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焦點團體何處尋?答案就在網路!

文:黎榮章(81016)

行銷的戰場不是在腦子裡,也不是在店頭,而是在消費者的心裡。

於是,我們不惜花費成本,設計問卷、動員昂貴人力做市場調查;甚至,找來焦點團體,進行焦點訪談,不僅止於用科學分析手法來了解消費者意見,還要知道消費者深層的想法、觀點、發掘消費者隱性的需要。

在沒有網路之前,我們費盡心思尋求消費者的聲音;如今,網路處處充斥消費者的聲音,不論在數量、深度上,網路都大幅提升了探索消費者心聲的能力。網路甚至使企業可以經常與消費者進行深度的對談。但是,真實的情境是:知易行難,而困難的不在於技術,卻在於知識和態度。

目前,企業將網路運用到與消費者深度對話,仍存在三種現象:

現象一:「視而不見」
我們經常會習慣性忽略身邊熟悉的事物,像是每天早上從家門到辦公室,途中經過捷運站、商店、大街,卻難以知覺到這個過程中的細節變化,自動化反應讓我們忽略掉當中的一些訊息。網路在web2.0概念灌溉下,消費者分享、交流和對話的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的持續擴張,訊息量已經大幅超過傳統媒體。有些企業知道網路中所發生的,卻還是習慣原來所做的;或者因為看不見、不了解在網路中發表言論的族群,繼續將網路視為只是『虛擬』,不足以撼動原本的作為。

現象二:「缺乏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觀察者除非有理論的支持,知道自己所看的東西,否則這項觀察也就毫無意義。」當人們帶著具有理論支持的思考來觀察事務和接收資訊時,才會產生及建構出意義。網路在行銷上是一個全新的消費者生態應用,它的資訊傳播異於菁英掌握權力的大眾傳播應用,大部份企業對於網路帶來消費者權力轉變的事實,缺乏完整的了解及知識架構,對消費者發出的訊息便難以建構出意義,對資訊的意識能力較弱,更遑論加以應用了。

現象三:「拒絕面對」
研究顯示,當一位顧客有一次的正面經驗,他會分享給三個人,而當這位顧客有一次負面經驗時,他會散佈給七個人知道。人們天性傾向否認加諸自身的負面評價,以維護自尊,網路上的口碑流傳迅速,抗拒承受這些壞消息,奮力辯護,這是人性的根本面貌;於是,眼不見為淨,留在舒服區,也就不難想像了。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商業競爭環境中,網路是關鍵的加速器,否認、抗拒消費者權力在當中的快速成長是一種選擇;另一種選擇是:接受此一趨勢,採取行動多重視一些、多注意一些,甚至預期可能的改變,將更能及時掌握機會、應變危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