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企業監測口碑的四個迷思!

許多企業有這樣的疑問?我知道網路上消費者口碑很重要,而且已經分派各部門派員仔細監看並且適時地回應消費者的需求?這樣還不夠嗎?其實並不是出現在夠不夠的問題,而是犯下了「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合尚沒水喝」的大忌。


迷思一:你派誰去看?

如果你有真的用心去聽網路上的口碑,就會知道口碑話題含蓋的範圍很廣,從商品購買前的探詢、購買決策時的詢問比價、選擇服務經銷商,購買後的使用問題、商品品質疑惑、保固維修、服務滿意度…。那麼應該派那個部門、還有誰去監看呢?

某位企業的高階主管,一向以自家產品自豪,可惜事與願違,他的自豪並沒有得到網路上的消費者口碑的認同,他認為只有自己的同仁最了解自家的商品,因此要求「各部門」都需要上網去捍衛自家產品的好品質、好服務。

成效如何呢?經過iBuzz VOC的監測資訊得知,僅有一些為得到關注的負面口碑在流傳。該公司的口碑音量連前十名都排不上(意思是只能在後段排名的企業中一起搶食3%的口碑音量)。


迷思二:你派多少人看?

根據iBuzz VOC口碑調查的資料顯示,在九月三日到九月十三日期間,汽車產業的龍頭TOYOTA,就出現了2,390筆口碑資訊;筆記型電腦的領導品牌ASUS,也有1,017筆口碑資訊;而年輕族群人手一支的手機,居領先地位的NOKIA和SONY ERICSSON則分別有2,544和2,517筆口碑資訊,口碑資訊量十分驚人。

一週至少有這麼多筆資料,別說還有其他競爭對手的口碑資訊需要了解,事實上,光是自家的商品線就已經看不完了!

不管你派多少部門、多少人執行監看的工作,一樣無法看出口碑環境的全貌。經過層層過濾之後的資訊往往容易失真,何況是一開始就已經無法掌握到接近真實的狀態?得到的答案基本上是「感覺如此」!


迷思三:你看了哪些地方呢?

這麼多口碑資訊那裡來的呢?以前面提到的資料為例,汽車產業80.5%來自討論區,15.6%來自知識+,而以新聞形式發佈的媒體佔有的比率不到2%;筆記型電腦產業的情形,74.3%的來源是討論區,20.2%來自知識+,只有4.7%的資訊來自新聞和專欄;焦點移到手機產業,則51.37%資訊內容來自討論區,32.6%的訊息內容來自知識+,新聞和專欄則共有13.6%的比率。

大部份認為自己已經有派人在監看的企業,經過仔細了解之後,不過是「想當然爾」。所持的推論是,因為他們懂電腦就一定懂得上網監看!這好比說:他有上學,應該可以寫出好文章一樣的不切實際。

根據iBuzz VOC的觀察,企業口碑行銷還是直覺的、隨性的操作,很少是有計劃有策略在執行。

迷思四:看到了些甚麼?

公司只要開門做生意,就有可能出現潛在的風險。有可能產品出現瑕疵、有可能是售後服務出了狀況。不論發生何種程度的狀況,愈早得到預警然後進入公司的危機管理流程愈好。如果這些細節沒有有效管理,一旦發生事情,就會造成不可計數的損失。

導致危機出現與擴大的主要因素:
一、無法判斷哪些才是需要列為重要的議題!
二、無法判斷在甚麼樣的情況下才算緊急事件,需要通報給相關的單位合力處理。
三、不清楚收到重要議題之後,後續該作何處理?

企業負責監測口碑話題,不論是內部自行派遣,或是委託代理公司執行。通常執行的第一線人員都非資深人員,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喪失了先機。


有些事情機器就是會作的比人好,就像口碑監看這件事情。交給iBuzz VOC口碑情報大師,可以解決掉上述的諸多不可控制因素。

有些事情人做的就是比機器好,就像是擬定口碑行銷策略和戰術。你的人應該用在如何用iBuzz VOC得到的環境觀察資訊,做好口碑行銷的任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