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策略探討--導引口碑話題方向

颱風前進的路線大家都說不準,但是不管它往那邊走,理論上必定有一股引導他前進的主要力量存在,不然它會在原地打轉,或是解散。i-Buzz發現,網路上超過八成七的話題討論是屬於和品牌關連度低的中性口碑,這對品牌的意義是,適度發出導引的力量,讓討論話題行進的方向朝向有利品牌的方向發展,是一項有價值的投資。



網路口碑的傳播效率和效益雖然帶給企業行銷產品服務的大好機會,可是它也可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產品和服務有一個好口碑,讓產品服務可以輕易地在銷售上拉出長紅,相反的如果得到的是壞口碑,極有可能讓一項產品服務退出市場,嚴重的話更可能導致企業的敗亡。這也難怪,行銷人員在規劃口碑行銷計畫的優先排序,創造與擴大產品服務的好口碑,以及排除或減低負面口碑的衝擊,經常被列為口碑行銷中的兩項重要的行動方針。事實上,還有一項重要的口碑策略目標在強調創造與防堵兩大戰略目標下被忽略了,那就是「導引」口碑話題的走向。

根據i-Buzz研究發現,網路上雖然每天有成千上萬條新發表的文章和討論主題,但是對於品牌來說,從話題的內容了解發現,真正能辨識出正面、負面觀點的話題,也只不過才佔有總話題數的13%而已。也就是說大部分網路上出現的口碑是和品牌關連度很低或是無關的話題。

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一群人在咖啡廳裡,一桌緊鄰一桌的客人,人人講的口沫橫飛,你會認為他們在談美國的亞洲政策,還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或是馬英九的連任之路…?沒錯,十之八九談的都不會是要動用到大腦思考的嚴肅議題。網路環境的高度自由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開題發表意見,也可以任意選擇喜歡回應的主題或文章,沒有資訊「守門員」把關,過濾和重整資訊,自由自在地討論或是呼應各種發生在網友身邊的故事。如果不是有計畫的引導,這些對話和品牌的關連度低或無關,也是十分正常的事。

87%的中性口碑或稱之為討論中有提到該品牌卻關連度不高或無關的討論中,除了網路的特性上本就一定會存在的無意義的閒談之外,事實上有許多是品牌有機會可以發揮導引的力量,讓它朝向符合品牌期望的方向行進。由於以前網路口碑監看都是依賴人工的方式進行,受限於時間和成本因素的考量,而經常被忽略。如今有了像i-Buzz這類自動化網路口碑監看服務,品牌可以重新思考增加口碑行銷策略的選項。

先來看看這些被歸類為低關連度的中性口碑產生的形式常見的有那些。

1. 不當的開題:
能夠匯集人氣的社群空間,活動在這個空間的人們彼此之間經過了長時間的互動交流,形成特定的社區文化。進入社區如果沒有花時間了解社區的文化,例如:過去有那些類型的題目已經討論過,那些內容在特定的社群是禁忌,還有那些題材是不容易引發興趣的。常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作功課先熟悉該社區的文化。使得發文被忽略甚至引起「社區群眾」不滿而群起攻之。

2. 過大的開題:
有些議題因為發文的主題過於廣泛,話題討論不容易聚焦,終將導致網友天南地北閒聊,這時候品牌縱使偶而會穿插出現其中,仍就無法取得主導的地位,累積正面的印象。

3. 離題的討論:
這是屬於常見的類型,主題想要討論A,卻出現B或C殺出來攪局。舉例來說,一則想要探討某品牌在汽車展的表現,總是難免會將車展的Show Girl照片也PO上網容。這時候就容易出現離題的討論,焦點不在汽車而在正妹。

4. 個自表述:
當一個話題討論從客觀的討論走到價值認同的地步時,就容易出現個自堅持立場,爭論不休的狀況。例如:喜歡歐洲車的極簡設計風格還是日本車的奢華和貼心設計,購車評估的焦點在CP值高低,相對於重視表達自我形象為考量的車主,也不會有交集。

5. 論點轉移中:
這種現象出現的頻率頗高。俗話說小時後胖不是胖,話題剛開始討論品牌是好、是壞,都只是個開始,網路上的討論串還是很有可能會出現大轉折,由正轉負,或是由負轉正。在轉移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雙方力量拉扯的現象,針對特定的品牌評價正負難辨。

以上所舉的例子是在討論話題中較常發生的幾種中性口碑類型,這些類型的共同特性是品牌在討論話題中主動或被動被提及,但是品牌在其中又不具備有引導話題討論走向的力量。在未來口碑行銷戰當中,將成為乒家必爭之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