眾多上傳的影片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它們皆屬具爭論性、可證性的影片,戰爭發生期間,外國媒體被阻擋在門外,但相關消息卻從自家門內走漏,戰事透過緊握手機的民眾、軍人和革命家們所拍攝的影片散佈到世界各地,而上禮拜聯合國也對其中一部影片內容發表聲明,表示假使經查證確認影片內容屬實,很有可能將此依戰爭罪進行審判,現在在 YouTube 伺服器上,就正有著滿山遍野的證據任人參閱。

YouTube 上的「黑洞」
我們是有史以來留有最多筆紀錄的世代,人類從未處理過數量如此龐大的資料,而這個現象也透露出傳統新聞媒體將逐漸走入歷史的訊息,透過 YouTube 你能清楚了解過去媒體躡手躡腳地從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中央、美國黨團大會、太平洋諸島,世界各地帶回側錄影片的老套手段,然而,能確定的是,這些紀錄要在世上產生迴響還指日可待,因為地球村的時代並非就和文化相聯性劃上等號,在 Storyful 作業時,我們就已注意到相聯性差異伴隨的問題,我們監測到了數個散落在 YouTube 上的「黑洞」,而某些非洲國家的影片似乎難逃這些黑洞的吞噬,例如:當我們需要搜尋剛果、馬利或其他中非國家的新聞影片時,完全是徒勞無功的,而伊拉克的相關資訊似乎也在 YouTube 的世界中缺席;另外,我之前也負責替 Google 處理來自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迦納選舉相關影片,這些新聞影片的播報手法和內容都相當生動有趣,在品質上也絲毫不遜色,我認為假使能提供這些國家合理的網路上傳速率,比較、統計一個國家(地區)的影片或許能作為研究全球相聯性關係一個有趣的參考資料。

隨著 YouTube 影音世界無邊無際、持續膨脹現象而產生的問題是,我們在網路上所作的搜尋動作簡直有如大海撈針,管理、組織這些大量資訊,便成了讓網站平台更方便、有效率的關鍵,假使能放寬對資訊的限制,讓更多地方的人們方便取得網站資源,將大有可能衝擊目前的媒體業,多數電視台對我們的影響將變得渺不足道,從我們風靡 YouTube 頻道和利用它追蹤最新時事的行為來看,YouTube 要取代傳統媒體只是早晚的事。

而這又將對現今主流媒體產生什麼影響呢?從前陣子各家媒體對經營 YouTube 頻道加以重視的態度來看,這個現象已成為現今媒體的趨勢,從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建立的 Timecast videos 線上影音網 線上影音網和他們對大選全面性的報導、Weather Channel 網站透過 YouTube 播放 LIVE 畫面,24 小時不打烊地追蹤 Sandy 颶風動態及後續災情,到老字號媒體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成功利用即時線上新聞網整合風格以保守、偏財金聞名的形象,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新聞媒體組織不能再把自己侷限在電視頻道或是報紙(包含網路版)的框架上,媒體工作者必須以大眾的生活型態為出發點,提供各種型式的新聞內容,縮短新聞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才能在大眾傳播的世界中嶄露頭角。


來源   >   編譯自文章:3 moments in 2012 that show YouTube may soon overtake traditional news sources  |  撰稿:Paul

亞洲指標獲北市產業發展獎勵 共創產業新價值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於101年12月21日召開「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及補助審議委員會議」第13次審議委員會議,核准通過50件獎勵補助案,包括核予勞工職業訓練費用補貼、融資利息補貼,新增勞工薪資補貼及房地租金補貼等共27件,獎勵金額共1,581萬7,000元;核予研發補助共23件,補助金額共2,735萬元,總獎助金額共計新臺幣4,316萬7,000元。
     
本次獲研發補助廠商有亞洲指標、佳群興業、瑞德生物、漢翊、華生水資源、茂英基因、奇祁科技、康宇能源、艾揚科技、創意引晴、智慧時尚、旅知、三一國際、偉嘉數位、東洲能源、爵色數位、晶越科技、匯穎科技、耀穎光電、迷你倉、仲丞國際、幻想曲及斐多等23家公司。
  
本次獲獎勵補貼廠商有簡杰教育、知識經濟、全鼎資訊、雷亞遊戲、皇居國際、台灣好夥伴、秉炫企業、達振能源、三二三網路、台灣樂菲、聯合麗通、立達國際、綠天使、弘博鋼鐵、伊吉邦、東模、連線網、學思科技、智慧時尚、及雲行動、柏登生醫、順寶國際、狀聲詞、歐格馬、無我企業、樂雲國際及咖啡箱等27家公司;其中核予房屋租金及勞工薪資補貼者計有23家。
  
面對全球化競爭,產業發展局積極協助本市企業減少初期投資,提前實現投資效益,持續提供企業營運彈性與應用「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各項獎勵補助,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說明會研習活動已累計辦理共40場次、2,374家廠商、3,135人次參與,藉由市府積極建構產業輔導資源活水平台,獎勵投資及研發補助,加上放寬中小企業融資貸款、中小企業策略性及創新升級融資貸款、青年創業融資貸款等融資條件、提高貸款額度,全力提升產業競爭利基,創造多贏的局面,有利未來景氣復甦時能加速拓展市場商機。

產業發展局表示,為促進產業發展,鼓勵創新及投資,自100年3月辦理「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受理申請迄101年12月,已受理475件獎勵補助申請案,召開13場審議會議,累計共核准通過213件投資案,獎勵補助總金額逾新臺幣2億202萬1,320元,已帶動企業創新投資逾21億元、增加產值10億元,提供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對活絡臺北市經濟有相當大助益,提供企業在投資營運上更多實質的幫助,有助於臺北市投資經營環境更為完善。

為便利投資人申請各項獎勵補助,產業發展局於市政大樓北區1樓工商服務科設「臺北市產業獎勵補助專案辦公室」有專人服務,提供受理申請及諮詢服務,諮詢電話:1999轉6625、1428、1429;另相關資訊可於產業發展局局網(www.doed.taipei.gov.tw)及「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專屬網站(www.industry-incentive.taipei.gov.tw)下載使用及查詢。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短評-微信息大信任

找回社會中的信任關係,是新時代大陸社會治理的重要工作。過去大陸民眾習慣由官方視角接受新聞訊息,官媒曾經是最權威的新聞發布平台,現在,年輕人對網路傳遞信息的信任度,已超過了官方新聞聯播。

新發布的《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指出,在11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或單位中,媒體的誠信度排名第6,但30歲以下青年群體最信任網路的比例相對更高,占21.6%,超過報紙排在第2位。

這是個「微信息大信任」時代,海量網民乘上海量信息,「短平快」的病毒式傳播,高度的互動性,使得重要的內容瞬間就吸引網友圍觀,爆射式的輿情發酵過程,往往讓貪腐無所遁形。網民綿密互動竟建構出社會對網路強大的信任感。

擁有271萬多粉絲的「大微」、著名的公益記者鄧飛,曾多次運用微博轉發的效應,鼓動企業或民眾為公益捐資,其善用新生代對微博的信任度,轉化為公益能量,效果驚人。

反腐敗和解決貧富懸殊,無疑是當下社會改革的重中之重,微博已經展現了「反腐」的能量,現在,它在公益方面的捲動力,雖不能根本解決貧富差距,但有助於挹注資源給特殊需要的艱困地區。

參與互動、及時更新、動員容易,微博這類新媒介的特性恰恰反映了新生代的心理需求,他們揚棄由上而下、單一直向的傳播模式,更為青睞自己在其中也有角色和地位的新傳播形態,從而深化對這類新媒介的信任感。公益慈善的基石就是社會信任,「反腐」有功的微博,其「公益」力量正在孕育崛起中。

  2012-12-23 01:56 旺報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民進黨不該介入「反旺中」


「反媒體壟斷」,似乎成為今年度公民社會與政黨政客的共識。下個禮拜,蘇貞昌將以民進黨主席的名義,親上火線召開國際記者會,公開反對旺中併購及壹傳媒出售案;必須說,任何人都可以反媒體壟斷,但唯獨政客不行。因為,媒體存在的最高價值,就是監督政治、批判權貴,今天如果蘇貞昌可以把手伸進旺中、蘋果,明天,馬英九同樣能夠將手伸入自由時報、三立與民視,台灣公民社會與媒體自律的微妙平衡生態將從此崩壞,另一種型態的集權政府時代將重新來臨。為追求個人政治目的,假反壟斷之名,行反中國之實的蘇貞昌,是該住手了。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今年六月前,全台上網人口已突破一千七百萬,上網率達75.44%;而世新大學於今年七月,針對台灣人媒體使用行為所做的民調,則顯示網路使用率達74.9%,打敗平面紙媒的67.7%。這兩項數據,都指向新媒體時代已進入「已開發國家」階段,更宣告昔日單向、單一的媒體,可能已喪失「壟斷」的功能。

數據是冰冷的,以這幾天最夯的個案來說。本週二(12/4),聯合報頭版報導清大學生在立法院痛罵教育部長,版面看似盛大,引來批判者說「這就是媒體壟斷的最佳證明」。但換個角度來看,在聯合報刊出新聞後,質疑聲浪、網路推文、臉書喊讚的版面,難道不是數千、數萬倍於聯合報的「兩個版」嗎?

因此,站在媒體經營者角色來看,其實不應擔心言論市場會有「被壟斷」的問題。或許,媒體載具有可能集中某特定幾方(請放心,絕不可能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拿下全世界一切媒體工具),但無論如何,言論絕對不會被壟斷。否則,當我們看著聯合報被打到體無完膚時,是不是也能說透過臉書批判聯合報的網友,也是在「壟斷臉書言論」呢?這種說法,當然不對。

戒嚴時代,資訊傳播還能達成「子彈理論」的效果。但現在,以影響力觀點來看,所謂的媒體價值,已經不再只是看誰掌握多少「載具」,而是看誰能將訊息轉化為觀點,對社會趨勢進行解讀,做出判斷,藉此取得閱聽眾認同,進而發揮影響力,形塑該媒體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簡單來說,只要消費者不買單,無論媒體講再多,都注定會被市場淘汰。因此,蔡衍明購買下中時媒體集團後,對媒體價值鐵律一竅不通的他,雖然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但四年來,大家只看到當初《中國時報》一流的精英團隊,開始找不到方向感,不斷用不符比例的方式處理新聞,終讓《中國時報》的影響力是與日俱減。

喪失擲地有聲的言論價值的《中國時報》,後果除了報份流失,也讓原先討厭中國的人,連帶討厭收看中天、中視,反中能量也更加具體化,「唱旺中國變成唱衰中國」。目前市場還盛傳,今年度中視與中國時報累積虧損已達五億。試問,假若媒體真能壟斷,蔡衍明為何還會虧錢?

客觀而言,食品業起身的蔡衍明,當年願意接手虧損的中時媒體集團,的確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他的承接,讓成千上百的中時員工,得以繼續留任媒體產業,避免人才流離失所。但是,後來蔡衍明對媒體經營犯了兩個重大錯誤,終而讓這位台灣首富變成今天公民團體對抗的「全民公敵」。

首先,只要蔡衍明財力夠雄厚,當然可以盡情投資媒體,就如同媒體大亨梅鐸在美國、澳洲、英國等地大量併購媒體,甚至還買下歷史悠久的華爾街日報。儘管過程中有民間團體出面反彈,但整體而言,從未有政治人物反對梅鐸,理由就是他謹守投資者角色,將實際編輯採訪工作全權交由專業經理人處理。

反觀知識力匱乏的蔡衍明,完全錯估媒體是一種高知識含量的產業,以為財大就能氣粗,粗暴介入經營,總在不對的時間,毫無節制的發言,讓站在他背後的媒體專業經理人絲毫無用武之地。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今年初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所衍生的爭議。當時,《中國時報》理應秉持客觀角度,站出來批判蔡衍明;即便不這樣做,至少不該用不符比例原則的報導捍衛老闆,因為,這麼做就是與媒體監督者的立場出現嚴重扞格。

在歷經華郵事件後,蔡衍明開始成為公民團體反媒體壟斷的標的物,形象備受爭議,連帶《中時》這塊招牌也蒙上陰影。當年,東森電視董事長王令麟遭收押時,整個東森新聞的公信力驟然下降,讓集團的品牌形象被畫上汙點,而現在的中時,就面臨類似的問題。

第二,媒體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維護公共利益。雖然這項目標經常會與企業經營產生利益衝突;但是,正派媒體的獲利,必須是建構在影響力之上。換言之,就是要先有影響力,再來談獲利。

問題是,蔡衍明剛好是反其道而行,他把報紙當米果賣,總想著一份要賺多少錢,徹底忽視價值才是媒體的最佳行銷工具。

同時,蔡衍明還把媒體總部,變成繼台北一O一、故宮之後的大陸官方參訪景點,牆上還掛著「歡迎某某省委書記蒞臨指導」紅布條,讓媒體頓時淪為公關公司,權威性蕩然無存,手法粗糙,不僅讓員工被扣紅帽子,連要幫大陸宣傳的美意,都變成反中人士調侃的笑話。

更甚者,蔡衍明甚至把媒體當成栽培兒子的練習場,讓蔡紹中接掌總經理,讓身經百戰的總編輯、總主筆等新聞人,必須像是在指導新鮮人一樣,一點一滴的「提醒小老闆該做什麼」,但態度卻得謹守主、雇分寸。這在一般企業或許沒問題,但到了媒體業就會出現嚴重的文化落差,搞到最後,雙方都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兩邊始終無法理解對方在想什麼。

反觀被蔡衍明「愈看越對眼」的蘋果日報,它的最大資產其實就是「黎智英」,原因是肥老黎在台灣沒朋友,所以才能徹底執行「當報則報」。

如今,在被蔡衍明等企業看上的蘋果,雖然以天價售出,但坦白說,沒有黎致英的蘋果日報,就只會是「一疊沒有影響力的紙」,從原本「沒有不能報的新聞」,變成「沒有能夠不能報的新聞」,公信力逐步下滑。而各財團集資的一七五億,則是讓蘋果精神從地球上消失的「關門費」。預料不出三年,這份報紙將隨著《中時》腳步走向凋零。

不過,就算媒體經營走向財團化,但台灣人應該還是要樂觀看待言論市場的自由度。試想,當哪天大陸中央電視台取代三立新聞,定頻在五十四台,台灣公民社會其實無須太緊張;因為,對岸宣揚的十八大教條,台灣人會接受嗎?即便一天廿四小時疲勞轟炸,台灣人就會因此被洗腦嗎?所以,台灣的言論市場終究會是「在動盪的年代中,保持優雅的平衡」。

總得來說,當前台灣的媒體與整個公民社會,已演化出一種能自行創造白血球、自我殺菌的功能,無須仰賴「他律」,即可維持理性的生存。但是,如果有任何政治力要插手介入,就可能讓這個得來不易的生態出現崩壞的可能,而今天要做這件事的人,就是蘇貞昌。

台灣從獨裁走到開放,再從開放走向人人都可大鳴大放,長治久安的根基,就是媒體自主與新聞自由,媒體堅持扮演質疑政治的角色,與政客保持絕對的距離,才可能替民眾把關權益,而這條看不見的紅線,是絕對不容「被監督」的政客,所能冒犯與褻瀆的。

更進一步來說,反對媒體壟斷,是當前社會風起雲湧的浪潮,無論各種聲音是否合情、合理,都有絕對權力喊出來。但是,監督政府、政黨的媒體,絕不該讓政黨趁隙反客為主,霸佔監督者的角色喊監督。

或許蘇貞昌會說,「民進黨關心人民關心的事情」。但是,如果政客可以用這項理由介入媒體生態的話,那麼,馬英九是不是也可以如法泡製,出手「關切」泛綠媒體是否壟斷言論市場?

問題是,民進黨反旺中的角度,表面理由雖是拒絕媒體壟斷,但親近蘇貞昌的友人卻坦言,他們反對的其實是中資來台,講白一點就是「反中」。

一名民進黨中央的人士更挑明的說,今天如果是辜仲諒獨資吃下壹傳媒,民進黨根本沒興趣,「因為辜仲亮跟日本比較好,但日本沒有把砲彈對準台灣,所以我們不會反對」。

必須說,「反中」是台灣內部許多人的看法,無論支持與否,都要捍衛這種聲音的發言權,如果蘇貞昌願意喊出來,那大家當然要尊敬他。

但是,今天的蘇貞昌卻是掛羊頭、賣狗肉,企圖利用公民社會關注的焦點,以媒體反壟斷之名,行反中之實,這就等於是利用媒體併購爭議操作民氣,攫取個人的政治資源,實在令人無法茍同。

不僅如此,當蘇貞昌準備站上國際舞台,對各國宣示自己將插手介入媒體併購案,以宣揚個人「支持言論自由」的消息傳出後,確實也讓許多認識他二、三十年的老朋友,下巴都差點掉了下來。

因為,蘇貞昌私底下的風評就是「霸道」,他最經典的動作,就是甩部屬公文;擔任行政院長期間,還毫不留情的痛罵部會首長,美其名是「恐怖的執行力」,但說穿了就是「容不下異見的一言堂」;這樣的習性,即便到了現在,連主持中執會時,也總習慣性的打斷幾位資歷較淺的執委發言,讓對方頗有微詞。所以,一位連身邊人士言論都不尊重的人,現在卻跑出來號召言論自由,用「光怪陸離」這四個字,恐怕還不足以形容這種詭異現象。

更甚者,今年中旬,蘇貞昌準備參選黨主席時,還特別找了黎智英等報老闆吃飯,表面說是「連絡感情」,但圈內人都心知肚明,這種時機點安排的飯局,就是在傳達「有機會多幫忙」。試問,這種企圖影響編輯、採訪的行為,是一位支持新聞自主的人該做的事情嗎?這又不禁讓人要問,如今那天去吃飯的人不是黎智英,而是蔡衍明,請問蘇貞昌還會不會反旺中?

蘇主席,您對台灣民主社會的貢獻,大家都不否認。但曾經輝煌,不代表你可以把自己視為正義的化身,如果真的愛惜台灣民主,就請學著從尊重媒體自主開始。否則,今天的所做所為,不僅會讓自己的國際記者會淪為國際笑話,歷史更會記下你以政治力,殘害公民社會與媒體自律平衡的事實。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i-Buzz NewsXpress「智慧型新聞分析系統」 發表會報名中!


你知道全台灣平均每一天有超過3000多條新聞嗎?你知道競爭對手已經使用這些資料進行品牌或行銷趨勢分析了嗎?你的公司還在訂閱”舊時代”的新聞剪報產品嗎?

i-Buzz NewsXpress「智慧型新聞分析系統」,是提供兩岸三地產業新聞監看與數據分析的有用工具,經過將近一年的開發準備,即將舉行產品發表會,歡迎報名參加。

發表會將於101年11月20日星期二下午1點30分到4點30分舉行,地點在文化大學國際會議廳。本次新產品發表會主要對象是企業公關經理人,輿情蒐集執行者,企業研發與商情研究中心,企業高階經營決策者,公關專業代理商。活動採免費入場,受限於現場場地只能容納150位,因此每一家公司限制最多2名,額滿為止。參加者請利用線上報名,經主辦單位確認後將正式以郵件通知。

主辦單位i-Buzz口碑研究中心表示,根據資料顯示,29.6%的企業訂閱用戶僅對線上新聞資料進行基本的摘要總覽;而43.7%的企業訂閱用戶只會在標示重大新聞的文章內容進行瀏覽。另外,5%以下的企業訂閱用戶會將”自己蒐集”到的線上新聞資料經過整理後,於實際行銷應用派上用場。這表示許多「資料」未能被有效地轉換成企業組織內的「知識」,進而作為發起「行動」的策略依據,創造有利的商業環境或解決可預見的危機,十分可惜。

另一方面,現在社群媒體極為發達,許多人獲取新資訊的管道已不再只是單單從紙本當中取得,越來越多人只要登入社群網站,也可以得知今天發生的新鮮事,有時來自朋友的消息還比新聞媒體更快速。當然,讀者也了解快速不一定代表正確,當看到新聞的時候,也會回到習慣上信任的傳統新聞媒體再確認一次它的真實度。這樣的反覆確認動作,形成新聞與社交媒體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

因此,現代企業面對新的輿情環境發展,除依循舊有的習慣,監看新聞之外,千萬不可以低估社群媒體的擴散和其影響力。

i-Buzz口碑研究中心即將發表的新產品NewsXpress「智慧型新聞分析系統」,其設計理念,就是針對消費者接收數位資訊的行為模式所提出的監看和分析解決方案。應用情境除了提供多國語言搜尋資料,多角度的資料分類分式之外,更提出量化的,實用的五大分析指標,從能見度、品牌聲譽、影響力、情緒意見和財務表現等多角度,解析品牌或事件在數位環境下的擴散和影響力。

發表會當天並安排有多場精彩專題演講,包括商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周文卿,針對「時尚服務業國際化發展與展望」發表觀察發現,Nexdoor宇軒數位創辦人李昆謀談到「行動工作時代如何利用App創造新營運優勢」,資策會創新應用研究所吳振銘經理,則以「社交媒介的監看發展和技術資源」提出技術和實務上的創新發展。

進一步發表會訊息請點選以下網頁連結:http://www.i-buzz.com.tw/newsevent/index.html

i-Buzz的黃金四年 兩岸三地新聞監看系統的成立


撰文:施景瑞

這是一個社群媒體的時代。

美國一項研究調查指出,現在有50%新聞讀者是透過社群媒體得知突發新聞;另外,社群媒體的使用人數也很驚人,光是在台灣,社群網站的使用者人數就有將近一千兩百萬人;國際研究更指出,在2012年底之前,全球約每5人就有一位,每個月至少會使用社群網站一次。

社群網站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意見交流中心,跨國界,跨語言,其所形成的網路輿論影響力更是可想而知。網路上一篇抱怨文章,如果引起共鳴,可以讓一間店倒閉;一篇分享文章,如果引起共鳴,也可以讓一間店瞬間爆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讓企業老闆不得不重視網路上的消費者輿論。

2008年,「i-Buzz Research Center」〈艾博司網路口碑研究室〉發展的數位口碑行銷服務就是這樣應運而生,i-Buzz的網路監測系統,利用關鍵字搜尋,成功統計出公司行號老闆想要的口碑數據資料,準確的告訴你:「今天您的產品有多少網友在討論?」、「這些評論來自哪些討論平台?」,同時還可以深入分析到,「哪些關鍵字被提及最多?」、「正面的關鍵字多還是負面的關鍵字多」、「今天討論的熱門話題有哪些?」等等,並且每日產出報表,讓你一目了然。

這樣的口碑關鍵報告,不只廣泛地被運用在行銷上,成為企業主以及各種產業置入廣告,監測行銷效果的利器,另外也可以運用在議題的分析與擴散,透過數據資料統整,找到現在時事的熱門話題,以及熱門話題可能帶來的影響。

到了2012年,網路監測工具的發展沒有到此為止,i-Buzz還在想辦法突破。

i-Buzz的總經理,黎榮章認為,監測的範圍應該再擴大。之前發展的社群媒體工具,著重在社群網站上的網路口碑統計,不過事實上,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擴散效應,也應該是監測的重點。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關係,不是線狀的,而是網狀的,這兩種媒體同時存在,並且互相影響彼此,也影響著消費者。監測的工具不應該只針對網路口碑,應該更大範圍地擴展到新聞的監看。

「過去也有很多新聞簡報公司,從事新聞資料的蒐集與監看,所以想要將格局往上拉,就必須針對使用者的便利性、新聞資料的廣度、準確度,以及適用對象,作大規模的改良。」黎榮章說,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念頭,醞釀了「兩岸三地新聞監看與分析系統」。

跨國界的資料整合  多國語言系統版本

網際網路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透過網路的傳播,各地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意見散佈及交換,同時在社群媒體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進而再影響主流媒體。舉個例子來說,韓國大叔的騎馬舞,一開始就是韓國傳統媒體下的產物,但透過YouTube的影片分享,臉書的轉貼,瞬間韓國大叔的騎馬舞就成了世界舞步,不但席捲亞洲,更在歐美地區也造成轟動。

傳統媒體散播資訊給民眾,民眾藉由社群媒體的轉貼分享,加速了騎馬舞的散佈,於是最後,又在世界各地的傳統媒體上佔盡新聞版面。由此可知,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互相牽連,互為因果,再加上網路跨國界的特性,想要針對像騎馬舞這樣的議題作分析,監看系統就也要跟上國際化的腳步,這是i-Buzz打造多國語言系統的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企業品牌的國際化,企業主的版圖也不停在擴張,許多企業在兩岸三地都有一定的事業版圖,他們需要更多元的口碑資料以及新聞監看數據,所以跨國界的資料整合,以及多國語言的系統裝備絕對是未來趨勢。

專業的分析 彈性的新聞分類方式

取代傳統僅僅提供資料的模式,整合口碑數據之後,監看系統要讓每一筆蒐集到的新聞資料,都能展現它的意義。首先,會先讓新聞分門別類,透過網站功能架設,可以讓使用者在網站頁面上,輕鬆選取自己想要的資料。同時會附上專業的分析,讓使用者在觀看資料的同時,可以更快掌握資料的意義。

另外,絕對不可或缺的,還是這些新聞與社群媒體之間的連結。透過i-Buzz原本就發展建全的網路口碑資料統計系統,可以計算出這些新聞的擴散效應,讓傳統媒體和社群媒體之間產生連結,也讓網路口碑監測系統,可以更完全的掌握議題趨勢。

導入行動APP應用程式

數據的展現,將不再只侷限在網站的資料提供服務,要做到讓使用者更方便地隨時監看資料,結合智慧型手機,導入手機APP的行動服務,絕對是未來系統升級的大方向。

這次i-Buzz要做的,不只是提供網路口碑簡報,而是要建立一個能夠與使用者互動的應用程式,提供更即時性的服務,讓使用者可以隨選隨看,走到哪都可以把想要的資料調出來查閱,加速資訊取得及決策反應速度。畢竟很多時候,負面口碑危機的殺傷力是很迅速又很強大的,建立這樣的即時性服務,對於口碑話題的管理,無疑是更上一層樓。


結合既有的優勢,在原本的專業上精益求精,i-Buzz穩紮穩打,在網路口碑,數位行銷等領域,打響了自己的招牌,同時也間接影響到未來網路行銷的模式。

然後,網路監測工具的發展並不會到此為止,從2008到2012,網路監測走向國際化、多國語言化,行動化,蒐集的資料越來越廣泛,但是分析的論點卻能夠越來越聚焦。從傳統媒體到社群媒體,再回到傳統媒體,消費者和這些消息互動的方式有千百種,下一個四年,i-Buzz還能找出怎樣不同的監測重點和方法,拭目以待!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2012上半年度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量達53.86億


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今日(11/9)正式對外發布由該協會研究統計推估的灣2012上半年(1~6月)網路廣告市場總量及2012全年度台灣網路廣告規模的成長預估。

根據DMA所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上半年台灣整體網路廣告營收市場規模達到53.86億新台幣左右,其中網站廣告部份為32.63億,佔整體網路廣告量總額60.60%;付費關鍵字達到新台幣16.39億,佔整體網路廣告總額30.40%;社群媒體為4.85億,佔整體網路廣告總額9.00%。

協會為能即時了解市場狀況,特別針對2012上半年度做本次研究分析,並針對2012年度的成長預估作調整以供參考。

協會理事長 楊佳燊先生表示,網路廣告可說是在整體市場不景氣中影響較小的媒體,如同協會於年初時正式更名為「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從網路廣告、搜尋行銷、社群經營到現在行動行銷的不同載具運用,數位行銷種類多元,市場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未來協會在公布數位廣告量的研究分析,應該納入行動媒體,讓數位媒體廣告量分析更具全面性。

DMA推估2012年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成長約為12.19%,相較今年年初公布2012廣告量預估的14.64%,本次研究調查下修2.45%,其規模約為新台幣114.60億元。其中網站廣告的成長率約10.10%;付費關鍵字成長率約13.43%;社群媒體依舊呈現黑馬姿態,成長率將達23.33%。本次分析未包含行動媒體,相信行動媒體將是明日之星,讓數位行銷市場更加精采可期。


<名詞解釋>

  • 網站廣告(Display Ads):泛指所有在網站媒體上以曝光CPM計價或點擊CPC計價之各種形式的圖像式網路廣告,包含影音、多媒體廣告。以文字鏈結(Text-link)廣告、電郵廣告,或是專區贊助等頻道廣告均包括在內。
  • 關鍵字廣告(Search Ads):包含付費搜尋行銷廣告(Paid Search)及內容相關廣告(Content Match)等以點擊(Click)次數為計費基礎的廣告形式。
  • 社群口碑行銷(Social/Buzz Marketing):包含官方部落格經營、部落格行銷、論壇行銷、社群網站行銷及Facebook粉絲頁經營之各種模式。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社交媒體看美國選情:漸成投票發起策源地


新浪科技訊 香港時間11月7日消息,據《商業週刊》報導,可以說社交媒體在2012年美國大選中發揮了異常大的作用,網民參與度屢屢刷新。丹佛競選辯論Twitter共產生1030萬條信息,成為美國政治史上討論最多的事件,超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時的950萬條和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400萬條。

圖1 10月4日丹佛辯論Tweet數量
在今天這個選舉日,社交媒體更是熱火朝天。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30%的登記選民其朋友或家人通過社交媒體鼓動他們投票支援奧巴馬或羅姆尼;與此同時20%的登記選民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發文鼓動他人投票。

圖2 不同年齡段利用社交媒體發佈選舉信息對比
實時搜索和分析平台公司Topsy數據稱,Twitter用戶每小時發佈的election2012標籤推文將近3萬條。為鼓動朋友投票,很多人在Facebook旗下的圖片共享網站Instagram□選票。Instagram在選舉日前一週桑迪颶風期間懸挂了頁面廣告,當時以sandy標籤的照片超過80萬張,平均每秒新增10張。迄今為止用戶以vote為標籤的照片上傳了51.5萬張,不過選民須知:根據相關法律,佛羅里達、佐治亞、肯塔基、內華達和德克薩斯州禁止在投票地點拍照。

圖3 奧巴馬、拜登、羅姆尼、萊恩分別被提及次數
在2012年大選期間,CNN和Facebook合作跟蹤社交網絡上的選民心態。自從投票開始以來,提到奧巴馬、拜登、羅姆尼、萊恩的次數從11月初的平均每小時10萬次升至目前的40萬次。自週一以來提到奧巴馬的次數增長125%,提到羅姆尼的增長72%,提到萊恩的則增長了289%。

圖4 奧巴馬、羅姆尼被搜索次數
隨著選民在投票前對競選人作最後的瞭解,總統候選人的搜索量大增。Google Insights數據顯示,對奧巴馬的搜索量目前超過對羅姆尼的搜索。
這些線上活動對實體政治有何影響?皮尤研究中心在9月份的《社交媒體政治》報告表示,在線閱讀政治話題的社交媒體用戶25%積極性增強,16%在閱讀後改變了看法。(楚墨/編譯)

原文出處:http://digital.sina.com.hk/news/-7-1313718/1.html


社群行銷/關鍵的6% 你的企業需要更多粉絲嗎?


這個話題似乎一直被討論不休,但有什麼東西能夠打破數字迷思呢?答案還是數字!專門提供社群行銷工具的Napkin Labs最近發布了一份研究指出,有較多的粉絲並不會有較多的參與(engagement),事實上,大型的粉絲團(介於90萬~100萬)的參與度比起中型粉絲團(50萬~60萬)居然少了60%!

這是怎麼一回事?人數多快一倍,參與度反而少了一半?如果Napkin Labs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這個研究意謂著,粉絲團其實有一個「最適規模」,就像我們在看任何一種生意時,都有一個最適合的「經濟規模」,超過最適規模的粉絲團,經營效益其實是遞減的。

Napkin Labs在研究了50個企業粉絲專頁後指出,平均來說,只有6%的粉絲會積極的參與企業粉絲專頁。更進一步來說,你的粉絲頁上最積極的前20名粉絲,一個人的參與度就相當於75個參與度普通的粉絲,每一個月,這些超級粉絲都會分享至少五篇你發布的訊息,並且回應你的發文。所以,還用說嗎?企業應該將粉絲頁經營的重心放在這些高度積極的粉絲身上。

什麼叫做「把經營的重心放在參與度高的粉絲」上呢?簡單的說,就是對他們好一點。人性就是這樣,對你好的人,你會對他更好!經營粉絲也是如此。試著多給你的超級粉絲一些「關愛的眼神」,粉絲能給你的也許正是更多的「驚喜」哦。

原文出處:http://www.dcplus.com.tw/index.php/learning-marketing/marketing-school/entry/6-9.html?fb_action_ids=4504659890544&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aggregation&fb_aggregation_id=288381481237582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臉書經營之──五大錯誤決定!


翻譯:曾乙申

許多小型企業明白經營臉書粉絲團的重要性,但卻不明白真正要做起來會比想像中困難。經營粉絲團不但需要下苦功、勞心勞力,還要學習如何避免鑄下大錯,以免傷及公司名譽,甚至經歷其他不堪設想的後果。

以下提及在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絡上(臉書)面對顧客所需極力避免的五大錯誤決定

1.    放著長灰
既然建立了粉絲團,那就要好好地用心經營,開張了卻不勤勞打掃的店面是不會吸引人客上門的。每天確實保留至少一段時間花在經營粉絲頁面上,最好是一天分數個時段。千萬要定時分享內容豐富或者能夠勾起粉絲興趣的訊息,並且充滿誠意的回覆粉絲的留言,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與現有顧客與潛在顧客搭起良好的關係橋梁。

除了主動出擊發布動態訊息,經營者也必須隨時留心有無垃圾、廣告訊息或者可表露錯誤消息的留言,若及時發現,則應當立即處理掉。若面對的是對方在經營者自行發布的訊息下方留言,則可利用出現在該留言右側的”X”,點擊此X則該留言就會被隱藏起來,其他粉絲也就不至於看到此不當留言了。若面對的是他人直接貼在粉絲團塗鴉牆上的訊息,依然可直接點擊該訊息右側所出現的”X”,不同的是會出現數種選項,譬如是要讓該訊息成為塗鴉牆上的「焦點」、隱藏起來或者直接刪除,並且可順便設定禁止該使用者未來在粉絲團貼布任何訊息。

2.    壞了規矩
如果你還保有身處虛擬世界上便可隨心所欲胡作非為的心態,那我建議你趕緊捨棄這份不當態度。臉書,連同其他社群網絡,並不是可以允許人肆意撒野的平台。這些平台自創立起便不斷地在修改使用者規範,使得這份規範越是嚴謹、周詳,並且絕對高度要求使用者克盡遵守規範內容的義務。若有規則遭受破壞,很簡單,臉書有執行終止或者直接刪除該使用者帳號(粉絲團)的權利。

一些很普遍的規則違反,譬如說光是取使用者名稱時就有可能出錯,選用他人已註冊的商標或者不堪入目的字眼…等等。咒詛、惡意威脅其他使用者,或是在他人頁面上濫用大量廣告訊息推銷叫賣都是無法被容忍的行為。如果很不幸地你的粉絲團被強行關閉了,這對於品牌的名譽是會造成損傷的,尤其是當官方網站上已經註明了有此臉書粉絲頁面,但粉絲們點擊進去卻不得其門而入啊。

3.    堆積垃圾
試著把自己的粉絲頁面想像成一個實體店鋪,你想要這個店鋪營造出什麼樣的形象?不間斷地誇耀自家商品是如何如何的優質,或是無時無刻對外宣傳驚動天地泣鬼神般的優惠促銷是不適當的,過度發表這類訊息就像是把垃圾從店內一路堆積到店外,路過的人不僅會不屑一顧,甚至還有可能掩鼻快步跑走。

正確的做法,是單純地去傳遞品牌的個性以及品牌專業領域的知識,要能夠提供粉絲具有價值、加分的訊息。偶爾適當的讓粉絲知道新產品上市或優惠活動是可行的,建議可以利用較為低調卻不單調的姿態。舉例來說,可以不時分享實用的知識或小撇步,再額外地將想要宣傳的訊息扼要地附註在其中。

4.    用非其人
企業在經營粉絲頁面時不可能總是負責人一人在上面貼文、回覆所有的留言,總是到了一個地步會需要另外雇人來管理,並代表著該品牌來經營粉絲團。但所雇用的這位管理員應該要具備相當的條件,包括熟悉品牌形象、產品內容以及深知公司的社群媒體政策以及策略執行面。這位管理員在粉絲團上就代表著你的品牌,他全權負責定時針對粉絲發布訊息,他能夠隨時與你的顧客直接接觸。若某天他突然決定要在粉絲頁面裡貼上唐突的內容,或是與品牌意象背道而馳的意思表露,那對於公司名聲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如果他是一位內心極度不平衡的員工,很有可能在下一秒就將你本人的管理權限移除,一舉奪取整個粉絲團的掌控權。

5.    不理不睬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粉絲群眾有可能是品牌最強大的推升助力,若一旦遭受忽略,也很有可能迅速成為最值得懼怕的惡敵!如果粉絲在粉絲頁面上留言表達感謝或讚揚,務必回應收到,並且示意相當感激獲得如此肯定。要讓粉絲們知道,品牌是有在用心傾聽的,並且此舉亦能有效增強其他潛在顧客與你接觸的意願。

對於負面的評語或申訴般的留言,「刪除」這個動作是絕對不被建議的。面對這樣的困境,應當把它當作大好機會來對待,這是一個如果處理恰當便可能可以成功扭轉對方心意的決勝點!迅速,並且小心翼翼地來回覆對方,針對該粉絲的訴求、有效率地應對。要明確的讓對方知曉己方正積極著手處理問題,甚至不反對提供一點小補償以示心意。另外可作為收尾的動作是通知對方品牌不但有在針對問題做出改善,並且之後會再聯絡以確保該問題在粉絲心目中也是有被妥善處理的。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讓監測的投資效益極大化!

作者 : 奧美公關王俊人

曾幾何時,隨著社群口碑的急速增加,口碑監測這件事情,早已成為品牌不得不正視的重點工作,於是不同的解決方案紛紛出籠。

許多網路口碑議題,已經塵埃落定,如果繼續監測,卻又了無新意,但又捨不得放棄。究竟要如何才能走出監測的新路呢?

就奧美社群團隊的觀點來看,重新定義目標,絕對會是活化傾聽,強化投資效益的好方法。

「傾聽」,絕對不會是漫無目的地傾聽。就議題預防的角度來看,公關代理商會注重是否有負面訊息,所以提供即時性的每日報告服務。但如果更進一步注意正面的訊息,可以發現「傾聽」其實可以協助企業完成更重要的事,也能讓監測更具效益。以下,奧美公關社群團隊將提供幾個方向,想想如何發揮聆聽的力量:

1. 強化客服,增加品牌忠誠度:
透過傾聽,可及早瞭解客戶對產品服務的需求點,或對產品的不滿意之處,當品牌願意正面積極處理時,就可增加客戶滿意度,強化品牌忠誠度。

案例:Domino’s Pizza「Yes We did.」
達美樂將傾聽的過程,發展成一個活動,把客戶的意見轉換成改變的動力,由主廚親自帶領團隊改善產品,並記錄過程,讓消費者能感受到品牌真的很重視消費者意見,藉此贏得更多的信任。

2. 提供行銷傳播的洞察:
透過傾聽,可協助品牌驗證未來的傳播策略是否正確。特別是當品牌預計影響新的族群時,傾聽就可幫助鑑定可合作的影響者名單,和可觸發該族群討論的洞察。甚至可以透過了解接觸點,也按照實際的消費者習慣(而不是會議室內的行銷人員習慣),發展媒體組合的策略。

3. 成效衡量及優化:
透過傾聽,你可藉由比較市場上多個行銷活動,定義出品牌活動是否成功的衡量指標,而讓品牌的KPI更具說服力;更可以從其他活動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優化執行中的活動,以確保本身活動的成功。

4.管理議題和危機:
透過傾聽,不但可預防品牌本身的危機,也可從口碑中瞭解競爭者的潛在危機,並依據該經驗,轉化成內部的因應機制,作為危機預防的第一道防線。比如說經銷通路,如果經由定期的監測,品牌發現競品因產品包裝不良產生異味,而在網路上引發負面討論,因此,透過內部會議的分享,就可提醒相關權責單位對特殊產品的包裝要更加謹慎。

社群監測就像新聞監測般,勢必會成為各品牌不能忽略的基礎工作,但一樣在投資,是否要重新定義目標,將投資效益極大化,這就需要各品牌行銷人員的自身判斷了。

想看更多社群趨勢文章,請上奧美公關藏經格


原文網址:動腦新聞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7748#ixzz29jQSet6W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明星們的社群媒體行銷術


翻譯者:王怡君
S和蔡康永藉著節目“康熙來了”而在對岸擁有高人氣,此人氣還超越了兩岸三地許多大牌明星,且居微博人氣排行榜前十名久久高居不下,累積至目前為止,小S已擁有23百多萬的微博粉絲,相當於將近一個台灣的總人口數。  明星們在社群媒體上不費九牛一毛之力得到百萬的粉絲追隨者。 儘管沒有巨星光環,企業品牌還是可以跟這些明星學習如何成為社群媒體界的super star

身為一個為名人管理社群媒體的公司,我了解為什麼這些明星可以輕易的得到粉絲追隨者,每日發出的訊息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參與討論。 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藉由社群媒體粉絲們可以接觸到高高在上的巨星,還有可能得到與巨星互動的機會。

就商業品牌而言,如果能夠將這些巨星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運用在自家品牌上,也可得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為幾個明星們使用社群媒體的小技巧與大家分享。

1.   
維持更新
粉絲們每天追隨著偶像的社群媒體帳號動態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好奇,想藉由偶像每天的動態更新來窺看明星們私底下的生活。 同樣的此道理也可運用在商業品牌上,就算品牌不是個人,粉絲也一樣會有想窺探品牌動態及隱私的好奇心。 譬如小S常常在微博上發布自己私底下的素顏照和女兒們相處的照片,不僅獲得粉絲們的熱烈分享,還為小S得到了許多內地家庭用品品牌的代言機會。 品牌企業可以藉由更新公司動態,或是提供一些有趣的訊息,內幕消息‧‧等來吸引粉絲的目光並引誘其參與到其中。 一個死板的logo並不會帶來粉絲或是發起互動, 粉絲都渴望藉由關注而得到參與感。

2.   
與你的粉絲們互動
記得粉絲們都期待被重視。 如果有人“tweets”了你的品牌或是公司,或是在Facebook上提到了你,都不要吝嗇的給予回應,賦予粉絲參與到其中的感覺。 儘管你不是貝克漢或是歐巴馬,但你的任何回應都有可能改變一個人一天的心情。


3.    三思而後“po
並不是所有的明星都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的公眾人物。 有太多的公眾人物任意讓自己的情緒和意見在社群媒體上披露的例子顯示,結果只會釀成雪球效應越滾越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每當po出任何話語時,應該都先問問自己:“我是否會對我最愛的人說這樣的話?” 就拿最近發生在Twitter上的新聞舉例,美國堪薩斯(Kansas)足球隊長的在Twitter中抨擊了一位粉絲,斥責他不配做其球隊的粉絲。 當然最後這個球隊的公開道歉是免不了的,但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了。

許多人對我說他們很難相信我每天居然可以有如此多的精力與時間在回覆及發布訊息上。
觀眾感覺被重視後才會成為你的忠實粉絲。 每天我都會收到來自粉絲的感謝,謝謝我注意到他們的訊息和親自給予他們回覆。
如果企業品牌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天王巨星,了解善用社群媒體的許多好處,自然就會招來崇拜者。
記得,要定時更新,把自己當成Super Star,讓人們參與到其中。 如此便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發揮你的獨特魅力──大放異彩。


透過社群媒體擁抱你的客戶


翻譯:王怡君
過去幾年,社群媒體改變了企業與顧客間的互動模式,提供業者一個推銷新產品、維護品牌形象更簡單的途徑。 幾個主要的社群媒體如Facebook Twitter Google+更廣泛的為企業所使用,成為能夠即時提供客戶服務一個方便直接的平台。社群媒體的方便使用在很多企業看來並不是那麼的單純,許多企業在社群媒體的使用上還是非常的小心翼翼,甚至內部制定了許多對於在社群媒體上發言及使用的規章。 但就我的團隊而言,我們是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當成實驗品,並積極的探索如何更創新及透明的使用社群媒體。

社群媒體是可以接觸客戶與大眾一個非常神奇的工具,且提供企業機會對其產品與服務做出及時改善的動作。 透過客戶的評論,企業比以往能夠更快的對產品及服務做出反應,因此我們設立了一套系統讓客戶能夠在第一時間收到團隊的回覆。 結果得到的效果令人非常滿意,且因此而獲得廣大粉絲觀眾的支持。到今日為止我們在 Twitter上擁有240萬粉絲, Facebook 25萬和Google+290萬的粉絲。 每個月部落格擁有50萬的瀏覽數。 在我企業裡的每個品牌都有各自的社群帳號,如此更倍增了可接觸到的客戶數字。 企業發出訊息的方式不再是只有透過廣告或者是公關公司來做決定發表,社群媒體為一個更直接有效率的選擇。

企業訊息透過社群媒體粉絲經由轉發、分享擴散而大大提高曝光率。 舉一個最近發生的例子,英國政府宣布將西岸主要幹道的行駛權由已合作15年的維珍運輸(Virgin Trains)轉移至其競爭對手手上。當我們在社群網站對英國政府此項決定提出質疑的同時,粉絲們的反應如排山倒海而來。一週內我們募集了超過16萬民眾(包括一些知名人士)的簽署。對一些新企業而言,社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他們對大眾發言的途徑。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就在2011年底,我們併購了一家英國銀行“Northern Rock”,當時大眾對這家銀行的輿論評價偏為負面,我們很清楚的知道要改變這些人的想法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在Twitter上發佈了一個更名的活動,而粉絲的回應討論,啟發及幫助我們與客戶間建立了一個更緊密的連結。

最後,我們利用社群媒體傳播:本企業是如何與眾不同。 如創立了一本名為“學生(Student)”的雜誌。使用這本雜誌以及社群媒體對大眾分享公司對一些時事的強烈觀點,譬如:無意義的宗教戰爭,毒品濫用,濫殺鯨魚……等。 得到了許多粉絲的回應,捐款甚至是自願者服務。

當著手成立新公司的同時,就算一切還沒有完全就緒,也應立刻讓你的公司在社群媒體上曝光。 這是幫助企業成立消費者服務專線最快最簡單的方式,客戶可以簡單立即藉由社群媒體對你的產品或服務提出疑問。 只要傾聽認真回答,自然一切就會步入軌道。
社群媒體上的發言與回覆必須為有系統,及可靠有依據的訊息為原則,你不需先詢問公司的公關部門再回覆粉絲訊息,一切都是那麼的直接明確。 你的觀眾將會看到你的努力並且主動幫你宣傳。 正如當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成功自然就會伴隨而來。 人們常常很驚訝的問我,為什麼我每天都有時間看這些粉絲的訊息並且親自做回覆。 能夠透過社群媒體直接接觸到我的客戶是我每天最不想錯過的一件事。



原文出處: http://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24362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創造品牌深度溝通 運用Instagram與消費者熱戀


撰稿:蔡旻純


想試試新興社群媒體幫助品牌或產品曝光嗎?
或者正在尋找越來越熱門的行動社群平台以分享更多資訊?
看過來看過來,或許你就會知道如何運用Instagram為你的品牌爭取更多能見度並且與消費者產生更多深度的連結。

何謂Instagram

Instagram是免費的照片分享軟體,最新的使用者已達8千萬人口,近來Instagram更是積極更新其軟體的功能。Instagram在使用界面上,新增「Explore」(探索)按鈕,將原先的「Popular」(熱門)按鈕加以整合,除了可搜尋用戶、亦可運用熱門關鍵字(hashtag)來搜尋被標籤的照片。例如,搜尋黑白照片,可輸入blackNwhite,即可找到符合或與關鍵字相關的照片。除此之外,尚有謠言沸沸揚揚地指出Instagram即將發展成網站頁面,如此一來,使用者不只能使用Instagram app觀賞照片,亦能透過網站瀏覽)

        此外,社群媒體管理平台HootSuit近日也將Instagram納入其中,因此HootSuite的使用者也能在網站上使用Instagram的各項功能,例如搜尋、瀏覽、點「讚」、評論、分享照片至其它平台。

        很明顯的,在Instagram如此積極佈局的情況下,Instagram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以照片為主要分享內容的社群媒體平台,但要怎麼使用Instagram發揚光大你的品牌?

§  秀出你的產品

大家都喜歡看產品,不如讓你的粉絲(follower)使用Instagramwindow-shopping一番。你可以秀出一系列產品、或者分享一張知名度較低的產品、或者只拍攝產品局部,讓粉絲猜猜產品為何,藉此和粉絲深度互動。若是服務導向的產品又該如何呈現?請秀出你們服務時使用的裝備。以健身教練為例,可以秀出健身教練個人最喜歡、且有效的健身器材,藉此與粉絲互動。

Rogue Ales,一款來自奧勒岡的啤酒釀造商,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過3,000名粉絲,分享的照片包括啤酒、波特酒、黑啤酒等等,有效地保持粉絲對品牌的關心度,提醒粉絲他們為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各種產品。

Rogue Ales展示其系列產品,以維持粉絲對品牌的關心度。

§  秀出產品製造過程

消費者往往會對產品製造過程有些好奇。因此可以向粉絲公開他們最喜愛產品的製造過程,若製造過程頗長,也可使用「照片分隔軟體」,在一張照片上秀出數個製造過程如裝瓶、打樣等等,讓粉絲藉此了解產品從設計製造到運送的每個環節。
印第安那的釀酒廠Oliver Winery使用「照片分隔軟體」秀出葡萄酒裝瓶的過程。

§  公開幕後特輯

產品正在拍攝下一季的型錄或廣告?還是正在準備待會的媒體採訪?或是準備踏上紅地毯?這些都是平常人的真實生活中少有的經歷,你可運用Instagram,讓粉絲們擁有專屬的後台通行證。



以流行先驅服飾零售商Nordstrom為例,近日他們招待了近三萬粉絲到型錄拍攝的工作室一遊。

§  秀出產品威力誘發消費者需求

消費者的想像力有時並不如我們想像得如此豐富,請試試Instagram,向粉絲展示新奇有趣的產品使用方式,誘發更多消費者需求。此時也是邀請粉絲參與內容產製的最佳時機,例如,邀請粉絲上傳他們自己獨有的創意產品使用方式,並從中選出最為特殊或創意的作品上傳。

如果你的品牌提供的是化妝或是髮型設計、環境美化、氛圍打造、汽車保養、室內設計,可拍攝完成前完成後的對照圖,向粉絲展現你所施展出的魔法,可以為你帶來一些新顧客。
化妝品零售商Sephora展示限量假睫毛的使用效果,讓看得到摸不到的粉絲心癢難耐。

§  秀出第一手消息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知道某件事情的人,而你可以運用Instagram讓粉絲感覺自己享有與一般消費者不同的待遇,例如:搶先預覽即將上市的產品、服務,或是門市據點等等。由於Instagram尚未擁有分享或轉載的功能,請記得將照片訊息變成可分享的內容,以便發佈至Facebook或推特(Twitter)。


戶外鞋款專家Keen公開正在建造中的公司總部,好滿足大家的好奇心,了解大家喜歡的各式鞋款究竟是從什麼樣的地方被打造出來。

§  秀出辦公室

品牌的社群媒體經營者或許經常被問到以下問題:「請問在這裡工作是什麼感覺?」這時不妨使用Instagram分享辦公室的部分面貌給粉絲看看。例如,工作區、健身房、遊戲區,或是腦力激盪、員工教育訓練、員工午餐等等。更甚者,你大可將粉絲導向品牌的人力資源招募網頁,為品牌找到滿懷熱情的工作夥伴。

知名線上鞋店Zappos向粉絲展示其工作夥伴色彩繽紛、充滿童趣的工作空間,正好與Zappos的品牌個性十分相符。


§  帶上粉絲一起走

正要前往展覽或贊助活動的路上嗎?帶上你的Instagram粉絲,一起出發吧!粉絲若是得到你的品牌也在附近活動的消息一定會很興奮,與此同時,粉絲不但更加瞭解品牌出席、支持或贊助活動的原因,也會增加粉絲對品牌的好感度。


西雅圖海灣者隊張貼隊員在LA機場等待的照片。

§  介紹你的員工

向粉絲介紹是什麼樣的員工一起建立了這個品牌,可使你的品牌更加人性化。被介紹的員工不但增加了認知度(甚至擁有自己的粉絲),粉絲也會更加了解品牌背後工作的這些人。



§  運用名人加持品牌的瞬間

承認吧!這是一個無法停止注目名人的社會!將名人與品牌產生互動的瞬間捕捉下來,與Instagram粉絲分享,無論是他們在你的贊助活動上掛名、拜訪品牌辦公室或是使用你的產品,都能在粉絲之間引起討論。
新增說明文字

Sony分享Maroon 5在旗下品牌Xperia活動簽名的照片,不僅吸引Sony的粉絲注目,也在Maroon 5的粉絲間引起討論。

§  分享可愛事物

寵物訴求在社群媒體依然管用,無論是寵物拜訪辦公室、寵物觀看品牌廣告或是跟品牌贈品玩耍,別錯過捕捉這些可愛畫面的瞬間!毛茸茸的朋友總是能帶來許多來自粉絲的「讚」以及評論。

舊金山當代美術館(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在Instagram上傳小狗穿著標有美術館字樣的T恤逛美術館的照片,獲得不少粉絲關注。

綜合以上10項祕技,你可以開始考慮——或者直接申請一個Instagram帳號,準備與你的粉絲展開一場品牌戀愛,運用行動社群媒體,規模化滲透與整合消費者碎片時間,無時無刻經營品牌、使消費者無形之中,對你的品牌、品牌個性產生瞭解與認同,進而提高品牌的銷售與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