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IBM瞄準社群媒體分析大未來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1-04-29

你知道資料探勘是社群媒體行銷的下一個新領域嗎?IBM顯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今天宣佈推出一個專為幫助客戶進行社群媒體資料情感分析的新產品Cognos Consumer Insight,還和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消費者觀察研究中心合作,提供學生進階分析技巧的訓練。

對源自Twitter、Facebook、和其他社群論壇的資料進行文字分析,可以幫助公司了解消費者對品牌或產品的觀感,這項新產品於是運用了Cognos商業智能技術和Hadoop雲端運算平台,來處理大量無特定結構的社群媒體資料,好讓採用服務的公司客戶,能夠檢視不同時間的情感程度,以了解努力是否奏效,而且熟練的分析人員,還能將Cognos Consumer Insight搭配IBM的SPSS資料探勘產品使用,以提供混合的預測分析。

與耶魯大學的合作,則是為了因應現今企業領導者分析技能的不足,因為實際上,不是知道如何操作某款特定軟體就好,企業人士仍然需要了解某些基礎分析理論,而且現在許多組織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將分析應用在決策或企業流程中,這次與耶魯大學的合作訓練,就將逐漸灌輸運用數學演算法的思考過程,而不再只是依靠直覺決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IBM將提供軟體和技術專家來幫忙教導學生,也會讓學生與IBM想要改善分析努力的企業客戶連結,一同找出最佳方式。

美國勞工局也說了,分析相關的工作,將在未來8年內增加24%,看來普遍數學較好的亞洲人們機會來了。

出自GigaOM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社群媒體的投資報酬率ROI該如何衡量?

撰文者:許凱玲編譯發表日期:2011/04/25

雖著越來越多廣告主將預算投入社群網站,該如何衡量社群媒體的廣告效果,成為一門新學問,社群媒體是否也有所謂的ROI(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行銷專家Brian Solis表示,他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究竟社群媒體的ROI是什麼?」對企業來說,任何投入的活動所帶來的商業價值都是關鍵,或許也可以用投入的時間、資源、預算來評估社群活動的ROI,不過社群似乎是更長期、更全面性的影響。

問題或許應該回歸到:廣告主都想要在社群平台上舉辦一場「成功」的活動,「成功」又是什麼呢?這也是思考社群ROI的第一步。在活動的背後,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想要得到什麼?還是想要賣什麼東西?是否解決了客戶的疑難雜症?「成功」需要被全面的定義,根據Brian Solis的說法,是必須「top down, bottom up, 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進行檢視,一旦「成功」被定義清楚了,那麼才有可能進一步討論ROI,在社群活動方面,根據目的不同,ROI可能代表著ROE(Return on Engagement)、Return on Participation(ROP)、或是Return on Listening(ROL),任何網友的回饋都應該被考慮在效益評估之中。

Brian Solis最後不忘提醒,沒有準備的計畫就是準備要失敗,社群媒體的成功端看你如何定義它。

出自Fast Company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社群經營與影響力分析

撰文者:Inside部落格發 表日期:2011-04-14

前兩天Inside 的另一位作者Mona 的好文「從餅乾業者的種菜社群網站看品牌經營,社群真的不是一個臉書而已」藉由美國餅乾業者Triscuit的實際案例,探討社群經營不只是在Facebook風行之後一般人的認知“經營粉絲團就是在經營社群“而已,如何發掘甚至創造出具影響力且能凝聚社群的做法,才是推廣品牌與服務的重要關鍵。Mona的這篇好文章引起近400位的Inside讀者按「讚」,表示「社群經營」這個主題是Inside的讀者所關注且感興趣的。因此筆者也延續這個主題,整理一些與社群經營有關的小題目與大家分享。

◎經營社群真的不是只有粉絲團而已嗎?該怎麼作?

要探討這個主題,必須先從“社群是什麼“來探討。如果以最淺顯且已廣為接受的定義來說,社群是「一群有著共同興趣或關注的人,並且彼此間發展出人際關係」,因此有幾個重點–

一群人
共同的關注/愛好
個人識別
彼此間的關係

同樣舉Mona文章中的例子,Triscuit就是以「餅乾附贈蔬菜種子」這個Idea去引發出分享與互動,加上與Facebook、Twitter的串接,帶入身分與關係。因此當企業或品牌要作社群經營時,切記粉絲團可以經營的是“一群人“、“個人識別“、“關係“,但是共同的關注/愛好,以及強化其關注與愛好的元素是什麼,也許才是經營成功的關鍵。所以當企業或品牌要開始經營社群時,重要的不只是“粉絲團要外包經營嗎?“、“要不要做個互動App?“、“用什麼方式衝粉絲?抽獎?好康?“,而是先問以下幾個問題—

1. 什麼是我所要經營的社群的主題,我的品牌或產品/服務會是好的主題嗎?

筆者曾經一直接到一個做保溫瓶的廠商邀請我加入他的粉絲團,但是我真的一點興趣也沒有。這應該就是典型的謬誤—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品牌/產品/服務到底到底適不適合作為社群經營的主題。
那麼也許你會問“那生產保溫瓶的廠商該怎麼辦?“,或許自己經營社群不是一個好的點子,但是可以思考保溫瓶的用途—會是登山與戶外運動的必需品嗎?會是媽媽替先生小孩帶便當可以用的嗎?進而去思考是否可以藉由參與既有的社群去接觸目標顧客。

2. 可以藉助既有社群平台的程度

剛剛提到社群經營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身分識別“與“關係“,Facebook當然某個程度上已經建構起這兩者,但是企業要思考的還是自己的目標族群是大眾還是特定族群。舉例如果是針對特定對象例如媽媽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某個程度上也許還是要思考經營粉絲團固然可以凝聚一群使用者,但是其“再傳播“的效果也許就不會像是大眾化產品那麼明顯(意思是雖然很多媽媽按了讚或分享,但是媽媽的朋友圈未必都是媽媽,所以這些訊息再被傳播出去的效果也許就打了折),因此要思考其他補強的方式,甚至考慮用其他的方式建立社群。

3. 什麼是維繫我與社群間、社群成員彼此間關係的元素?

是我所創製的內容?是相關資訊的分享?是有趣的互動?以Inside所經營的粉絲團為例,由於參與的成員都是對於網路趨勢、創業、社群經營有興趣的朋友,因此除了Inside本身產出的內容之外,這類主題的新聞與國內外資訊也都會是維繫這個社群與成員的關注間有效的元素,因此分享我們所看到的各種資訊就是經營時必備的一環。

◎社群中的影響力如何產生與運作?

社群既然是人的組合,因此影響力的來源固然內容與訊息很重要,但是所謂「意見領袖」也許更是讓內容與訊息影響力擴大的關鍵。那麼在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人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呢?根據《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一書中的描述,在社群中有些成員較其他人更喜歡涉入團體事務、表達意見以及為自己發言,而這些特質也的確令其相較其他成員產生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力。作者稱其為“滔滔不絕”的力量—

「“滔滔不絕“對於小型團體所達成的決議有絕大的影響力。若你說個不停,人們就不由自主的覺得你是有影響力的人。滔滔不絕的人不一定是團體中受到其他人愛戴的人,不過他們所說的話卻會受到注意。…有關團體動力學的研究結果幾乎都顯示若是某人說得越多,則團體裡的其他人跟他說的話也越多。因此,團體裡的中心人物在討論期間就變得更加重要。」

巴黎大學研究員Lionel Sitz所發表有關小型品牌社群中的影響力論文中指出,團體成員中的「中堅份子」在社群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些人通常是社群的組織者、論壇的主持人或是這些社群中最活躍的貼文者與討論者—

「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堅份子“通常都被團體認為是最值得信任的成員,他們的建議以及選擇通常都為其他成員所接受及尊敬。…較不活躍的成員通常是社群中了解較少且會問別人一大堆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適足以更讓“中堅份子“本身的經驗具體實像化。」

而市場研究公司Rubicon Consulting在其針對線上社群影響力的報告中則指出—

「小型社群的活躍人物控制了大部分的線上對談,但是並非表示線上社群只對一小群人重要。因為大多數的網路使用者只閱讀社群內的文章而非貢獻內文,且他們會受自己從社群裡所看到的深深影響著,特別是有關產品或服務的評論與推薦等。」

「有很多企業小看了線上社群的重要性,以為只有少數的網路使用者在上面貼文…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其他大部分的使用者多半是沈默的去閱讀那些文章並且在下決定時依賴那些文章所提供的內容。」

而在了解到社群中的影響力是如此運作時,企業中負責經營社群的人應該要思考的是,自己有沒有辦法成為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份子?(畢竟企業本身在產品/服務領域的專業度與知識、所掌握的資訊本身就是很有力的資源)因此社群經理的角色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也在此(請參看前文與續篇)。或者有沒有機會與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成員結盟?

不知不覺竟然寫了一大堆,簡言之,企業要經營社群,粉絲團或其他媒介如部落格、微網誌都只是工具,仔細想清楚自身的特性、要達成的目的以及如何運用社群運作的基本元素與特性等根本問題才是關鍵。筆者後續有機會也會整理更多相關內容在Inside分享。

口碑行銷與部落客的社群影響力

本文引用自【啪啦站長 孫傳雄撰文】

過往,我們在衡量一個部落格的價值時,總喜歡先去看看我的好友食夢黑貘所建立的部落格排行榜。此排行榜的確在這兩、三年來,成為所有廣告公司與媒體業者在衡量一個部落格價值的標準。簡單地說,部落格排行越高的朋友,越有可能被廣告公司相中,委任他撰寫產品推荐文章。也越有可能受到媒體業者的親睞,而邀約採訪、甚至寫書著作。

實然,這個部落格排行榜,在過往的確發揮了相當大的功效。只不過,從現在來看,它亦非沒有盲點與死角。

進一步地來說,當你是越新的部落格時,不管你的文章品質優劣、或者對讀者的影響力高低。你在部落格排行榜中,必然是居於落後的地位。反過來說,當你在部落格排行榜裡頭,擁有一定的名次時,即使你後來的影響力或流量已不若當年,但是,你只要每天仍定期發文,要維持高水位的名次並非難事。是故,不少知名部落客就因如此而不敢咨意搬動部落格或者更動部落格網址,深怕一更動,整個名次就會大幅滑落而影響了外界對他們的價值評斷。

由此論之,即使該部落客在部落圈之中早已沒有影響力,但因為部落格排行仍在前一百大、前五十大、甚或前二十大之故,所以,他們仍舊常出現在眾多媒體面前。甚至廣告公司會一直錯覺般地視他們為金雞母。

新的部落格價值衡量標準-部落客社群影響力
那你可能會問我:『什麼才是現今判斷一個部落格影響力的標準呢?』

個人在經營部落格聯播與共筆部落格的這五年來,所接觸過的部落客不下五千位。我在判斷一個優質部落格的標準時,既不是他的部落格排行、亦不是他的部落格流量。而是,他是否有持續、認真的產出優質文章,並且,是否有相當的社群影響力。

尤其是社群影響力的部份,對於商業利益的角度來說更為重要。

簡單地說,就廣告公司的商業利益考量,他們希望的是該部落客幫忙撰寫完產品推荐文章之後,能夠透過此部落客對讀者的影響力,而產生口碑行銷效應,甚至激勵讀者去購買此產品。個人認為部落客若要對讀者產生較強的口碑行銷效應,前提是這些讀者來源絕大部份並非是隨機透過搜尋引擎而來的散客,而是忠誠的讀者群。因為,口碑行銷的作用,源於消費者對該推荐產品的朋友具有信任感與支持力,進而相信該人之推荐並去購買。假若,該部落客只是空有部落格前百大的排行,但是他的文章已不受信賴,或者,他多數的部落格流量源於搜尋引擎而來。在此條件之下,我有十足的把握,認為其所產生的口碑行銷效應,將會與廣告公司所預期的結果”差很大”。

不過,你或許會再問我『部落客的社群影響力如何衡量呢?』

這個問題,如果你在兩年前問我,我會很難回答的出來。但,現在已有兩個很明確的指標可以觀察。

部落客社群影響力的衡量指標-噗浪微網誌的朋友與粉絲數
第一個部份是噗浪微網誌的朋友與粉絲數。

我常告訴我較為熟稔的部落圈朋友們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部落客社群經營。因為,現在的部落格經營已經改變了,不能再只是被動地等讀者上門,而是需要主動出擊,積極地去建立起屬於自己,而非只是單一部落格的網路社群,並且還要學習如何在群體當中扮演好一個稱職的領導者,如此才能有穩固的社群影響力,並且幫助你的部落格做行銷。如同美國知名商業書籍作家《紫牛》作者賽斯高汀,在其最近的力作《部落-一呼百應的力量》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子寫著:

現在每個人不但是行銷人,也都是領導者。無所不在的部落、團體、集會以及同好俱樂部,代表著任何人只要想有所改變,都可以做得到。

因此,我認為噗浪微網誌在台灣的暴紅,對於部落客而言,既不是威脅也不是取代,而是個正好讓部落客切切實實地學會領導讀者的好機會。當一些知名部落客如不來恩、朱學恒、工頭堅、彎彎或者酪梨壽司擁有超過三千位以上的噗浪朋友加粉絲時,他們相對於其他知名部落客來說,才真正地稱的上擁有社群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口碑行銷效應將強過未達到此目標、甚至還沒有噗浪微網誌的部落客們。

同時,由於,噗浪微網誌具有推文之效果,因此,當這些擁有超過三千位以上噗浪朋友加粉絲的部落客們,願意偶而幫忙業者推荐產品官方連結時,所產生的推播廣告之效用,我相信會遠比撰寫產品推荐文章來的強大。同時,它更免去了撰寫推荐文章所產生的置入性行銷之困擾。

以我個人新成立的部落格GURURU噗網路為例,GURURU噗網路目前擁有3169位的噗浪好友加粉絲(2009年6月25日的資料),但由於GURURU噗網路是兩個月前才成立,因此,部落格排行只在第1543名(2009年6月25日的資料)。如果,就部落格排行來看,實然可能連部落圈的”C咖”都排不到。但您不知的是,我每一天的流量至少有5000次點閱數以上(已去除重覆),這個流量早已遠超過目前部落格排行前四十大的部落格。

你可能會很好奇,我的流量從那裡來?我可以很誠實並公開的告訴你,我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流量(約750到1000次的點閱數)來自於噗浪。以我目前每一天平均撰寫一篇文章來看,等於我發文那刻起的24小時之內,至少有七百五十到一千位噗友會點閱我的新文章。而且此流量數據從這些日子來看,皆相當地平均與穩固,不會像是搜尋關鍵字而來的流量那麼容易起伏變動。

當然,文章的品質仍是最核心的重點,當你能撰寫具有特色且吸引讀者閱讀的文章時,還能像我或者上述所舉的部落客們一樣,在噗浪之中建立起一大群的朋友與粉絲數,我可以保證,即使你是部落圈的新人也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非常驚人的讀者點閱數與部落客社群影響力。

部落客社群影響力的衡量指標-RSS FEED訂閱數
第二個部份則是RSS FEED訂閱數。

我認為部落格的出現,相較於個人網頁而言,其最具革命性的進展應該是RSS FEED訂閱。RSS FEED訂閱就如同訂閱電子報一樣,讓每一篇部落格文章能主動地推播到訂戶的RSS FEED閱讀器之中,而非被動地等讀者來閱讀。縱然,它並不像噗浪微網誌那麼具有強大的社群互動效果,但是,就某種程度來看,它是靜態地養成部落客社群的好方法。

前兩、三年,在台灣具有RSS FEED訂閱習慣的朋友,大多是以閱讀資訊科技類文章的讀者為主。不過,隨著RSS FEED訂閱觀念的普及,現在的美食、旅遊甚至圖文部落客也都開始重視起RSS FEED訂閱了。

尤以,Google的Feedburner提供了固定網址的RSS FEED訂閱之後,使得部落客即使換了BSP(部落格服務提供商),他的RSS FEED也不會受到影響。此舉,是讓部落客理解到真正要深耕的牛肉在於”文章”與”讀者”,而非只是去深耕”部落格”那個殼而已。

同時,Feedburner更提供了RSS FEED訂閱計數器,讓大家可以清楚地暸解到該部落格的RSS FEED訂閱數目。在沒有作弊或者動手腳的前提之下,個人認為此RSS FEED訂閱數具有相當的部落客社群影響力之參考意義與價值。

結語
當然,我這篇文章並非在否定部落格排行的貢獻。而是,提供一個新的觀點,告訴大家在判斷一個部落格價值與部落客影響力時,其實還可以再從上述這兩個指標來看。簡單的說,假若,該部落格排行在前二十大,但是,噗浪好友加粉絲數低於1000位、RSS FEED訂閱數低於500位。我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說,這個部落格的排行,就口碑行銷的角度來看是有問題的。因為,其所象徵的意義在於該部落客的忠誠讀者群過少,並且疏於經營個人的社群。以此狀況觀之,即便該部落格的SEO(搜尋引擎優化)做的不錯,因此搜尋引擎來的散客很多。但,真正信任他或者會受到他的文章影響者,絕對不若噗浪好友加粉絲數高於1000位、RSS FEED訂閱數高於500位之部落客。

當然,假若您是位尚未經營個人社群的部落客。我更企盼透過這篇文章的論述,可以讓您開始認真地去思考並且實踐屬於您的部落客社群影響力。

讓部落格與社群迸出火花

電子商務新趨勢 2011/2/28) 記者/王建翔

部落格發展至今已是相當成熟的社群媒體,但成熟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也代表著經營部落格的進入障礙隨之變高。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在各領域中的知名部落格仍是一般大眾最有可能接觸到相關資訊的地方,因為這些部落格早已建立出口碑,擁有廣大閱讀群眾、坐擁高人氣。

所以,即使部落客的影響力及文章品質已大不如前,但只要還有在經營,維持排名並非難事,仍有廣告商願意付錢請他們代寫文章行銷商品,甚至代言商品。但是,以「部落格人氣」來衡量部落格廣告效益的這項衡量指標,是否還適用於目前的電子商務環境嗎?又或者說,部落格的「排名」及「人氣」仍然是廣告效益的唯一衡量指標嗎?

現今的電子商務環境已朝向社群的概念發展,透過社群的連結,引發口碑,並進而吸引更多的人來關心相關議題。以前的部落格經營模式,是由部落客發布文章,然後靜靜等待讀者前來閱讀,進而獲取人氣及流量。這種被動的等待讀者進入部落格的方式,將漸漸的被主動出擊,創造社群影響力的部落格所淘汰。唯有將部落格內容深入至社群網站、微網誌等其他管道的社群媒體,才能真正發揮部落客的影響力。

其實觀察目前網路上的現象並不難發現,現在很多的部落客已經將他們的部落格觸角伸向社群網站平台,如知名部落格Mr.6建立了Facebook粉絲團,除了將部落格的文章導入自己的粉絲團外,甚至將許多漏網文章或不成文的想法或觀點等發布在社群網站平台上。

對於讀者來說,這些東西不僅可拉近與部落客之間的距離,甚至有些讀者會將粉絲團上的漏網文章,視為閱讀部落格文章之外的驚喜或優惠,這些意外的「小禮物」都能大大增強讀者對部落客的「黏著度」,使得部落客本身自然而然成為社群的領導人,進而帶動部落格的經濟效益。

不過,社群影響力雖然可以為部落格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但是部落格的基礎仍然是建立在文章的品質之上,好的文章能穩固部落客在社群網站中的領導地位,使其成為意見領袖。沒有好品質的文章繼續產出,那麼這樣的部落格以及粉絲團將流於意見交流及分享,很可能讓社群支持者及部落格讀者漸漸離開社群甚至部落格。持續的建立口碑及影響力,才是部落格帶動社群影響力的不二法門。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社群影響力分析指標數據(KPIS)探討

在國外已經有服務商提供計算社群影響力分數的機制。利用這樣的分析工具,可以協助品牌找出最具影響力的社群意見領袖,如果他們已經是品牌的忠誠粉絲的話就給予獎勵肯定,如果還不是品牌的粉絲,就要進行數位公關計畫,拉近品牌和這些社群意見領袖的距離。

在國內也可能有這樣的服務嗎?答案是肯定的,國內已經具備提供這方面服務的技術和產業知識,市場環境也已經趨近成熟,到了需要針對社群影響力進行評估的時候。以國內的社群媒體使用情況分析,Facebook和Plurk是近年來使用頻度廣泛的社交媒介。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的研究近期的研究發現,可以作為社群影響力分析指標的數據,包含底下的一些項目,品牌或企業組織可以根據想要觀察的重點,選擇使用的觀測範圍和參考數據:

1. 討論次數(發文+回應): 網友總發文文章數+總回應文章數

2. 傳播人數(發文+回應): 網友總發文人數+總回應人數 (不重複)

3. 傳播人數(朋友關聯延伸): 所有參與討論的網友和其好友總人數 (不重複)

4. 意見領袖參與比重: 意見領袖佔所有參與此討論網友的比例

5. 喊讚次數: 多少人按讚 (Facebook)

6. 轉貼次數: 發文內容中帶有轉貼網址的文章數量

7. 總發文數: 所有網友發文的數量

8. 總回應數: 所有網友回應的數量

9. 討論熱度(平均回應數): 針對此討論平均一篇文章會有多少回應

10. 平均按讚次數: 針對此討論平均一篇文章會有多少人按讚 (Facebook)

11. 重度認同人數(回應且喊讚): 有對文章按讚且願意寫回應的人數 (Facebook)

12. 發文被回應比率: 有被回應的文章佔所有討論文章的比例

13. 發文被按讚比率: 有被按讚的文章佔所有討論文章的比例 (Facebook)

14. 男女比例: 參與討論網友的性別分佈比例

打造55萬幸福家庭的推手 BabyHome:成功來自會員的貢獻

等待懷孕、待產中、寶寶降臨之後的點點滴滴,這些「天下父母經」盡在Baby Home,因為聚集了一群「愛」孩子的父母,主動在此分享討論,無形之中也讓親子相關的品牌,找到與目標消費族群互動的管道。
字數:1765
--------------------------------------------------------------------------------------------------------------

網路媒體的興起,讓社群網站的平台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冒出頭,聚集了有共同興趣、共同需求的人,他們可以在當中分享經驗與想法,並藉由詢問與回答,創造了口碑價值。

對於廣告主來說,社群網站創造了一個與消費者接觸的新管道,在這裡,廣告主可以很精準的與目標消費族群進行溝通,甚至互動,為品牌或產品加分。只是怎麼做,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

Baby 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總經理江立群,日前參加一項由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網路口碑資訊管理與應用」研討會上分享,Baby Home是如何了解婆婆媽媽的心理,讓口碑意見在當中無限延伸,甚至創造銷售佳績。

要訣1:電腦白癡也能快速上手的介面

2002年底才成立的Baby Home,一開始就是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當時,江立群和朋友喜獲麟兒,為了紀錄孩子的成長和為人父母的喜悅,卻遍尋不到合適的平台空間,於是乾脆自己寫程式架網站。

江立群認為,Baby Home能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他不僅是創造者,同時也是使用者和消費者,只有使用者最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洞悉父母們樂意將孩子的成長點滴和照片與親朋好友分享的心態,在部落格還沒興起前,Baby Home就透過簡單的介面,讓網友可以輕鬆上傳文字、照片和影音,寫下自家的寶寶日記,甚至也成立討論區,方便網友交流。

當使用者進入Baby Home首頁的時候,會發現Baby Home沒有花俏的版面,除了日記、相簿、留言版和討論區,還有購物區,功能多元齊全,簡單的介面,讓使用者只要輕鬆點選就能操作。江立群進一步解釋,當年很多媽媽對於電腦都不是很熟悉,所以功能愈完備愈好,介面愈簡單愈好,最好滑鼠一動、按鍵一按就能完成所有動作。

要訣2:愛秀愛分享凝聚龐大的社群力量

Baby Home從沒有太多人知道,只有身邊的朋友在使用,沒想到因為簡單易上手的介面,在甫成立半年內就吸引了3千名會員,一路走來快8年的時間,現在的Baby Home已經是55萬個幸福家庭的推手,每天有550萬人次到訪,每天不重複到訪人次有12~20萬。會員以25~40歲女性為主,其中45%是職業婦女、55%是家庭主婦。

不同於其他像FashionGuide等女性網站的會員,以購物為導向的上網目的。江立群提到,Baby Home的會員主要是,一群喜歡打混、聊天、殺時間,幫孩子留下紀錄的婆婆媽媽。而這些婆婆媽媽的存在,也造就了Baby Home在一些網路調查中名列前茅,例如:「ARO(網路測量研究)台灣區平均排名35,在女性類網站中排名第一」、「單月平均使用時間:68.8分鐘,全台排名第四」,與「單次造訪停留時間:185秒,全台排名第四」等。

雖然社群網站提供了廣告主一條捷徑,可以快速找到目標消費族群。但江立群強調,網路的世界裡沒有絕對,廣告主想進入社群網站與消費者互動時,一定要先了解這個社群的行為模式和想法。

江立群分析,BabyHome的會員大概有以下四點特色:第一、愛秀:樂於經營部落格、張貼孩子照片,不僅為孩子留下紀錄,還能讓親朋好友同時參與孩子的成長;第二、愛分享:不管是孕期困擾、育兒心情,會員都能在討論區中得到其他網友的經驗和回應;第三、愛管閒事:許多會員透過在BabyHome的互動,聊天交友,透過這樣的了解與支持,甚至療癒了不少患有憂鬱症的媽媽。第四、愛新知:哪裡有親子吃喝玩樂的訊息,都會想知道。

江立群指出,討論區是BabyHome最難被取代的地方,因為會員早已習慣在這裡發表婦幼、親子和家庭相關的問題,這裡不但聚集BabyHome最多的人潮,即時回應的速度,也是讓其他討論區相形失色。

要訣3:洞悉愛搶便宜的心態 適時與品牌結合

BabyHome囊括了台灣極大的婦幼商機,究竟該如何把BabyHome這股強大的社群號召力,也轉化成驚人的消費爆發力?

江立群表示,大多數媽媽族群的消費心態為,斤斤計較、貪小便宜,喜歡拿好康,同時因為少子化,會把精神、精力和金錢都放在孩子身上。

所以,BabyHome的社群行銷手法,會盡量淡化廣告主自賣自誇的情況,改由BabyHome主導操作的話題,先營造會員對品牌的認知和好感度。再來,釋放出「拿好康」的訊息,提供產品給會員試用、抽獎,並且鼓勵媽媽留下使用口碑。最後,這些口碑經驗還能化成報導、問卷結果,提供廣告主進行行銷活動時的參考。

江立群認為,BabyHome的成功,完全來自於會員主動地分享他們在親子之間遇到的點點滴滴,會員正是BabyHome最大的資產。BabyHome之所以無可取代,是因為會員也無可取代。

市調大隊把關評鑑 FG虛實整合主導消費者決策

從1997年成立到現在,FashionGuide歷經了網路業的起起伏伏,雖然曾經一度慘澹,但在Web 2.0的時代,FashionGuide反而站穩了女性社群網站的地位,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成為品牌和消費者之間最佳的溝通平台。
字數:1555
--------------------------------------------------------------------------------------------------------------
當「口碑」已經成為當前網路行銷的顯學時,所謂的「客觀性」、「長久性」往往更容易受到挑戰。

FashionGuide執行長與共同創辦人張倫維,日前參加由i-Buzz口碑研究中心所主辦的「網路口碑資訊管理與應用」研討會上,精彩地提到,FashionGuide如何成功利用網友口碑的力量,不僅為廣告主加分,也幫消費者找到合適的產品,還進一步落實在實體通路上,創造相當可觀的銷售成績。

洞察:消費前先聽意見是永不變的行為

過去,當美妝品牌推出新商品時,總是喜歡邀請漂亮女星擔任代言人,透過大眾媒體不停的曝光,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被動接收後,很可能就會買單。

現在可不一樣,數位媒體的興起,給了消費者另一種查詢的管道,甚至是分享的平台。你我都有共同的經驗,當開始有疑慮時,會主動透過搜尋引擎,例如:Google、Yahoo!奇摩,找到方向或相關訊息;或者視自我情況和需求,也能精準的鎖定社群網站,了解評價。例如:親子家庭方面有babyhome、電玩方面有巴哈姆特、飲食方面有愛評網、美妝方面有FashionGuide。

張倫維肯定地指出,「消費前,聽聽別人的推薦」是未來5年、10年、50年都不會改變的人類消費行為基本模式,不管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都能被套用。

策略:市調打先鋒 客觀性更不容質疑

身為鎖定女性消費族群的美妝社群網站, FashionGuide在ARO(網路測量研究)的調查中,並非名列前茅,不過整體的廣告營收卻是毫不遜色。

FashionGuide每天不重複到訪率有12萬人,每個月有200萬人,張倫維比喻FashionGuide「就像是忠孝東路、光復南路、復興南路的路口一般,人來人往」,而且這些人的共同特色是,80%為女性,準備花錢購物,只是先來搜尋標的物。

張倫維坦言,如果廣告主希望在FashionGuide有大流量、大曝光,他都會直接建議客戶,找Yahoo!奇摩等入口網站。FashionGuide能貢獻給廣告主的是,能不能利用正面的口碑行銷、商品的試用報告,讓廣告主知道,哪些商品廣受消費者喜愛和接受,避免庫存的壓力。如此一來,更能讓每一筆行銷預算都能花在刀口上,並串連實體銷售。虛實整合一氣呵成,進一步達到業績銷售的目標。

電視媒體或雜誌媒體常見的置入性行銷,不會仔細審核商品優劣,一旦消費者購買之後,往往會發現滿意度與想像中有落差。所以,FashionGuide的作法,不是讓廣告主「老王賣瓜」,而是交給網友評斷。

張倫維表示,FashionGuide目前的市調大隊共有8千名資深網友,個個都是使用美妝產品經驗豐富的消費者。廣告主在產品上市前,先提供FashionGuide60份試用品,然後透過電腦亂數的方式,組成試用小隊,根據她們的使用心得上網投票,如果達到7成滿意度就貼上標章。

成效:評鑑標章背書 虛實整合威力大

FashionGuide堅持不介入市調過程、維持標章公信力,因此截至2010年12月底,經由市調大隊認證的商品已經達到700多款。

張倫維不諱言,FashionGuide曾經因為推動認證標章,面臨每個月被廣告主抽廣告的情況,但是口碑確實會說話,凡是獲得認證標章的產品,的確為廣告主帶來明顯的銷售成長,而消費者購買之後,也不會對商業操作有所質疑。

網路畢竟是虛擬的世界,即使擴散性強烈,要如何把虛擬評鑑,聚焦集結,是最後也是最難的地方。目前FashionGuide的具體作法有四個方向:

第一、將標章變成實體標誌,貼在商品上。例如:SOFINA beauté芯美顏卸妝油在陳列櫃貼上FashionGuide標章,從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銷售業績足足上升24%。

第二、和屈臣氏等藥妝通路合作,將獲得FashionGuide標章的商品集中陳列。比起將商品分開陳列,業績成長了120%,行銷效益大幅增加。

第三、和便利超商、百貨公司合作,推出FG網友評鑑特優精選商品,並印製成DM型錄,提供消費者購買時的參考。

第四、舉辦FG美妝評鑑大賞,集結百貨、藥妝、便利超商等通路的力量,聯手推薦「FG美妝評鑑大賞得獎商品」。

張倫維特別強調,FashionGuide不是高科技的網路公司,而是定位為美妝產業的整合行銷公司。

口碑行銷不是單打獨鬥,經由誠實客觀的評鑑,再加上媒體之間的串連,延伸到通路上,才能變成消費者可以接受、廠商可以接受、媒體採購可以接受、行銷單位可以接受,媒體也能長久經營的整體受益行銷模式。

踏出數位行銷成功第一步:傾聽口碑資訊

網路給了行銷人絕佳的環境,透過觀察消費者的網路使用行為和意見,消費者的輪廓愈來愈明顯,這不但讓廣告主精準的掌握目標族群,還能帶給行銷活動莫大的助益。
-------------------------------------------------------------------------------------------------------
可曾想過,明明是現實世界中一無所知的陌生人,在數位世界裡卻是有跡可尋。網路給了行銷人絕佳的機會,透過消費者的網路使用行為,發表的意見與討論的內容,廣告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你的目標消費族群是誰?他們都在想什麼?對什麼事物感興趣?現在有什麼需求?消費者的輪廓愈來愈明顯了。

數位世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安捷達顧問公司行銷策略規劃總監何中勛,日前參加由i-Buzz口碑研究中心主辦的「網路口碑資訊管理與應用」研討會上,以自身為例,開宗明義指出,現實世界和數位世界的差別。

「剛剛大家沒看到紙張介紹的話,應該不知道我是誰?來自什麼公司?做什麼工作?當然也不會知道我大學的時候參加過『強棒出擊』;我曾經接受非凡新聞的採訪,發表對一家餐廳的看法;甚至我寫過一些文章。因為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對大家來說,只是個陌生人!」

「但是,如果在網路上相見,你們就會大概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假設在撲浪(plurk)上,你們會知道我的Karma數有100.09,這背後代表了我使用撲浪(plurk)的習慣、人氣指數和回應次數。在Facebook相見,會看到我的朋友有176位,我有77張照片、74本相簿,動態消息披露了我剛出國回來,我最近做了什麼事情,我的生活形式你們都一清二楚,大家對我一點都不陌生!」

何中勛進一步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做任何事,並不會特別留下紀錄,可是數位世界中卻不一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是數位媒體最大的特色,個人在數位世界發表的任何訊息,足以讓外人追蹤並清楚知道「你是誰」。

四點整合性思考 數位行銷成敗關鍵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數位時代下,網路口碑資訊對行銷人來說如此重要。過去,廣告主在規劃行銷活動之前,往往會先透過問卷調查、焦點訪談的形式,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想法,但現在,數位內容卻可以追蹤涵蓋這一切。

「listen(傾聽)很重要」,何中勛提到,規劃數位行銷策略的第一步,就是來自於傾聽。數位世界眾聲喧嘩,不再是廣告主說了算的單向傳播管道,同時還參雜了四面八方的消費者言論,迫使廣告主無法忽略這些聲浪也不能忽略。
而一個完整的消費者購買行為,包含了消費者為什麼想購買這項產品,基於什麼樣的需求,接著開始搜尋資料進行評估,決定購買,使用之後有什麼意見反應。
過去廣告主和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往往是先利用大眾媒體打開品牌知名度,建立消費者的認知之後,再吸引他們到實體的通路購買。但是現在,廣告主可以透過數位行銷,精準的找到目標族群,並且設定主題,傳遞訊息。

完善的數位行銷策略,不僅僅是看最後執行的成效,從一開始掌握消費者感興趣的議題,進而引發他們願意購買動機,都是廣告主必須考量的範圍。

因此,何中勛表示,數位行銷的整合性思考必須包含以下四點:

1.Listen(傾聽):整合消費者的網路口碑資訊,就能直接找出消費者最在意的地方,成為行銷活動最佳的切入點。

2. Relation(關係):廣告主不能像過去使用傳統媒體一樣,只是單一面向告知消費者,而是必須考量消費者的反應和感受,才能建立起長久且忠誠的關係。

3. Interact(互動):網路廣告的製作形式發展至今,已經愈來愈多元,包括多媒體影音、遊戲等,都是吸引消費者願意停留在頁面上與品牌互動的關鍵。

4. Track(追蹤):透過一次又一次成效的分析,累積經驗,才能在每一次的行銷活動達到最實際的目標。

因此,一個完整的數位行銷策略,早已不再是只有成效的評估,從前端掌握消費者關心的議題,切入他們購買的興趣,都必須思考周全。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來自於傾聽網路口碑資訊, 進而擁有正確的主題,經由適當的媒體工具,把訊息正確地傳遞給消費者,「better communication」莫過於此。

社群網站指數 計算你的數位影響力

〔自由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1-1-3〕

做為網路上的意見領袖,你有多少影響力?舊金山一家社群網站指數公司說,他們知道答案。被認為可能是社群媒體界下一個後起之秀的Klout,在其創辦人眼中,就是「線上與網路影響力的標準」。

運用一系列複雜的演算法,Klout把一個人的推文(tweet)、臉書收到的「讚」(like)、iTunes上的ping、LinkedIn的連結、 Google上出現多少次、狀態更新的次數等等加總之後,評估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影響力有多大,然後推論他們的話到底值不值得聽。

目前Klout前二十名排行顯示,加拿大歌手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以滿分一百高居榜首,美國總統歐巴馬僅得八十八分,排名還落後於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九十分)及女神卡卡(八十九分)。

Klout是喬.費南德茲的心血結晶。兩年前,他為隨時向朋友報告自己術後復元狀況,常用推特與臉書,也因此養成他仰賴網路溝通的習慣。但久而久之,當訊息一多,「要怎麼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費南德茲說,重點不是在量的多寡,而是一個人的話帶來的影響力、誰會聽,「我們會接收到太多資訊,我們信任誰、要點誰的連結呢?」

可以辨別誰對不同議題有影響力的Klout,已引起企業注意。迪士尼最近就利用Klout來找出有影響力的社群媒體人,再邀請這些人參加最新動畫片「魔髮奇緣」(Tangled)首映會;拉斯維加斯旅館運用Klout找出在社群網站上具有影響力的人,在入住時幫他們升級;維珍航空使用Klout促銷最新航線。

Klout數字與蒐集方式的透明度令人存疑

不過也有質疑聲浪,社群網站顧問潘尼頓就說,Klout是「騙人的萬靈丹」,該網站數字與蒐集方式的透明度都讓人存疑。費南德茲坦承,目前尚在起步階段,「我們非常積極地、得出我們能做的最棒的數字」「華府說客人人都來找我們要資料,希望知道現在誰在驅動意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司林尼瓦山認為,今天的社群媒體就像一九一二年的收音機或是一九五○年的電視,「我們還在了解其影響力的非常初步階段,Klout做的,是將它變成數字,這或許不是正確的數字,但有個數字,畢竟還是非常實用」。

計算你在Twitter上的社群影響力得分

(撰文者:出自CNN/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0/06/28)

舊金山一家新興社群媒體創業公司Klout在去年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機制:只要把Twitter上的使用者名稱於Klout.com輸入,就能得到一個介於1到100之間的社群影響力數字,這個數字是Klout根據超過20個不同的變數而計算出來的,包括網友在Twitter上訊息被"回推"(Retweet)的次數、follower跟隨者人數及影響力等,除了數字之外,還會有相對應的分類敘述,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就得到90分,被歸屬在名人(Celebrity)類。

Klout的影響力概念隨著他們最近和維珍美國航空(Virgin America)的合作而被更多人注意到—經由Klout挑選出的最有影響力網友,將可得到從舊金山或洛杉磯到維珍美國航空新航點多倫多的免費機票一張。維珍美國航空表示他們總是致力於尋求新奇的社群行銷方式,而和Klout的合作看起來是很理想的嘗試。

像這樣的企業合作正是Klout正在進行的品牌活動,特別的是他們只要求受贈者提到贈品,不限定於好話或壞話,目前星巴克(Starbucks)及Cover Girl(美國時尚彩妝品牌)等品牌也都透過Klout來提供贈品,而Klout便是藉由提供企業合作夥伴他們的網友資料庫,並促成行銷人員和社群媒體專家網友們的溝通以換取酬勞,就好比這些有影響力網友是名人,而Klout是他們的經紀人一樣,由於概念新奇可行,去年甫成立的八人公司Klout也已成功募集1千5百萬美元的資金。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消費者媒體革命 引發品牌網戰

當網路口碑正悄悄地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該如何利用這項新趨勢來引爆行銷效應!成了行銷人員想要探討的重要知識。i-Buzz口碑研究中心主辦了兩場網路口碑資訊管理與應用研討會,第一場在1月12日舉行,主題設定為「消費者媒體行銷革命引發品牌網戰」,針對網路口碑行銷應用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探討的方向。

新媒體新思維
研討會由亞洲指標數位行銷顧問公司總經理黎榮章當引言人,他以「新媒體、新思維」為題,為這次研討會進行開場演說。他首先說明了選擇「當網路口碑改變消費模式,如何利用虛實整合引爆行銷效應!」作為這次研討會的主題的原因。他根據長期觀察發現,在投入數位行銷的品牌當中,早先投入的品牌所能累積的數位行銷知識比起後發的品牌,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具體表現在越有能力整合各種不同的行銷工具與媒體平台,以及創意呈現的多元與豐富性。

他以2010年網路廣告金手指獎為例,在數位整合行銷類的參賽作品當中,可以發現一直以來持續投入數位行銷的品牌,像是7-11、麥當勞、永慶房屋、IKEA等品牌,在整合的觀念、技術和工具的應用上,表現出比同業大幅領先的優勢。近年來包含Facebook、Plurk、Twiter等社群媒體的加入,更強化了先期領先者在數位整合行銷的領域拉大領先差距。

接著黎榮章以「三大改變影響行銷思維」作出他的觀察結論。第一個改變是消費者的決策旅程的改變,其次是媒體的溝通方式改變,最後是品牌的溝通模式改變。

消費者決策旅程改變
回想一下我們買東西的決策過程。先是從接觸到商品的資訊開始,然後想像這件商品在我們生活上的帶來的便利或舒適,有了購買意願之後,接下來便進入到評估的流程,評估價錢是否公道,功能是否恰到好處,那一個品牌比較合乎個人的品味和偏好,最後才進入購買的步驟,把商品帶回家好好享用。

過去,消費者購買階段到了買回家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但是現在的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過程改變了。當產品買回家之後,並不是消費的終點,而是中間點。回家之後,便會開始一段享受商品帶來的便利和樂趣,如果是符合或是超越期待的時候,便會主動大力推薦,相反的如果是不好的使用經驗,便會產生不認同不推薦的情形,更糟的情況是列為拒絕往來戶並持續給予抵制。

消費者媒體溝通方式改變
消費者媒體的溝通方式改變也是一大行銷變動因素,過去我們得到的商品訊息大部分來自於大眾媒體的廣告,或是新聞報導。普遍的使用媒體有電視、報紙、廣播、雜誌、戶外媒體等五大媒體。網路時代消費者接觸的媒介大幅度的改變,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閱讀新聞、專欄評論。有些人用部落格來發表自己的生活見聞和觀點,有些則是在論壇版面發文和同好交換訊息。越來越多人人喜歡以影音記錄生活片段,利用Youtube影音評台把自己的見聞散布到全世界。今天的發展Facebook,噗浪等社交媒體更是創下近千萬人的高使用度。消費者媒體溝通的複雜程度到了需要更精密整合的地步。

品牌溝通的模式改變
最後談到的是品牌溝通的模式改變,一個品牌再怎麼有活力,一年能執行的與消費者互動的活動能有多少檔次,其實是很有限的,但是消費者接觸品牌幾乎是無時無刻。當消費者以24小時不間斷的模式在網路上和品牌產生互動,品牌溝通的模式也必須要因此而採取不同的思維和策略。藉由I-Buzz網路口碑監看機制的長期觀察發現,現在的消費者對於品牌的互動層面,往往超過產品或行銷人員的想像範圍。產品行銷人員往往急著想要把產品給推銷出去,但是消費者卻已經習慣探討包含產品以外的品牌全方位意義。

今天,任何一位擁有書寫能力,數位照相工具,能夠連線上網的消費者,都可能是一位出色的評論者,對品牌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都是不容小看。網路口碑不僅是擴大行銷效應的理想工具,它同時也可能為品牌聲譽帶來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