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3 個關鍵時刻:印證 YouTube 取代傳統媒體的有力證據


2012 年 9 月,一場大地震襲擊哥斯大黎加,震波將在 60 秒後衝擊北方 250 公里處的尼加拉瓜首都─馬納瓜,然而,地震發生後僅僅 30 秒,地震相關訊息竟早已搶先一步在 Twitter 上露臉。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影片,是 2012 年 Storyful.com 總編輯 Markham Nolan 在 TEDSalon London 的一場演講,透過他獨特的見解,點一下滑鼠這個現代人再平常不過的小動作卻是迫使媒體轉型的重要關鍵;他表示:「身為新聞記者一定要有即時反應的能力,觀眾們會評論新聞,而他們對新聞的反應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不能沒有觀眾,他們幫助記者挖掘新聞題材,引導新聞從對的方向切入,讓故事呈現在世人眼前。」

每一分鐘就有時數高達 72 小時以上的影片上傳到 YouTube,Facebook 上每秒就有 3500 張新照片,如同 Nolan 所言「面對排山倒海的資訊量,去蕪存菁成了重要的關鍵,但這在執行上卻有如大海撈針」,這個現象改變了記者的定位,Nolan 解釋:「我們的工作不再是為觀眾找新聞,而是過濾這些消息來源,因為你的資訊很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在 Nolan 精采的演說上,他分享了他和工作團隊在處裡合成照片、判別影片真實性及建立 Twitter 高可性度網友名單的過程,透過「阿拉伯之春」、「桑迪颶風」及「敘利亞戰亂」這些知名真實案例,你將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一窺 Storyful 成員們是如何運用智慧,在新聞事件撲朔迷離的謎團中挖掘真相;而 Nolan 也分享了他對 YouTube 的看法,及它一步步吞噬傳統新聞媒體的過程。

演講結束後,Nolan 在他的部落格上分享了他對 YouTube 現象的見解,解釋他深信 YouTube 將取代傳統媒體的原因,他認為發生在近期的三起事件正是暗示他改變正蠢蠢欲動的前兆,他寫道:「上周三我在 TED Salon 上和 250 位觀眾分享了我的觀點,我認為 YouTube 網站將成為證明人類存於世上最重要的數據資料庫,這是個相當大膽的聲明,但我想這還不至於站不住腳,目前 YouTube 已是傳播世界各地 LIVE 畫面的即時窗口,也是這個世上記錄地球生態活動最大、可得性最高,集各種影片為大成的超級資料庫,有些影片是即時紀錄型態的影片,一些則涉及了過往的題材,這些影片的數量正以前所未有、驚人速度持續飆長,在星期三舉辦 TED Talk 那天,在我演講結束那刻就已經有時數多達 864 小時以上的影片被傳送到 YouTube 上。

關鍵時刻之一:美國「民主黨大會」
三件發生在今年的大事,徹底改變了我對 YouTube 的看法,第一起事件是美國今年的「民主黨大會」,我想收看的是一場純正,沒有任何評論、黨派色彩或偽客觀性質的大會轉播,而YouTube上正好就有為全國大會設立的主題專頁,大會開始後,我可以自由進出瀏覽直播頁面,當話題趨於單調乏味,我也可以事後再選擇是否要觀看自己錯過的那些片段。

令我感到震驚的是,我沒有開電視觀看電視台是怎麼報導這場大會,這完全沒有出現在我的選項上,反之,我直覺性的選擇了 YouTube 作為我的首要目標,我甚至沒有考慮福斯 (Fox) 或 CNN 頻道,YouTube 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我收看大選過程的第一站,我拋下遙控器,投向 iPad 的懷抱,這是相當驚人的轉變,YouTube 一直以來都是我收看過往影片的第一選擇,但以一起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新聞事件來說,YouTube 竟取代了其他方案,攀升它在我心中的地位,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關鍵時刻之二:極限太空跳傘
極限運動家 Felix Baumgartner 的「太空跳傘創舉」是今年第二大事,共有 800 萬人透過 YouTube 的 LIVE 畫面一同共襄盛舉,傳統新聞頻道不可能撥冗寶貴時間全程播放跳傘過程,就算有報導播出也可能只是斷斷續續的片段,但提神飲料品牌「紅牛」(Red Bull) 在 YouTube 的專屬頻道卻有辦法提供贊助,直撥一刀未剪的跳傘全紀錄,在影片中,座艙上升到太空邊緣的那刻讓人看得如痴如醉,高空跳傘前紀錄保持人兼任務軍師 Joe Kittinger 徘徊在 Felix 耳邊細心的提醒話語,對他來說是既甜蜜又沉重的負擔,我順手把筆電連上電視,體驗著 YouTube 大螢幕版的視覺饗宴,繼續見證這個歷史時刻,同時腦內也閃現出一個念頭:不曉得要是電視台提供直播的話,也能無時差地播放 LIVE 畫面?

關鍵時刻之三:敘利亞內戰
第三件大事是戰火綿延的「敘利亞內戰」。「敘利亞戰爭」和「阿拉伯之春」在 YouTube 眾多上傳的影片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它們皆屬具爭論性、可證性的影片,戰爭發生期間,外國媒體被阻擋在門外,但相關消息卻從自家門內走漏,戰事透過緊握手機的民眾、軍人和革命家們所拍攝的影片散佈到世界各地,而上禮拜聯合國也對其中一部影片內容發表聲明,表示假使經查證確認影片內容屬實,很有可能將此依戰爭罪進行審判,現在在 YouTube 伺服器上,就正有著滿山遍野的證據任人參閱。

YouTube 上的「黑洞」
我們是有史以來留有最多筆紀錄的世代,人類從未處理過數量如此龐大的資料,而這個現象也透露出傳統新聞媒體將逐漸走入歷史的訊息,透過 YouTube 你能清楚了解過去媒體躡手躡腳地從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中央、美國黨團大會、太平洋諸島,世界各地帶回側錄影片的老套手段,然而,能確定的是,這些紀錄要在世上產生迴響還指日可待,因為地球村的時代並非就和文化相聯性劃上等號,在 Storyful 作業時,我們就已注意到相聯性差異伴隨的問題,我們監測到了數個散落在 YouTube 上的「黑洞」,而某些非洲國家的影片似乎難逃這些黑洞的吞噬,例如:當我們需要搜尋剛果、馬利或其他中非國家的新聞影片時,完全是徒勞無功的,而伊拉克的相關資訊似乎也在 YouTube 的世界中缺席;另外,我之前也負責替 Google 處理來自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迦納選舉相關影片,這些新聞影片的播報手法和內容都相當生動有趣,在品質上也絲毫不遜色,我認為假使能提供這些國家合理的網路上傳速率,比較、統計一個國家(地區)的影片或許能作為研究全球相聯性關係一個有趣的參考資料。

隨著 YouTube 影音世界無邊無際、持續膨脹現象而產生的問題是,我們在網路上所作的搜尋動作簡直有如大海撈針,管理、組織這些大量資訊,便成了讓網站平台更方便、有效率的關鍵,假使能放寬對資訊的限制,讓更多地方的人們方便取得網站資源,將大有可能衝擊目前的媒體業,多數電視台對我們的影響將變得渺不足道,從我們風靡 YouTube 頻道和利用它追蹤最新時事的行為來看,YouTube 要取代傳統媒體只是早晚的事。

而這又將對現今主流媒體產生什麼影響呢?從前陣子各家媒體對經營 YouTube 頻道加以重視的態度來看,這個現象已成為現今媒體的趨勢,從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建立的 Timecast videos 線上影音網 線上影音網和他們對大選全面性的報導、Weather Channel 網站透過 YouTube 播放 LIVE 畫面,24 小時不打烊地追蹤 Sandy 颶風動態及後續災情,到老字號媒體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成功利用即時線上新聞網整合風格以保守、偏財金聞名的形象,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新聞媒體組織不能再把自己侷限在電視頻道或是報紙(包含網路版)的框架上,媒體工作者必須以大眾的生活型態為出發點,提供各種型式的新聞內容,縮短新聞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才能在大眾傳播的世界中嶄露頭角。


來源   >   編譯自文章:3 moments in 2012 that show YouTube may soon overtake traditional news sources  |  撰稿:Paul

亞洲指標獲北市產業發展獎勵 共創產業新價值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於101年12月21日召開「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及補助審議委員會議」第13次審議委員會議,核准通過50件獎勵補助案,包括核予勞工職業訓練費用補貼、融資利息補貼,新增勞工薪資補貼及房地租金補貼等共27件,獎勵金額共1,581萬7,000元;核予研發補助共23件,補助金額共2,735萬元,總獎助金額共計新臺幣4,316萬7,000元。
     
本次獲研發補助廠商有亞洲指標、佳群興業、瑞德生物、漢翊、華生水資源、茂英基因、奇祁科技、康宇能源、艾揚科技、創意引晴、智慧時尚、旅知、三一國際、偉嘉數位、東洲能源、爵色數位、晶越科技、匯穎科技、耀穎光電、迷你倉、仲丞國際、幻想曲及斐多等23家公司。
  
本次獲獎勵補貼廠商有簡杰教育、知識經濟、全鼎資訊、雷亞遊戲、皇居國際、台灣好夥伴、秉炫企業、達振能源、三二三網路、台灣樂菲、聯合麗通、立達國際、綠天使、弘博鋼鐵、伊吉邦、東模、連線網、學思科技、智慧時尚、及雲行動、柏登生醫、順寶國際、狀聲詞、歐格馬、無我企業、樂雲國際及咖啡箱等27家公司;其中核予房屋租金及勞工薪資補貼者計有23家。
  
面對全球化競爭,產業發展局積極協助本市企業減少初期投資,提前實現投資效益,持續提供企業營運彈性與應用「臺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各項獎勵補助,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說明會研習活動已累計辦理共40場次、2,374家廠商、3,135人次參與,藉由市府積極建構產業輔導資源活水平台,獎勵投資及研發補助,加上放寬中小企業融資貸款、中小企業策略性及創新升級融資貸款、青年創業融資貸款等融資條件、提高貸款額度,全力提升產業競爭利基,創造多贏的局面,有利未來景氣復甦時能加速拓展市場商機。

產業發展局表示,為促進產業發展,鼓勵創新及投資,自100年3月辦理「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受理申請迄101年12月,已受理475件獎勵補助申請案,召開13場審議會議,累計共核准通過213件投資案,獎勵補助總金額逾新臺幣2億202萬1,320元,已帶動企業創新投資逾21億元、增加產值10億元,提供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對活絡臺北市經濟有相當大助益,提供企業在投資營運上更多實質的幫助,有助於臺北市投資經營環境更為完善。

為便利投資人申請各項獎勵補助,產業發展局於市政大樓北區1樓工商服務科設「臺北市產業獎勵補助專案辦公室」有專人服務,提供受理申請及諮詢服務,諮詢電話:1999轉6625、1428、1429;另相關資訊可於產業發展局局網(www.doed.taipei.gov.tw)及「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專屬網站(www.industry-incentive.taipei.gov.tw)下載使用及查詢。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短評-微信息大信任

找回社會中的信任關係,是新時代大陸社會治理的重要工作。過去大陸民眾習慣由官方視角接受新聞訊息,官媒曾經是最權威的新聞發布平台,現在,年輕人對網路傳遞信息的信任度,已超過了官方新聞聯播。

新發布的《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指出,在11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或單位中,媒體的誠信度排名第6,但30歲以下青年群體最信任網路的比例相對更高,占21.6%,超過報紙排在第2位。

這是個「微信息大信任」時代,海量網民乘上海量信息,「短平快」的病毒式傳播,高度的互動性,使得重要的內容瞬間就吸引網友圍觀,爆射式的輿情發酵過程,往往讓貪腐無所遁形。網民綿密互動竟建構出社會對網路強大的信任感。

擁有271萬多粉絲的「大微」、著名的公益記者鄧飛,曾多次運用微博轉發的效應,鼓動企業或民眾為公益捐資,其善用新生代對微博的信任度,轉化為公益能量,效果驚人。

反腐敗和解決貧富懸殊,無疑是當下社會改革的重中之重,微博已經展現了「反腐」的能量,現在,它在公益方面的捲動力,雖不能根本解決貧富差距,但有助於挹注資源給特殊需要的艱困地區。

參與互動、及時更新、動員容易,微博這類新媒介的特性恰恰反映了新生代的心理需求,他們揚棄由上而下、單一直向的傳播模式,更為青睞自己在其中也有角色和地位的新傳播形態,從而深化對這類新媒介的信任感。公益慈善的基石就是社會信任,「反腐」有功的微博,其「公益」力量正在孕育崛起中。

  2012-12-23 01:56 旺報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民進黨不該介入「反旺中」


「反媒體壟斷」,似乎成為今年度公民社會與政黨政客的共識。下個禮拜,蘇貞昌將以民進黨主席的名義,親上火線召開國際記者會,公開反對旺中併購及壹傳媒出售案;必須說,任何人都可以反媒體壟斷,但唯獨政客不行。因為,媒體存在的最高價值,就是監督政治、批判權貴,今天如果蘇貞昌可以把手伸進旺中、蘋果,明天,馬英九同樣能夠將手伸入自由時報、三立與民視,台灣公民社會與媒體自律的微妙平衡生態將從此崩壞,另一種型態的集權政府時代將重新來臨。為追求個人政治目的,假反壟斷之名,行反中國之實的蘇貞昌,是該住手了。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今年六月前,全台上網人口已突破一千七百萬,上網率達75.44%;而世新大學於今年七月,針對台灣人媒體使用行為所做的民調,則顯示網路使用率達74.9%,打敗平面紙媒的67.7%。這兩項數據,都指向新媒體時代已進入「已開發國家」階段,更宣告昔日單向、單一的媒體,可能已喪失「壟斷」的功能。

數據是冰冷的,以這幾天最夯的個案來說。本週二(12/4),聯合報頭版報導清大學生在立法院痛罵教育部長,版面看似盛大,引來批判者說「這就是媒體壟斷的最佳證明」。但換個角度來看,在聯合報刊出新聞後,質疑聲浪、網路推文、臉書喊讚的版面,難道不是數千、數萬倍於聯合報的「兩個版」嗎?

因此,站在媒體經營者角色來看,其實不應擔心言論市場會有「被壟斷」的問題。或許,媒體載具有可能集中某特定幾方(請放心,絕不可能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拿下全世界一切媒體工具),但無論如何,言論絕對不會被壟斷。否則,當我們看著聯合報被打到體無完膚時,是不是也能說透過臉書批判聯合報的網友,也是在「壟斷臉書言論」呢?這種說法,當然不對。

戒嚴時代,資訊傳播還能達成「子彈理論」的效果。但現在,以影響力觀點來看,所謂的媒體價值,已經不再只是看誰掌握多少「載具」,而是看誰能將訊息轉化為觀點,對社會趨勢進行解讀,做出判斷,藉此取得閱聽眾認同,進而發揮影響力,形塑該媒體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簡單來說,只要消費者不買單,無論媒體講再多,都注定會被市場淘汰。因此,蔡衍明購買下中時媒體集團後,對媒體價值鐵律一竅不通的他,雖然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但四年來,大家只看到當初《中國時報》一流的精英團隊,開始找不到方向感,不斷用不符比例的方式處理新聞,終讓《中國時報》的影響力是與日俱減。

喪失擲地有聲的言論價值的《中國時報》,後果除了報份流失,也讓原先討厭中國的人,連帶討厭收看中天、中視,反中能量也更加具體化,「唱旺中國變成唱衰中國」。目前市場還盛傳,今年度中視與中國時報累積虧損已達五億。試問,假若媒體真能壟斷,蔡衍明為何還會虧錢?

客觀而言,食品業起身的蔡衍明,當年願意接手虧損的中時媒體集團,的確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他的承接,讓成千上百的中時員工,得以繼續留任媒體產業,避免人才流離失所。但是,後來蔡衍明對媒體經營犯了兩個重大錯誤,終而讓這位台灣首富變成今天公民團體對抗的「全民公敵」。

首先,只要蔡衍明財力夠雄厚,當然可以盡情投資媒體,就如同媒體大亨梅鐸在美國、澳洲、英國等地大量併購媒體,甚至還買下歷史悠久的華爾街日報。儘管過程中有民間團體出面反彈,但整體而言,從未有政治人物反對梅鐸,理由就是他謹守投資者角色,將實際編輯採訪工作全權交由專業經理人處理。

反觀知識力匱乏的蔡衍明,完全錯估媒體是一種高知識含量的產業,以為財大就能氣粗,粗暴介入經營,總在不對的時間,毫無節制的發言,讓站在他背後的媒體專業經理人絲毫無用武之地。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今年初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專訪所衍生的爭議。當時,《中國時報》理應秉持客觀角度,站出來批判蔡衍明;即便不這樣做,至少不該用不符比例原則的報導捍衛老闆,因為,這麼做就是與媒體監督者的立場出現嚴重扞格。

在歷經華郵事件後,蔡衍明開始成為公民團體反媒體壟斷的標的物,形象備受爭議,連帶《中時》這塊招牌也蒙上陰影。當年,東森電視董事長王令麟遭收押時,整個東森新聞的公信力驟然下降,讓集團的品牌形象被畫上汙點,而現在的中時,就面臨類似的問題。

第二,媒體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維護公共利益。雖然這項目標經常會與企業經營產生利益衝突;但是,正派媒體的獲利,必須是建構在影響力之上。換言之,就是要先有影響力,再來談獲利。

問題是,蔡衍明剛好是反其道而行,他把報紙當米果賣,總想著一份要賺多少錢,徹底忽視價值才是媒體的最佳行銷工具。

同時,蔡衍明還把媒體總部,變成繼台北一O一、故宮之後的大陸官方參訪景點,牆上還掛著「歡迎某某省委書記蒞臨指導」紅布條,讓媒體頓時淪為公關公司,權威性蕩然無存,手法粗糙,不僅讓員工被扣紅帽子,連要幫大陸宣傳的美意,都變成反中人士調侃的笑話。

更甚者,蔡衍明甚至把媒體當成栽培兒子的練習場,讓蔡紹中接掌總經理,讓身經百戰的總編輯、總主筆等新聞人,必須像是在指導新鮮人一樣,一點一滴的「提醒小老闆該做什麼」,但態度卻得謹守主、雇分寸。這在一般企業或許沒問題,但到了媒體業就會出現嚴重的文化落差,搞到最後,雙方都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兩邊始終無法理解對方在想什麼。

反觀被蔡衍明「愈看越對眼」的蘋果日報,它的最大資產其實就是「黎智英」,原因是肥老黎在台灣沒朋友,所以才能徹底執行「當報則報」。

如今,在被蔡衍明等企業看上的蘋果,雖然以天價售出,但坦白說,沒有黎致英的蘋果日報,就只會是「一疊沒有影響力的紙」,從原本「沒有不能報的新聞」,變成「沒有能夠不能報的新聞」,公信力逐步下滑。而各財團集資的一七五億,則是讓蘋果精神從地球上消失的「關門費」。預料不出三年,這份報紙將隨著《中時》腳步走向凋零。

不過,就算媒體經營走向財團化,但台灣人應該還是要樂觀看待言論市場的自由度。試想,當哪天大陸中央電視台取代三立新聞,定頻在五十四台,台灣公民社會其實無須太緊張;因為,對岸宣揚的十八大教條,台灣人會接受嗎?即便一天廿四小時疲勞轟炸,台灣人就會因此被洗腦嗎?所以,台灣的言論市場終究會是「在動盪的年代中,保持優雅的平衡」。

總得來說,當前台灣的媒體與整個公民社會,已演化出一種能自行創造白血球、自我殺菌的功能,無須仰賴「他律」,即可維持理性的生存。但是,如果有任何政治力要插手介入,就可能讓這個得來不易的生態出現崩壞的可能,而今天要做這件事的人,就是蘇貞昌。

台灣從獨裁走到開放,再從開放走向人人都可大鳴大放,長治久安的根基,就是媒體自主與新聞自由,媒體堅持扮演質疑政治的角色,與政客保持絕對的距離,才可能替民眾把關權益,而這條看不見的紅線,是絕對不容「被監督」的政客,所能冒犯與褻瀆的。

更進一步來說,反對媒體壟斷,是當前社會風起雲湧的浪潮,無論各種聲音是否合情、合理,都有絕對權力喊出來。但是,監督政府、政黨的媒體,絕不該讓政黨趁隙反客為主,霸佔監督者的角色喊監督。

或許蘇貞昌會說,「民進黨關心人民關心的事情」。但是,如果政客可以用這項理由介入媒體生態的話,那麼,馬英九是不是也可以如法泡製,出手「關切」泛綠媒體是否壟斷言論市場?

問題是,民進黨反旺中的角度,表面理由雖是拒絕媒體壟斷,但親近蘇貞昌的友人卻坦言,他們反對的其實是中資來台,講白一點就是「反中」。

一名民進黨中央的人士更挑明的說,今天如果是辜仲諒獨資吃下壹傳媒,民進黨根本沒興趣,「因為辜仲亮跟日本比較好,但日本沒有把砲彈對準台灣,所以我們不會反對」。

必須說,「反中」是台灣內部許多人的看法,無論支持與否,都要捍衛這種聲音的發言權,如果蘇貞昌願意喊出來,那大家當然要尊敬他。

但是,今天的蘇貞昌卻是掛羊頭、賣狗肉,企圖利用公民社會關注的焦點,以媒體反壟斷之名,行反中之實,這就等於是利用媒體併購爭議操作民氣,攫取個人的政治資源,實在令人無法茍同。

不僅如此,當蘇貞昌準備站上國際舞台,對各國宣示自己將插手介入媒體併購案,以宣揚個人「支持言論自由」的消息傳出後,確實也讓許多認識他二、三十年的老朋友,下巴都差點掉了下來。

因為,蘇貞昌私底下的風評就是「霸道」,他最經典的動作,就是甩部屬公文;擔任行政院長期間,還毫不留情的痛罵部會首長,美其名是「恐怖的執行力」,但說穿了就是「容不下異見的一言堂」;這樣的習性,即便到了現在,連主持中執會時,也總習慣性的打斷幾位資歷較淺的執委發言,讓對方頗有微詞。所以,一位連身邊人士言論都不尊重的人,現在卻跑出來號召言論自由,用「光怪陸離」這四個字,恐怕還不足以形容這種詭異現象。

更甚者,今年中旬,蘇貞昌準備參選黨主席時,還特別找了黎智英等報老闆吃飯,表面說是「連絡感情」,但圈內人都心知肚明,這種時機點安排的飯局,就是在傳達「有機會多幫忙」。試問,這種企圖影響編輯、採訪的行為,是一位支持新聞自主的人該做的事情嗎?這又不禁讓人要問,如今那天去吃飯的人不是黎智英,而是蔡衍明,請問蘇貞昌還會不會反旺中?

蘇主席,您對台灣民主社會的貢獻,大家都不否認。但曾經輝煌,不代表你可以把自己視為正義的化身,如果真的愛惜台灣民主,就請學著從尊重媒體自主開始。否則,今天的所做所為,不僅會讓自己的國際記者會淪為國際笑話,歷史更會記下你以政治力,殘害公民社會與媒體自律平衡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