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臉書商務 明年起飛

金融時報報導,以臉書為首的社群商務將逐漸成形。專家樂觀指出,臉書商務(F-commerce)預料明年就會正式起飛。博思顧問公司預測,美國社群商務產值將在2015年時成長至140億美元,與今年的10億美元相比增幅多達13倍。

不少專家主張,很多年輕人經常終日留連臉書,也會希望盡可能地在臉書上從事更多活動,包含消費購物。以臉書等社交網站作為購物平台的社群商務,日後可望逐漸成形。

美國零售網站Overstock.com董事長強森(Jonathan Johnson)便稱,他認為社群商務已歷經爬行與走路的階段,預料明年就是開始奔跑、真正起飛的一年。

根據博思顧問公司(Booz & Co)預測,廣義的美國社群商務產值將在2015年時成長至140億美元,與今年的10億美元相比增幅多達13倍。但這是將所有社交網站影響產生的消費行為都納入計算,例如透過臉書連結到團購網站Groupon,並完成交易等。

報導指出,「臉書商務」發展方向大致有三種。一是透過臉書將顧客吸引到其它各個網站,二是由此蒐集個人資訊以做出購物建議,三則是直接在臉書網站上成立可供消費的線上商店。

現在真正已在臉書上設立商店的業者並不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青少年服飾品牌Aeropostale、英國流行網站Asos,以及美國線上花店1-800-Flowers.com等。

強森亦稱,臉書的資訊蒐集功能還是強於銷售,它可以告訴業者顧客喜歡什麼、如何才能賣出更多產品。

其實臉書本身至今尚未未展現出直接進攻零售的企圖,而是集中於拓展廣告業務。但臉書也表示,現在全美前200大零售網站中,有88%的業者都已與臉書相互「整合」,且今年年終購物季臉書網站流量更平均年增236%。

2011-12-28 01:23 工商時報 【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資料爆炸 5年內有分析人才荒

資訊(IT)儲存服務廠商EMC公布全球資料科學調查報告,顯示資料爆炸性成長,儲存與分析等技術工具因應而生,但分析人才培育速度卻沒趕上,5年內恐有人才荒。

EMC表示,這次資料科學界(DataScienceCommunity)研究,調查範圍涵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印度及中國大陸,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調查結果發現,只有1/3企業能夠有效運用新資料,協助企業制訂決策、獲得競爭優勢;反映出全球各地企業需要適切人才,以從巨量資料與資料分析發揮效益。

EMC表示,由行動感測器、社群媒體、監視、醫療成像、智慧電網等方面造成數位資料的爆炸性成長,企業對於資料科學家需求的成長速度,已經超越人才供應的速度。

有65%的資料科學專家認為,未來5年資料科學人才有短缺隱憂;只有38%商業智慧分析師與資料科學家認為,自己的公司可以運用資料來洞悉客戶。

EMC執行副總裁暨行銷長柏頓(JeremyBurton)表示,巨量資料已經全軍壓境,勢不可擋,但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經營形態改變。匯整大量擴充式(scaleout)儲存、新一代的分析與視覺化功能等技術如今已經完備,但需要的是充滿活力、相互交流、技術專精、而且有充分支援的資料科學家社群,才能充分發揮資料價值。1001226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6日電)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時代雜誌2011風雲人物:全球抗議者


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二○一一年「風雲人物」是這一年來在全球各地風起雲湧的抗議者。(法新社)

美國「時代」雜誌十四日宣布今年的風雲人物為全球的抗議者(The Protester),時代雜誌指出,從「阿拉伯之春」到雅典,從「占領華爾街」到莫斯科,各地的抗議者重塑了全球政治的面貌,並重新定義了人民力量。

預定十六日出刊的時代雜誌以一名阿拉伯抗議婦女為封面。時代雜誌總編輯史丹格在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今天」節目上宣布,年度風雲人物的殊榮由全球抗議者集體共享。他說:「抗議風潮風起雲湧,這些人已改變了歷史,也將繼續改變歷史。」

時代雜誌指出,從突尼西亞一名水果攤販自焚開始,北非和中東的抗議者冒著被毆打和射殺的危險,推翻一個接一個獨裁者。在西方民主國家的馬德里、雅典、倫敦和紐約,抗議者為了前途走上街頭。

全球的抗議者有極大的共通點: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他們有共同的信念,就是他們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已腐化和無法運作,假民主國家照顧有權有勢的人,阻礙重大改革。

史丹格說:「全球普遍的挫敗失望已達到了臨界點?看來是如此。人們說,受夠了。他們不滿,他們要求,即使獲得的回應是催淚彈和子彈,也不絕望。他們落實了個人行動能造成集體、巨大改變的理念。」

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該雜誌編輯群認為過去一年對新聞事件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通常為個人,例如去年風雲人物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

今年獲評選委員會青睞的人選包括美國狙擊賓拉丹的特種部隊任務指揮官麥克拉文、中國大陸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美國眾院預算委員會主席萊恩和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特.密道頓等。

評委熱烈討論後,一致支持街頭抗議者,「全球的抗議者,不分男女,尤其是中東,推翻了政府,建立民主和人民從未享有的尊嚴,使世界變得更好」。

全文網址: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782477.shtml#ixzz1grFLzs4f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兩岸三地網路菁英齊聚,為金手指高峰論壇增色

兩岸三地網路交流再掀高峰。包括安索帕數字行銷集團亞太區執行長林友琴、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PPS.TV首席營銷官吳湘玲、大陸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鄧廣檮、中國凱絡媒體數字營銷協理崔延寧、北京隨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嘉瑞等多位中國大陸網路界重量級人士,十二月二十一日將齊聚台灣。屆時是否創造另一波網路新觀點,已引起各方高度期待。

這群網路菁英此次是應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的邀請,來台參加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時報資訊主辦、台松電器販賣公司(Panasonic)與國泰產物保險公司協辦,並且由IAMA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負責指導。同時,為擴大兩岸交流,本屆金手指網路獎並與中國大陸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進行策略合作,由DCCI負責大陸方面的徵件與收件。

除了參賽、頒獎之外,為了完整呈現金手指網路獎的精神,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特於十二月廿一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舉辦高峰論壇,邀請海峽兩岸的產、官、學界重量級菁英,針對網路營銷發展趨勢、視頻未來發展、行動通訊應用行銷,以及社群未來發展等四大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首先登場的「紅海?藍海? 尋找網路營銷新契機」論壇,邀請安索帕數字行銷集團亞太區執行長林友琴擔任主講人,同時由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總顧問張志弘,與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剛、台北市網際網路暨媒體經營協會理事長吳毅弘,共同為網路市場的現況把脈,希望透過產學的不同觀點,為網際網路的經營銷售尋找出一片新的藍海。

第二場「讓我進入你的視界—談視頻未來發展」則由中國大陸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鄧廣檮主持,與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PPS.TV的首席營銷官吳湘玲、凱絡媒體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數位行銷協理朱怡靜、天王星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宛玲等人,共同探討視頻未來發展趨勢。會中邀請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兩大視頻網站--土豆網首席運營官王祥芸以及PPS.TV的首席營銷官吳湘玲擔任議題主講人。視頻網站的興起,對於傳統電視台的營運已造成衝擊,視頻網站如何在傳統電視台層層回擊之下異軍突起?精彩的商戰故事,預期將在論壇中激盪火花。

此外,幾乎已是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也是本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的關注焦點。智慧型手機的風行,延伸了網路創意的發想、也擴大了網路行銷的戰場。面對這個新興的行動載具,網路人如何掌握?為此,第十二屆金手指網路獎高峰論壇特邀請中國凱絡媒體數字營銷協理崔延寧、有的放矢行動行銷公司總經理黃俊傑,與《第三種人》雜誌總編輯賀欣浩、知世安索帕數位傳播行銷協理張昱、雅虎資訊亞太區廣告產品行銷策略部副總經理林燕,針對行動通訊的前景與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論壇的壓軸,則鎖定近幾年紅翻天的噗浪、臉書、推特。邀請北京隨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嘉瑞,與金手指網路獎執行委員會總顧問張志弘、亞洲指標數位行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黎榮章、細胞資傳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豊玫、新浪微博全球媒拓總監陳國柱等,分享社群網站的營運經驗,並討論社群網站未來的發展方向。
詳情請上金手指網路獎官網 http://www.clickawards.com.tw
報名網址:http://gift.chinatimes.com/1112/clickawards/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Facebook新版洞察 如何量化口碑影響力?

(Brain.com 2011-12-13) 隨著經營粉絲團的品牌日與遽增,經營者也越來越有經驗,行銷人對於Facebook的成效,漸漸地無法滿足於「粉絲人數」及「按讚加留言」人數。

當粉絲數達到一定水準後,經營者反而更想知道內容擴散?的效益,也就是辛苦撰寫的塗鴉牆內容,能否持續打動人心,若不行,內容策略該如何調整等問題?

以往,這些要靠自己手算記錄的數據,新版的專頁洞察工具,都能直接提供圖表跟數字讓行銷人參考。

Facebook前陣子大幅升級「專頁洞察」的功能,主要亮點之一,就是協助我們?量化口碑擴散力──小至多少人看過品牌原始的發文,大到總共有多少人分享,都可得到完整的報告。

升級功能不僅數據分類更加齊全,圖表的呈現方式也越趨系統化,讓行銷人能得到除了男女比例和累積按讚人數等基本資料外,能更深入了解粉絲及潛在粉絲的所需及所愛,進而動態調整粉絲團的經營策略。以下,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將為各位進一步地剖析最新的品牌專頁洞察數據!

品牌專頁洞察:四個數字就能了解口碑擴散力

圖一:Facebook品牌專頁數據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從上圖由左至右,數據的功能介紹如下:
1. 累積按讚次數(Total likes):專頁累積的粉絲數量
2. 粉絲的朋友(Friends of fans):如果將每一個粉絲視為品牌傳播大使,將粉絲的所有朋友人數加總,顯示品牌資訊最多可能在多少人面前曝光
3. 談論這個的用戶(People talking about this):一週內有多少不重複的人數,發表關於品牌的言論
4. 每週觸及總人數(Weekly total reach):一週內有多少不重複的人數,看過與品牌相關的內容。計算方式是加總粉絲分享貼文的覆蓋範圍(reach)


圖像化粉絲團影響力:了解你的互動趨勢
當過品牌專頁小編的人一定有個疑問:每一篇發文,到底能引起多少人談論我的專頁?覆蓋範圍又有多廣?如下圖所示,Facebook圖表讓你一目了然,每一天發文對品牌關注度的影響程度高低。

圖二:Facebook品牌專頁圖表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底下紫色的小圈圈代表你當天總共有多少篇發文,往上則可對應到折線圖上,「談論這個的用戶」及「每週觸及總人數」。

很明顯地,發文越多並「不代表」引起的談論度就會越高。這個圖表能視為內容策略的借鏡,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引起粉絲關注。


每則發文都有成效:讓您更快速地調整內容策略
如下圖所示,再細分下去,每一篇發表的文章,都可以看出覆蓋範圍(reach)、投入互動的用戶(engaged users)、談論這個的人數(talking about this)及自然散播力(virality)。

圖三:Facebook發表文章的數據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這些數據的重要性是什麼?品牌現在可以精準地知道,每一篇發文所帶來的效益,並能馬上根據粉絲的喜好,調整發文內容及形式。

討論你的人口分佈:更了解潛在粉絲的喜好
現在不僅能從專頁洞察中知道,目前粉絲的人口分布資料,還能夠知道正在「談論你的粉絲專頁」的人口分布。這個改變能夠讓品牌提前看出,誰才是真正對你的品牌有興趣的人群,並針對這些潛在消費者發表他們喜歡的內容,吸引目標族群的關注!

圖四:Facebook粉絲人口分布


資料來源:Hubspot blog

升級版的Facebook專頁洞察,無非是要幫助品牌,更精準、快速地掌握消費者的喜好。不論是目前或是未來的消費者,品牌如何運用這些數據,吸引目標族群的目光,就待品牌靈活運用洞察工具。

本文相關資料來源:Hubspot blog、Asia Digital Map

***更多數位影響力的文章,請上奧美藏經格

本文引用出處「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花在行動裝置的時間比看報紙、雜誌的時間還多



在過去,電話對於人們來說,只不過是在有要事時,用來聯絡的工具。但隨着科技有發展,電話的用途改變了,現在它變身成一台小小媒體中心,根據 eMarketer 2011 年針對人們使用各項媒介的時間統計,每個人每天花費在觀看行動裝置內容的時間,長達 1 小時 5 分鐘;而過去的主流媒介,如報紙和雜誌,分別只有 26 和 18 分鐘。


這是 eMarketer 自 2008 年來進行這項調查後,第一次行動裝置的使用時間超過印刷媒體的使用時間。面對這樣的時代,紙本媒體的下一步要往哪走?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的傳統媒介漸漸意識到這件事情了,雖然已錯過最好的轉型時機,但亡羊補牢猶未晚。像是有一些大型的出版社,如城邦,都開始在發展本身的電子出版業務;部份報社也開始經營網站內容、手機內容的服務;另外,像 GQ 雜誌也在經營自己的電子商務服務了。

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對於傳統的產業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唯有把握機會,才能夠好好生存下去。

(資料來源:pcworld)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還要請部落客代言嗎?

(文/溫慕垚)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日前審查通過「公平交易法」的修正案,新增非知名公眾人物、專業人士或機構的「廣告薦證者」,未來收取報酬從事廣告代言而發生代言不實的情況時,要與廠商一起負擔民事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代言是行銷的手法之一,目的是透過代言人的知名度或影響力,幫助商品更容易取得消費者的認同,進而產生購買行為。但代言人的言行是真實的經驗或是「廣告」?則是一個模糊的問題。

相較於過去的名人代言,在網路時代,由於媒體更加多元,專家、甚至是素人代言的機會愈來愈多。名人代言固然有其知名度的優勢,但現在資訊取得方便,名人代言的說服力正在下降,因為名人代言會被消費者直接認定是「廣告」,對於新商品的知名度固然有幫助,但能否進一步引起興趣則未可知。但專家、部落客等對於支持及信服他們的消費者而言,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甚至是素人代言,都能給消費者親切感,因此,非名人的代言也就蔚為主流。

代言畢竟是廣告行為,不管是用什麼樣的包裝方法,總是希望透過行銷的影響力來增加對消費者的說服度。一旦代言人非真實使用商品,甚或是配合廠商而誇大商品效果,對於相信代言人而購買的消費者而言,一旦發現商品的效果不如預期,就會有被騙的感覺。

代言不實當然該受懲戒,因為代言人(即使是素人)都在發揮其對公眾的影響力,若這股影響力是誤導消費者,甚至造成其傷害,就變成負面的行銷,不只是消費者受傷,對於代言人及商品而言,長期都會有不良的後果。

其實部落客代言,以及許多網路的「口碑」行銷如開箱文等,由於使用頻率太高,已經被網友視為「廣告」,信任度也在下降中,但是否要繼續使用呢?答案是:可以繼續使用,但觀念及預期的效果要有所調整。

廣告與口碑是不能偏廢的,不能因為口碑行銷比較能產生心理效果,就把廣告的效果給否定掉。口碑來自於信任,對於沒有知名度的商品,光靠網路或公關操作要形成口碑是不可能的事。廣告的目的是產生知名度及興趣,接下來才交由口碑的行銷工具接手,才能達到口碑行銷的目的。即使開箱文等網路行銷已淪為「廣告」,但至少是一種網友能接受的「廣告工具」。雖然開箱文和部落客推薦文沒有已往的公正性,但至少是一種詳細的商品介紹或是令人想看的廣告文章,對於網友而言,仍然是可以接受的,至於信任與否,網友自然會判斷其可信度,行銷人不需要因噎廢食而停止使用。

倒過來說,部落客或素人自己也要更愛惜羽毛,小心的為商品代言而不能顛倒是非,否則自己好不容累積起來的信任感,一旦被破壞了,則不是罰錢就可以挽回的。

「乖乖」是有一點年紀的朋友,兒時的零食記憶。老品牌常會碰到的「老化」問題,也在「乖乖」的身上出現。「乖乖」為了跟上時代潮流,於日前推出新型態的廣告,能否獲得當代消費者的青睞?下周再跟各位分析。也歡迎讀者提出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讓我跟各位分享。(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不玩Facebook 品牌還能玩哪些社群工具?

在進行品牌數位規劃的時候,你想到的只有facebook、twitter和微博嗎?除了這些以外,現在還有哪些新興的工具是行銷人員可使用的?本週奧美公關數位論壇,將介紹幾種有趣又貼近生活的社群工具,以及品牌運用這些工具與消費者溝通的例子。

品牌與使用者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在各式媒體充斥的環境下,有策略的選擇「正確的」數位平台,已然是品牌進行數位傳播的一大課題。數位的世代中,總有一群走在潮流尖端的創新者以及領先者,這些族群對於新興的工具,比一般消費者接受度更大。

對於品牌來說,在數位規劃時希望能與創新者更緊密溝通,使用較新的數位工具與創新者互動,並創造親密關係,也是一種領先競爭者的策略。特別是在這些創新者,對於其他使用者有極大影響力的時候,品牌能搶先與他們溝通,以長遠行銷策略來說,也是成功塑造品牌形象的開始。

圖一:品牌與使用者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最近有哪些社群工具也已經漸漸成為熱門新趨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帶給品牌什麼契機?
適地性服務風靡各國,例如第一大適地性服務服務媒體Foursquare,目前已累積1億使用者,締造3億5,800百萬次打卡等驚人數據。

這種適地性服務帶給品牌什麼樣的契機?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將手機打卡遊戲化,讓消費者與品牌互動,體驗「虛實整合」的服務就是適地性服務最大的魅力。

圖二:適地性服務帶給品牌的契機?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例如英國精品品牌Burberry與中國的「街旁」適地性服務網站合作,鼓勵使用者於北京Burberry旗艦店等打卡,獲得Burberry英倫風範的虛擬徽章,並可參加抽獎,成為Burberry北京盛會的坐上賓。

圖三:街旁X Burberry徽章


資料來源:http://www.jingdaily.com

照片分享 品牌也來參一咖
Yahoo!旗下照片分享網站Flickr的成功,讓許多類似性質的照片分享App異軍突起,成為現今最夯的數位工具。擁有編輯照片功能的Instagram App就是成功的例子。

從2010年6月成立開始,Instagram在一年半內累積超過千萬的使用者、共計1億五千張照片被上傳,中國更超過每週10萬次的下載次數。

到底是哪些功能,讓人對Instagram瘋狂著迷?簡單的四個機制,讓單純的拍照也能成為好玩又社交的活動:
1. 拍照模式(filter):多種拍照模式,讓平凡無奇的照片,也能變的藝術又專業
2. 分享功能(sharing):照片可分享至各大社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等
3. 標籤功能(tags):標籤同類型的照片,方便直接搜尋,創造「小社群」的社交氛圍
4. 留言/按讚功能:Instagram開放按讚或留言照片的功能,進一步鼓勵使用者上傳更多照片

圖四:Instagram使用方式


資料來源:奧美公關數位影響力論壇

不僅與適地性服務網站合作,Burberry連Instagram也不放過。為了長期與消費者建立互動管道,Burberry在Instagram上及時發布最新的品牌近況,例如服裝秀現場照片等,為高高在上的英倫精品,除了增添親和的氣息,也提供網友與品牌更親密的互動。

圖五:Instagram X Burberry


資料來源:Instagram

看起來好好吃的草莓蛋糕!在哪裡買的到?
你也是美食愛好者嗎?在吃精美的下午茶點前,是否都一定會拍下美食色彩繽紛的畫面,與朋友分享呢?Foodspotting看準這項潮流,發展出將位基服務、美食評選及餐飲推薦整合的應用程式,讓你可以隨時隨地看到附近的美食地圖,也可以分享自己品嘗後的心得,讓吃美食也被提升成社交活動的重要一環。

圖六: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呢?


資料來源:Foodspotting

各界的潮男潮女,團結囉!
時尚潮流一直是社交活動的重點,現在有了Lookbook.nu等應用程式,讓Vogue等流行刊物如坐針氈!在Lookbook.nu上,使用者可創造屬於自己的大頭照,分享最能代表自己風格的打扮。除此之外,應用程式可以將照片進行分類,並邀請使用者一起評論、投票等,將Lookbook.nu塑造成迷你時尚圈。

圖七:你最喜歡什麼打扮?


資料來源:Lookbook.nu

近年走紅的平價潮牌H&M,看準Lookbook.nu的契機,創造「The Blues」廣告專題,邀請使用者穿上H&M的服飾創造屬於自己的藍色風格,此外每週更由H&M的造型師選出五張照片,獲選的照片不僅可在官網上曝光,網友還可獲得店內禮券,如此一來H&M不僅成功邀請網友互動,還將虛實整合,進一步促動消費者回品牌消費。

繼Facebook之後,新興的社群後起之秀提供品牌更多宣傳方式,不管是適地性服務、Instagram,或是Lookbook.nu,最重要的是,品牌行銷人要適當選擇行銷工具與消費者溝通,而不是一味跟隨其他人使用的工具來進行互動。

在Facebook越來越熱的情況下,如何使用不同工具來幫品牌加分,也是一重要課題,除了Facebook,你的品牌還可以玩什麼?品牌行銷人是該花時間好好思考,是否自己的策略一直被工具拉著走的時候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奧美藏經格

本文出處「動腦網站www.brain.com.tw」。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2012年數位媒介發展趨勢



在過去的一年,許多網路公司在美國IPO,但是沒有看到任何的新創公司或特殊的行銷手法。近日 mashable.com 記者藉由參與 ThinkLA 早餐會,約訪聚集在洛杉磯的媒體、娛樂和廣告專業人員整理出 2012 年數位媒體五大廣告發展趨勢。

1、社群及行動載具促使媒體擴大編制:行動載具的崛起對媒體及使用者習慣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 iPad 用戶花費在應用程式上的時間,是網路用戶的 6 倍;Facebook 也開放了社群新聞的應用程式,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也考慮到社群共享的需求,社群及行動載具逐漸成為重要的行銷管道,促使數位媒體訂戶戶增加了 268 %。衛報指出,該公司應用程式已安裝超過 4,000 萬次,每日額外增加瀏覽量 100 萬頁次。

2、電視受到第二個螢幕衝擊:根據雅虎/尼爾森的調查數據,行動載具使用在客廳日益普及, 86 % 的網絡用戶看電視時會使用行動設備。廣告客戶試圖與第二螢幕的觀眾溝通,我們看到Into Now和 Shazam 等平台上,已經出現百事可樂、Gap 和星巴克等廣告。電視台也已經開始運用第二螢幕,提升觀眾的黏著度並提高廣告的投資回報率。

3、網絡電視內容爆增:目前,估計大約有 3,500 萬人擁有與網路連接的電視機(透過機上盒或遊戲機),2012 年出售的電視機有 65 % 可以連接上網,內容供應商開放自己的產品,供網路電視使用。YouTube 也難以免俗,投資了 1 億美元,希望能夠爭取電視成為內容通路。未來的電視節目,在客廳可供消費者自由選擇,同時還可以享受多樣性的網路服務,廣告客戶應掌握網絡電視內容爆增的行銷契機。

4、網路影響力在汽車內發酵:目前,上網估算汽車的燃油效率及尋找停車位,必須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未來,透過汽車內建的裝置即可連接上網。過去,美國接收線上音樂服務的聽眾,佔所有的電台近 4 %,透過汽車音響收聽潘多拉音樂的用戶,對既有的廣播AM和FM世界產生影響,每季來自行動廣告收入超過 5,000 萬美元;未來,音樂轉移到雲端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越來越多地汽車提供上網尋找電台的功能。

5、行動商務將整合所有數位應用:目前,包括亞馬遜和 eBay 等電子商務業者,積極發展行動商務,每年可創造數十億美元的營收。Jupiter 研究公司估計, 2015 年行動商務將增長到 6,700 億美元。無論是 Google 錢包或 PayPal 錢包,都將朝手機支付的方向發展,使手機購物變得十分自然容易。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粉絲專頁經營,小編常見的缺點!

上星期,Facebook公佈了在2011年被「分享」最多的「文章」,我不記得往年他們有這麼大動作的去公佈「分享」,或許和最近一季他們將「分享數」加入每篇文章的數據脫不了關係,而這篇《Most Shared Articles on Facebook in 2011》網誌原文,本身也成了被大量轉寄的文章,在第一手就已獲得高達1,671次轉寄,總共轉寄數應該也是不少。

這40篇文章,已有很多位作者(如這裡、這裡)為我們大概分析、分類了如下──

高踞榜首的是「災難文」,東日本大地震後《紐約時報》的一篇比較災前和災後衛星圖的文章,讓人囁畏大自然的可怕力量;同樣是東日本地震的一隻不想離開同伴的狗,以及後來這隻狗送回給主人(這兩則新聞皆來自英文版Yahoo!),這些照片與文章皆震撼世人。另外還有關於「親子教養」的,最近流行看「虎媽」、看華人怎麼教養小孩,於是相關的兩篇文章如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的文,以及另一位作者Emily Rapp在《紐約時報》的文,竟都名列去年被轉寄最多的。還有,「為何你還不結婚的6大理由」,或許剛好擊中現代人都在思考與徬徨的事?也是去年轉寄最多的。而YouTube向來最熱門的「小孩系列」依然沒缺席,但比想像中的還少,有「愛看撕紙的小baby」,還有「雙胞胎小baby」……

「轉寄」是好事,愈多轉寄,就愈多人看到;你只要丟出第一棒,接下來其他網友會幫你把這個棒子傳給他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

從這四十篇,可否能夠歸納出,到底哪種文章比較容易被「轉寄」呢?

從前聽過好書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用的」,一種是「有趣的」,以上40篇文章,還真的符合這個「好書原則」。注意,有趣不表示笑哈哈,而是感動到妳心坎,即稱「有趣」。

比方說狗狗和衛星圖,就是觸動了心底深處,如狂潮爆發因而轉寄;而虎媽教養小孩系列則是非常有用,也很認同,因而轉寄。

重點來了,這40篇文章,是2011年被轉寄最多的文。而2011年還有幾千幾百萬篇「其他文章」,大部份的文章,都是像放屁一樣,放了就沒了,沒有味道,沒有情感,既不有用,也不有趣,我們笑稱為「小編氾濫」──

怎麼說?

從噗浪,到Facebook,再到其他平台,目前已經有很多公司真正在經營某個平台,通常都以「小編」的名義,我們說,目前在台灣,大概有超過1千名的「小編」,每天都對網友講一些「有的沒的」,比方說:

「小編昨天去買菜,看到什麼什麼。」

「小編最近心情很好,祝各位捧尤心情也好。」

這些小編,其實是很辛苦在拉進「品牌」與「粉絲」的距離,試圖與網友「互動」來產生聊天的效應,但真的成功做到「互動」的沒有半個,然後,小編到最後,還是得「置入品牌訊息」、「置入行銷訊息」,於是,從一個話家常的小編,突然變成賣東西的購物專家,讓人無法接受。

我認為,在2012年,大家都有粉絲團了,應該開始思考「以文章來轉換」(conversion strategy)的可能性,而我們轉換的條件,不是在第一次尋求轉換、立刻購買!既然是在Facebook裡,我們尋求的就是在得到粉絲之後,開始逐步的、逐漸的,透過每日的貼文,去取得大家的購買、加入會員…等等。

你說,這正是小編在做的事啊!

但,小編顯然沒在做,因為以下:

小編缺點一、大家都還是大量引用「不是自家的內容」:許多引用素材,許多附件,都是某新聞網站,或是某部YouTube影片,這些附件非常可惜!一附上去,除非修改內文至裡面有一連結連到自站,不然,你是在幫「別的網站」作嫁、幫別人登上明年的「最多分享排行榜」。你的粉絲看到「哇真是一篇好文章與好註解」,按下「分享」,他只會將該附件轉出去,不會囊括你的訊息(相較之下,Google+就會都轉,所以G+有利於新浪微博式的附和唱隨的寫文風格),所以,小編雖然每天都大量引用東西,讓網友看得很過癮?其實卻將最重要的「那個連結」,送給了其他網站。我認為,如果沒有自己網站可連,那麼,至少開始引用自己的照片、引用自己的網誌,同樣能讓po文看起來很精彩。

小編缺點二、就算想辦法引用自家內容,也是有一天沒一天、內容不足:畢竟自家內容也不多,所以,偶爾引官網的一句話,假設網友都看過那個頁面了,明天再從同一頁面引用出另外一句話再貼一次?網友絕對會開始覺得索然無味!因此,可能需要在你的「官網」上面動點手腳,或是另外架一個「中繼站」,讓你可以不斷的引用各種素材,每一次都引到官方網站去,再挑接到最後的消息來源(與照片來源)。最近我們在想一些有趣的Facebook行銷活動,也會順便做為「貼文的素材」,每天產生不一樣的內容物,讓每天的po文可以直接引用這個活動中的頁面就好,每天自然都有不一樣的東西,每天都在做二度行銷、拉抬此活動,不錯吧!

小編缺點三、引用自家內容後,帶來的人員無法按「讚」:這就是一大問題,我自己做實驗,自己寫的一篇好文,貼到Facebook上,但,大部份的「讚」不是來自於第一手、第一線的Facebook那篇po文,而是當網友「點進去」之後,才在文章裡面某一處「按讚」,或者是在該朋友自己的牆內,被其他朋友按了「讚」,也就是說,許多讀者,並不是從我第一手知道,而是第二手、第三手……點進去文章,看到是「好文」,一定還要有一機會讓網友可以按「讚」,這動作會讓他們再擴散出去。如果這個網站不是像我一樣引到自己的部落格,而是引到「Yahoo!奇摩新聞」?那,就「讚」到別人家去了,或者無法留下一個溫情的「讚」。

小編缺點四:就算每天敢引用自家內容,也沒有膽量去「促銷」:許多人引用自家內容,其實是靜態官網內容,不錯,至少會提升自家官網的流量,每天PO一兩則,官網有流量會有顯著提升,不必下廣告,不過,除了流量,企業當然也希望「銷量」一樣跟著來,這時候,你要想辦法,來玩這個「附件」,讓它可以每天每天都透過你的操作,來帶來「買家」。

我發現,「轉寄數」真的是很好的「測試」,我們平時只會看「讚數」來判斷粉絲喜不喜歡,「讚」,根本就是一種「比較值」,隨著品牌不同,只能「自己和自己比」,沒辦法和別人比;而且最後到底70個讚和50個讚好了多少,50個讚又比70個讚爛了多少?相較之下,「轉寄數」這個數字則是非常之「嚴苛」,當你寫了一篇自以為粉絲會喜歡的東西,的確有零星幾個「讚」,但轉寄數卻很有可能「掛零」,或少數「一兩個」;但,寫得真的入味的,讚數相當,但轉寄數會「暴增」;我自己已開始以「轉寄數」為自我調整與鞭策的主要的KPI了。

讓「小編」來「寫小文、搏感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你掛的是一個品牌,誰都知道你是一個「商業粉絲團」,太多「小編」的「輕鬆耳語」反而矯揉造作,既然你要開粉絲團,就不要去避諱「推銷」的事,推銷有分幾種層次,而粉絲團,就是最好的推銷工具,而那個「附件」、「轉寄物」,也是最好的推銷載具!

粉絲團不能賺錢?在接下來的戰局中,每個粉絲團都會慢慢建立「從現有粉絲帶來$$$」的思維,只是請記得,自己要先檢查一下,是否「有用」,是否「有趣」?

若都沒有,那些碎碎念,還是念給自己聽就好了,別寫出來了。

本文來源mr.6部落格:http://mr6.cc/?p=6908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2010年網路廣告平均點擊率只有0.09%

2010 年網路廣告的平均點擊率只有 0.09 %, AdKeeper 和 WPP 共同研究,希望找出點擊率偏低的原因。人們不點擊 Banner 廣告的主因在於,他們不希望進行中的網上活動被中斷。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點擊廣告是希望不要分心;其他原因還有缺乏安全感,擔心受到垃圾郵件及病毒的侵襲。

研究發現,消費者不點擊廣告,顯示消費者能夠控制自己的互動,不受廣告的干擾。網上消費者花費在網路的時間占所有媒體時間的 28 %;廣告主只用了 15 % 的預算在網路上,兩者之間差距頗大,網路廣告點擊率這麼低令人無法接受。消費者除了擔心他們的上網行為被跟踪之外,似乎對Banner網路廣告不感興趣,是否點擊廣告隨著他們的情緒起舞。

消費者不點擊網路廣告的原因包括:61 % 受訪者表示,不願意讓 Banner 廣告帶領離開現在的網站; 58 % 的人認為 Banner 廣告與他們無關;57 % 的人怕收到廣告商的垃圾郵件;55 % 的人擔心受到病毒侵襲;54 % 的人不信任網上看到的 Banner 廣告;46 % 的人擔心彈出視窗會擋住螢幕。

本文來源康sir談行銷: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235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