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口碑引爆從眾效應

是否有這個經驗?「在比鄰的兩家飲料店前佇足,猶豫著該選擇哪一家…」面對這種情境,我心中常浮現出的第一個念頭是「人多的地方比較安全」,接著「好吧!那就選擇客人多的店吧!那麼多人買這家飲料,口感應該不會出大錯吧!」自我說服一番。

口碑就像個風向球,引導著尚未定向的觀眾。以我為例,在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電影的選擇取決於票房成績,票房越好的電影似乎代表著多數人的認同,而這一股排山倒海的大眾認同會讓我拋棄對此電影主題的成見與冷感,重新評估消費的可能性,而當朋友一通電話邀約看此部電影時,整個防線攻陷,我也成為票房成績的貢獻者之一。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浮現腦海中,多數人的認同竟可發揮如此大的效用,讓冷感的我都鬆懈了。不諱言地,口碑讓消費者產生從眾的行為,越多人認同、討論一個話題,自己則會越不願意成為在話題落單的人,孤單寂寞的滋味不好受,團體的和諧凌駕於自我意識之上。

換句話說,口碑能產生從眾效益,因為口碑代表著多數人的贊同或權威人士的認同,而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從眾效益,是指個體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調整自己的認知或行為,以符合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準則,進而努力將認知與行為趨向一致的現象;從眾效應不僅包括思想上的從眾,也包括行為上的從眾。而當自己的認知與多數人的觀點或主流口碑不一致時,自己會產生焦慮,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而這也說明了口碑與從眾效應的連結。

此外,從眾效應又被稱為「樂隊花車效應」,顧名思義就是在花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而當參加者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因此,英文中的片語「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這片語源自於1848年的美國政府中,一位專業的馬戲團小丑丹•賴斯,在為扎卡里‧泰勒競選宣傳時,使用了樂隊花車的音樂來吸引民眾注目,而當泰勒的宣傳日益成功時,越來越多政客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因此,在政治選舉中常見到從眾效應:一些選民會把選票投給那些較有可能勝出的候選人,從而增加他們真的勝出的機會。而應用在經濟學中,從眾效應會影響需求和偏愛之間的互動,受到從眾效應影響,當購買一件商品的人數增加,人們對它的偏愛也會增加,如葡式蛋撻。這種關係會影響供求理論所解釋的現象,因為供求理論假設消費者只會按照價格和自己的個人偏愛來買東西。

口碑是帶動從眾效益的關鍵點,越多人推薦、認同,隨之而來的關愛眼神也增加,口碑具有炒熱話題的力量,也引導消費者what to think abou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