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尼爾森: Facebook可能取代電話民調

【賽迪網訊】7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由於消費者獲得資訊的管道正在改變,可能迫使尼爾森北美分公司將現有電話民調的方式轉移至網路上進行調查。
尼爾森行銷溝通總監Erich Marx表示,目前他們的社交媒體工作人員可以處理許多出現在網站上的問題。他相信到了明年,通過尼爾森 Facebook抱怨或提出問題的用戶將是現在的2倍,因此將重新考慮人力配置的問題。
以上資訊透露出尼爾森可能將從傳統的客戶服務部門(包括多個免費電話服務中心)中轉調部分員工,以管理目前尼爾森的Facebook頁面及網站。不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動作。
Erich Marx在出席西雅圖新車發佈會活動時表示,現代人越來越少用電話獲得資訊,因為不想一直被動的等待電話轉接服務人員的時間,他們寧可寫email、在網站留言或是直接在Facebook留下資訊。
網路的方便及迅速當然也為尼爾森帶了一些新的問題。Erich Marx表示,當客戶在Facebook留言時,代表著尼爾森 Facebook的26萬名粉絲都會看到這則資訊,迫使他們必須妥善處理。
根據尼爾森的政策,他們不會刪除任何負面的留言,也不會要求客戶在他們解決問題之後再回網站留言。

發佈時間:2011.07.31 08:02 來源:賽迪網 作者:李文濤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社群媒體行銷的五大謊言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1-07-28

這幾年間,社群媒體行銷突然變得超級熱門,所有的企業都爭相在Facebook上設置品牌頁面,或運用部落格,來盡可能地與客戶連結。不過事實上,管理線上定位並沒有一條既定的路,每家企業的行銷策略都應該依據特定的目標及目標群眾來量身訂做,而以下就是網路行銷幾個應該避免的潛在危險觀念:

1. 規模很重要?
許多小型企業喜歡用粉絲數或讚數目,來衡量自己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的成功與否,但實際上品質才是最重要的。更多民眾為了瀏覽你的訊息而加入,並不代表銷售量就會因此增加,或對品牌長期認知有所幫助。

2. 媒介才是訊息?
不管是Facebook、Twitter、YouTube,還是其他新奇或是手機支援的平台,訊息本身還是比這些媒介來得重要的,媒體或科技只是工具,而且只是因為年輕人通常會率先開始採用,不要以為年紀較大的使用者就無法用得一樣好。

3. 社群媒體專家真的存在?
不,這些人不存在,當你遇到這些自稱專家的人的時候,最好盡快遠離他們。在這個新興領域,每個人都是從實做中學習,寫了幾本書或進行過幾場演講,不代表他們就真的了解你的公司,以及知道如何概念化並管理能達成企業相關目標的活動。

4. 社群媒體是新媒體?
媒體就是媒體,某種程度來說,報紙、廣播、電視、和網路也都曾被認為是新媒體,但是現在也已經被歸類為傳統媒體,所以所謂的"新"媒體,不代表只有專家或年輕天才可以成功運行社群媒體團隊。與企業相關目標知識綜合的行銷基本知識,以及高度社群化溝通所需的誠實和透明度,都是無法被取代的。

5. 將社群媒體外包給公關公司更有效?
沒有人會比實際在內部工作的員工更了解該企業,當然還是可以透過代理商來設定並執行社群媒體相關的努力,或是為競賽活動提案等,但是說到每天溝通訊息,公司內部行銷人員才是能讓社群客戶及潛在購買者得到真正重要及最新消息的最好選擇。

出自Entrepreneur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第一屆落客點評王決選名單

第一屆落客點評王決選名單公布,圖文創意類首獎由Michelle獲得,分享的商品是Canon;影片創意類首獎由Linda lin得獎,體驗的品牌是Vichy;自由創作獎類首獎得主人是小白,發表的心得是Motorola。各組的首獎分別頒發二萬元獎金,水晶獎盃一座和紀念獎狀一只。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得獎名單揭曉

圖文創意類、影片創意類、自由創作類 首獎獎金20,000元

由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活動。日前(7月23日)在中油大樓國光聽舉行盛大頒獎儀式。評選結果,圖文創意類首獎由Michelle獲得,分享的商品是Canon;影片創意類首獎由Linda lin得獎,體驗的品牌是Vichy;自由創作獎類首獎得主人是小白,發表的心得是Motorola。各組的首獎分別頒發二萬元獎金,水晶獎盃一座和紀念獎狀一只。

此外,主辦單位還頒發口碑企業特別獎,評選結果亞太電信因為入圍作品最多獲得首獎,Canon因為總分最高獲的優選,最佳創意品牌是則給了Motorola。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舉辦「第一屆部落客點評王」活動,今年首次開辦。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媒合部落客有實際參與商品和服務的點評活動的機會,並鼓勵一些有潛力的部落客,能夠持續經營有個性、有主題特色的部落格;同時也讓品牌客戶在推廣本身優良商品和服務時,更容易找到適合的部落客協助其商品和服務的推廣。

本次活動總共收到300餘位部落客報名參加,經過第一階段資格審查,遴選25位部落客進入複賽,實際產品使用與體驗。然後將使用經驗,以最擅長的創意表現手法呈現出來,最後評審選出各組的前三名優選作品。

本次參賽作品分成三大類型。圖文創意類,是以圖、文的創意表現形式,呈現出產品或服務帶來使用上的便利或生活上的好處。影像創意類,是以影像拍攝的表現手法,紀錄和展現商品或服務和消費者生活的關聯。自由創作類,則是以塗鴉、設計或其它創意形式方式為表現手法,替客戶的品牌或產品作最好的詮釋。

主辦單位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總經理黎榮章表示,選擇這三類做為創意的類型的原因,是因為時下社交媒介的盛行,根據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社交媒介的資訊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引用自主題部落格,而且以圖文、影片或其他特殊創意形式內容最具備被轉載引用的魅力。


黎榮章進一步表示,近年來部落格寫作熱情受到社交媒介流行的影響,有趨於冷感的現象,整體而言,活躍的部落客數量,大幅衰退20%以上。這次舉辦的點評王活動,黎總經理特別強調,部落客不應只是能寫出優質、有主題的部落格文章,還要善用時下流行的社交媒介的機制,積極發揮自身的影響力。

頒獎貴賓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他在致詞的時候提到,有些部落客心生排斥,認為為品牌撰寫體驗文章,有被收買的擔心。根據他長期和品牌客戶的合作經驗,知名品牌客戶不會有收買部落客的想法,反而是希望藉由部落客本身的獨特個性和主題風格,有機會將他的品牌融入,讓品牌的魅力有更豐富的呈現。


黎榮章認為,受到社交平台流行的影響,為部落格行銷帶來沉澱的效果,在去蕪存菁之後還能活下來,更顯現出珍貴。優質的部落客可以在品牌傳播上積極貢獻其價值,而品牌客戶也樂意邀請優質的部落格為其品牌的優質使用經驗做見證。有意願參與商業行銷的部落客可以利用這個網站登錄,i-Buzz網路口碑究中心團隊將會仔細為您的部落格分類,並進行商業媒合。http://www.i-reward.com.tw/index.html


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一個專業的網路口碑分析團隊,即時監控網路上的新聞、專欄、部落格、論壇、知識+、PTT、Youtube、Facebook、Plurk等口碑音量和最夯的熱門話題,掌握最新消費者口碑情報。自2008年開始研究超過200個產業,產製數千份口碑環境觀察報告,從口碑音量、來源網站、熱門話題、網友使用字彙與評價多方角度,進行產業、品牌、產品在口碑環境的分析。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口碑的力量:社交過濾帶來新商機

你都是怎麼掌握即時資訊的?訂閱RSS、收看電視新聞、瀏覽媒體網站,還是從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看朋友的推薦來取得最新動態?

時代巨輪不斷向前滾動,不但促使網路科技的演進速度加快,連帶人們吸收新知、掌握資訊的方式,也跟著產生了偌大的變化。回想兩、三年前,我們還處於Web 2.0當道的年代,大家很習慣使用RSS Reader來訂閱部落格或網站的文章,但如今還會使用Google Reader等訂閱工具的網友,卻已經越來越少了。

伴隨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的崛起,人們逐漸習慣透過社交媒體來觀看朋友所推薦的轉貼連結。透過口碑的力量,讓我們得以輕鬆掌握世界的脈動。RSS是否已死,迄今還有人爭論不休,但若能對RSS服務推出創新應用,不但可拯救其逐漸式微的命運,還可賦予嶄新的生命與意涵。

傳統Digg推文的模式不再受到推崇,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看到喜歡的事物便會主動按讚,或是不吝幫忙轉推(Retweet)。進入社交網絡的世代之後,資訊焦慮的困擾依舊存在,面對資訊過載的危機,開始有網路創業家想到可以利用社交的技術來解決,而這就是社交過濾(Social Filtering)的濫觴。

根據回應找出興趣圖譜
社交過濾的應用方興未艾,但它的概念源於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最早應用協同過濾系統的設計,是1992年時Xerox公司為了解決位於Palo Alto的研究中心資訊過載的問題。

由於研究中心的員工每天會收到非常多的電子郵件,但是卻不容易建立篩選分類的標準,於是他們便發展一個實驗性的郵件系統來幫助員工解決這項問題。主要的作法如下:首先是員工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感興趣的郵件類型,再從郵件中選出至少三筆有用的資訊,然後系統便會記錄成為個人郵件系統內的過濾器,從此以後經過過濾的郵件就會最先送達信箱。

二十年後的今天,演算法和資訊過濾的技術更為成熟,再結合社交網站中所建立的高度信任關係維度,就可以讓社交過濾服務變得精準,更為個人化,自然也更具有價值。

舉例來說,即便有人每天可以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閱讀新聞,但大多數人每天只願意讀幾篇最感興趣的文章。應運而生的社交過濾技術,試圖從一個又一個按讚數中,找出微妙的興趣圖譜,從而建立一個可依歸的邏輯,不但可以幫我們篩選出有價值的資訊,還能夠提升閱讀的品質和效率。

《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同時也是《長尾理論》、《免費》等暢銷著作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便十分推崇使用社交過濾服務來獲取媒體資訊。雖然身為媒體和出版產業的一份子,他也不可免俗地十分關注主流媒體的動態,但近年來已經不主動連上各大媒體網站去瀏覽新聞,而是借重諸如Twitter等各種社交過濾工具來掌握世界脈動。

換句話說,像安德森這樣長期浸淫網路世界的資深使用者,存取資訊的使用情境已經開始移轉,只願意透過自己所信任的來源取得重要資訊。隨著社交網站日漸普及,也會對社交過濾的應用產生推波助瀾的效用。

至於使用社交過濾服務,是否會容易錯漏重要資訊呢?關於這個問題,安德森一點都不擔心,他深信只要是真正的大事件,一定會在網路上被重複推播。透過不同社群的訊息轉發,更容易讓重要的資訊被凸顯。

讓朋友推薦文章
善用社交過濾服務的優點,便是不會再被煩冗且無關緊要的資訊所打斷。以Summify為例,每天只提供5到10篇由朋友圈所推薦的文章,不僅為用戶打造更好的閱讀體驗,也有助於減少資訊焦慮。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來確保透過社交過濾技術所篩選出來的資訊,能夠在人氣和相關性之間取得平衡點,不但可以提供具有相關性和多樣性的文章,也是人們真正會感興趣的資訊,」Summify的共同創辦人米爾恰.帕索伊(Mircea Paşoi),指出社交過濾帶給人們的好處。

以Taptu這套行動服務來說,雖然不會去蒐集單一用戶的喜好,但卻強調透過社交網站所取得的群眾智慧資源。「Taptu希望提供簡單易用的平台給使用者,我們採用很多演算法來確保讀者會喜歡這些文章內容,」過去曾在CNN擔任記者的米契.拉扎(Mitch Lazar),在2007年自行創業,最近也推出基於社交新聞的行動軟體Taptu,強調個人化和客製化的賣點。

就目前的發展,這些網站現階段多以向會員以年或月的方式收取服務費,但未來,結合社群和內容的力量,將使得社交過濾服務如虎添翼,也更多彩多姿。社交過濾不只可以幫助人們減少資訊過載所帶來的焦慮,也廣泛應用在電子商務等商業領域。開發商不但可以透過服務本身收取資訊服務費,由於充分掌握大眾的興趣和喜好,更能夠進一步掌握甚至事先臆測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好比業者可以利用資訊探勘(Data Mining)和演算法的邏輯,根據消費者以往的購買行為,以及從具有雷同購買喜好的客群進行統計、分析,再對顧客推薦各種可能感興趣的商品。Summify方面就透露未來將有置入廣告的計畫。

這種以社群關係和消費偏好為基礎的個人化商品推薦服務,如今已相當普遍。無論是電子商務巨擘Amazon,或是博客來、誠品等網路書店,甚至是蘋果App Store都有類似的設計,顯見社交過濾逐漸成為現今主流的資訊推薦型態。


撰文者:鄭緯筌發表日期:2011/07/08 [206期數位時代精選]
原文聯結: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