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細說口碑情報來源五大類型

iBuzz VOC五大口碑分類以資訊的類型作為分類的準則:區分為產業口碑及消費者口碑,前者多為企業或媒體發佈的訊息,是經由一定的產業生態所產製出來的訊息內容。後者為消費者在網路平台自由討論各種產品及服務所產生的資訊內容。

產業口碑再以媒體的屬性和資訊發表時的寫作方式,又細分為:新聞報導和專欄評論,此類口碑包含入口網站、新聞網站、及特定屬性的內容網站。

消費者口碑分為:電子佈告欄(BBS)、線上論壇、維基形式網站(WIKI、YAHOO知識+)、及部落格。

情境一:


(1) 新聞網站(專業內容評論)

市場上新產品上市或是各式各樣的活動,大多是由各大入口網站、新聞媒體網站率先發佈,通常發佈新聞的網站流量通常很高,消費者很容易利用這些網站即時獲得最新的資訊,但相對的這些網站所發佈文章內容的時效性也是最短的,新聞過了時效就成了舊聞。

因為這些文章發表人多為專業記者或產業的專家,所以經常以新聞的特性發表,也有以專欄評論的方式出現。發文者在論述時採取相對中立客觀的立場,消息來源的正確性比起其他類型網站來源來的高。缺點則是這類的文章缺乏發文者和閱讀者之間的互動。



情境二:


(2) 電子佈告欄(BBS)

台灣最大的BBS站台PTT(批踢踢實業坊),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網路論壇,它所擁有的討論版涵蓋各式各樣大家聊天的主題,網站的內容都是由文字組成,與其他網站畫面比起來相對的單調乏味,但是在瀏覽文章時比起一般網頁來的快速有效率。
PTT熱門看版通常有數百甚至數千人同時在線上,造就了快速互動絕佳的討論空間,在一般討論區發文常常要等上數小時至數天才會有人回應,但是在PTT上一問,一分鐘內就有可能會有好幾個回應,口碑音量的產生也非常快速,即時與快速正是PTT與其他論壇討論區眾不同之處。




情境三:


(3) 線上論壇(討論區、社群網站)

討論區與PTT看板都屬於網友們互動頻繁的網站,但是討論社群網站比起PPT分類來的更細,整個社群網站只針對某些特定主題討論,不屬於這類型討論音量明顯小很多。

以Mobile01為例,整個網站以討論3C產品為主,分為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相機等等…的幾大類,在筆電的討論版下又分成好幾個子版面分別討論各廠牌的產品,比起PTT的3C資訊只有一個集中的電腦硬體討論版,消費者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另外,討論區進利用積分制度、精華區的設置,可以辨識出討論區裡誰是達人?誰是新手?讓其他網友觀看文章時有更多參考的基準,加上討論區本身插入超連結、圖片的特色,使得討論區網站資訊內容豐富。



情境四:


(4) 維基形式網站(WIKI、YAHOO奇摩知識+)

WIKI形式的網站在台灣以YAHOO知識+為代表,這類網站的特色在於集合眾人的智慧,來達到解決發問者問題的效果,與一般討論區不同,這類網站全部的內容都是建立在一問一答之間。

維基百科與YAHOO知識+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必須擁有網站內容編輯的權限才能針對各種名詞做出解釋,而知識+是不管任何人都可以發問和解答,但是利用有限的點數計算發問的數量,以避免重覆和無意義的發問增加,也給有心回答問題的網友點數增加的鼓勵。在這樣的網站發問,不像在一般討論區發問時偶爾還被其他網友教訓一番,具備完整的專家制度,和解答的時間的限制,讓大家所碰到的問題都能夠在固定的時間內經由互動中解決。



情境五:


(5) 部落格

部落格最大的特色在於整合了WEB2.0中最精華的幾個功能,集合了影、音、圖、文於一個網站,使用簡單的操作介面讓即使對網站建置一竅不通的使用者也可以快速的上手使用,儼然成為一個另類媒體、甚至是個人媒體。

在部落格中,無論是針對單一方向主題的發文,還是單純的當作生活記事本,經由好友的機制逐漸擴展瀏覽數,到達一定程度的人氣時往往會聚集一群固定的讀者,發揮比一般討論區更有影響力的口碑。消費者在考慮購買一樣產品時,與其在茫茫的討論文章海中搜尋自己想要的資訊,倒不如透過自己所熟知的達人部落格來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部落格經營者也搭配適當的圖片及影音,來鞏固自己身為一個「達人」的權威。

但是部落格的內容即時性卻比討論區或是電子佈告欄來的低,除了有系統化更新的網路重度使用者以外,大多數的使用者在更新部落格文章的頻率上偏低,需要有事件發生,引發自己想與他人分享看法的動機,才會有文章的產生,但在這樣的氛圍下,在部落格的口碑討論往往論述的較為深入,不失為網路口碑的來源之一。



結語:

五大口碑來源網站的特性和影響力不同,在討論相同的人、事、時、地、物的觀點互異,各有各的特色。因此有必要採取適當的分類進一步觀察,才能了解網路口碑在這些網站上的來龍去脈,達到最好的網路口碑監測效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