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消費者心聲何處尋?毒奶粉事件看資訊供需的落差

文:黎榮章(81001)

當企業與消費者對話,是該說你想說的?還是說消費者想知道的?

在溝通過程中,接收者對訊息的解釋與接受,是經由個人經驗、期待與信念所形成的濾網來篩選與反應。

同樣道理,企業向消費者揭露公司重要的資訊,訊息經過細心處理,仍難免有時出現消費者的認知和反應不如預期;這時候,顯示需要進一步追蹤理解消費者,以免流於單向傳播,失去溝通的美意。

就拿最近熱門的毒奶粉事件當例子。盡管專家打包票,食品中含微量三聚氰胺,危害人體的可能性低,加上極易被代謝出人體,不會在體內累積;衛生署甚至宣布2.5ppm的檢出標準,足以維護民眾食品安全。

但是消費者可不這麼認為!他們對食品專家的學術理論沒多少興趣,也不想去計算造成傷害的機會有多少。消費者的要求很簡單,不該添加在食品裡的物質就不應該出現,他們要確定的是:不會買到有三聚氰胺的安全奶粉與食品。

同樣的例子發生在一家知名大賣場 。該公司幾度開記者會自清,表明並未購入問題奶粉,並試圖引用公司的進貨資訊,證明本身沒有進貨毒奶粉,如果有的話也是供應商的疏失。

然而,消費者關心的,並非是賣場還是供應商的疏失,而是在賣場中買的產品安全嗎?賣場是否誠實地揭露訊息?是否已經改用安全無虞的奶粉?以後還能不能信賴這家賣場,繼續在那裡消費呢?

這兩個案例說明了危機處理過程的溝通,是否能平衡企業想說的與消費者想知道的。理論上,應該是經過縝密的評估和推演才做出的行動,但是,從網路新聞排行、熱門討論、部落格的內容驗證,消費者並不認同上述案例的官方說法,反而在網路上自行形成一股輿論的力量,大量傳播有關三聚氰胺、奶粉安全的相關見解與資料;事實上,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網路中已引起漣漪反應,網友論及的食品安全與品牌,超過大眾傳播媒體所載播的內容。

行銷上,我們是否也曾經面臨一樣的狀況?三番兩次試圖把我們認為重要的資訊傳遞給消費者,等到檢討溝通成效不彰的原因,才赫然發現消費者關心的重點竟然是那麼南轅北轍。

如何聆聽消費者真正的心聲,從消費者的期待、經驗、價值觀出發,和消費者作恰當的對話,才能得到消費者正確的回應?

網路正好提供這麼一個探索消費者心聲與回應的絕佳環境,在那裡,可以即時觀測到消費者的真實需要、真實反應,進而幫助企業做出合宜的反應,而不只是說自己想說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