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2011年網絡輿情走勢與社會輿論格局

2011年,隨著中國互聯網以微博、SNS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持續高速發展,以大眾傳播為主導開始向人際傳播為主導的社會輿論格局轉變。新老媒體融合趨勢加快,網絡媒體主流化受到業界認可。綜觀年度輿情熱點可以發現,我國以社會化自媒體為先鋒,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為兩翼的社會輿論架構基本形成。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網民激增,“隨手拍”成為常態,通過人際傳播、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互動融合,移動互聯網或將成為網絡輿情的新磁場。

2011年網絡曝光與當天曝光的比例持續增長,互聯網已經成為熱點事件曝光的主要平臺和輿論源頭。據初步統計,通過網絡曝光的熱點事件接近三分之二,重大突發事件在事發當天發酵的超過半數。2011年,互聯網話題集聚能力明顯增強,虛擬與現實社會互動的影響力提升。網民利用多種方式挖掘事實的主動性增強,形成強大的輿論監督力量。依托互聯網新媒體,“微力量”吸引了社會名人、媒體記者和政務機構的參與,虛擬社區公共輿論場進一步擴大。自媒體進一步壓縮傳統媒體的時效空間,并且常常給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造成輿情應對壓力。

社會刻板心理因偶然事件曝光引發連鎖反應。部分慈善機構因信息不透明陷入信任危機,社會輿論的道德化反思達到高峰。網絡謠言、群體極化和非理性言行時有發生,也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中央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上議事日程。傳統媒體反思現實,常常叩響大眾心底最柔軟的音符,觸及社會司法與道德底線。在新媒體和互聯網言論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在新聞時效性、動態反應和事實調查方面的社會功能受到削弱或擠壓,傳媒影響力結構與要素發生重要變化。傳統媒體反思批判和均衡報導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幅度提升,通過主動設置議題,及時回應網絡輿論,打通“兩個輿論場”。一、網絡新媒體成網絡輿情強磁場

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4.85億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上升到18.7小時,較2010年底增加0.4小時,多數網民的網絡媒體接觸時間超越了傳統媒體。據國家有關部門最新數據,我國目前在各網站注冊的微博賬號約7億個,微博用戶每天發布的信息量約為2億條。據了解,人人網、開心網等SNS社交網站注冊用戶數維持在2億以上,騰訊QQ空間和朋友網、豆瓣網等等,都聚集了大量活躍用戶。截至10月我國電話用戶數12.5億,手機用戶9.64億,是互聯網的潛在用戶。網絡視頻的用戶數量突破3億。從接觸的便捷性與使用覆蓋面來看,社交型新媒體也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媒體,擁有了手機版,實現了移動互聯。新媒體新業態仍不斷出現,如國內著名輕博客點點網正式對外公布用戶已經突破500萬。圖文聲像等多種傳播形式也大大提升了社交型新媒體的傳播能量。

與此同時,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已達到3.86 億,較2010年底增長1153 萬人,半年增長率達3.1%,使用率達79.6%。搜索在總體網民的上網應用使用率中排名第一,在手機上網應用中由於手機輸入和界面顯示較PC終端效果差,其使用率低於手機即時通訊和網頁新聞瀏覽,排名第三,達到59.5%,較2010年底也略有提升。搜索引擎的使用,標志著廣大網民對於新聞資訊的自主選擇性的增強。

2011年11月21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高鋼指出,直接影響信息傳播形態與模式改變的三大技術已經日益顯現。在移動互聯網、智能便攜終端和云計算服務三大技術發展的共同作用下,網絡技術平臺的融合絕不止是信息傳播渠道的合并和兼容,網絡信息的共享也絕不止是個體單元的信息獲取和信息發布,它們將是一個改變整個社會信息創造方式、加工方式、獲取方式、傳播方式、使用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

2011年10月底,中國記協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增選了近20位網站負責人,其中74位常務理事中網絡媒體人士占據3席,網絡媒體成為主流媒體趨勢明顯。目前,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優勢互補的傳媒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如《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中央電視臺的央視網、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網、北京多家媒體聯合組建的千龍網等,基本實現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有效結合。近年來,網絡媒體管理者、論壇博客管理員與版主等網絡輿論“把關人”在網絡輿論場中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重視。

二、2011年網絡輿情話題結構分布

2011年網絡輿論熱點話題有所上升,在官民關係、貧富分化、房價物價、城管執法、征地拆遷、司法公正、食品藥品安全、教育政策等問題繼續保持較高熱度的同時,精神病鑒定收治、外地人引發群體沖突、環境污染事件、安全事故、公益慈善信任危機等新話題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影響,在東部一些地方的突發輿情熱點中,顯性矛盾領域有擴大的跡象。

2011年微博輿論功能突出表現的熱點事件

網絡輿論的地區分布也不盡平衡。經監測,從地域分布來看,近5年發生的200多起在全國具有影響的突發輿情事件中,較多分布於華南、中部、西南部、華北、華東地區。通過比較2011年輿情熱點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網絡輿論的發達,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成正比。利益群體越是分化,本地網友運用互聯網表達利益訴求越頻繁。而中西部地區盡管媒介生態發展和社會群體新媒體素養相對滯后,負面輿論也大量發生,經常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熱點地區。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2011年備選“年度20件熱點事件”的33個案例中,新媒體實現議程設置、影響話題走向的比重超過傳統媒體一成;在新媒體中,微博爆料數量是論壇、博客的兩倍。前者如微博網友追蹤郭美美事件,延續3個多月,傳統媒體明顯落后;動車追尾事故中,大量消息第一時間在各大微博曝光,浙江政務微博群發揮明顯作用,大量媒體記者也首選個人微博發布消息。后者如湄公河事件消息在天涯論壇曝光后,引起輿論熱烈關注。10月7日,網友“北緯21度1973”在天涯發帖曝光湄公河慘案,后經證實,該網友為被劫船只的船東郭志強。在帖子中,郭志強對事件展開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尤其是受害船員圖片公開后,激起大量網友的憤怒,33%的網友提出要認真迅速地查清事實,輿情熱度持續上揚,事件很快傳遍全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網絡輿論發達并存的特殊時期。突發事件具有難以預測、牽涉利益多、容易引發連鎖事件等特征,而網絡媒體傳播具有及時迅速、匿名、去中心控制等特征,兩者結合后在網絡平臺上非常容易圍繞突發事件形成廣泛輿論。

2011年,微博改變了網絡輿論格局,尤其是助推突發事件輿情傳播,并使之成為常態。社交型媒體“議題設置”功能全面呈現,在時效性和參與度方面趕超傳統媒體,使社會輿論媒體功能結構發生變化。微博成為最具影響力媒體,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微博提供了反腐曝光利器和救助新渠道,成為輿論監督廣場和信息公開推手,也帶來了抵制網絡謠言與非理性情緒疏導的壓力。如佛山小悅悅事件和攙扶跌倒老人的爭議性話題相似,網絡輿論的道義感性和輿論審判現象較為突出,類似司法和社會事件相關話題常常在網上引發熱議。

11月16日,甘肅慶陽校車事故發生后,不少知名博主很快提出校車購置計劃,有網民提出事件處置的制度性建議。甘肅當地政府衛生和教育部門第一時間在新媒體上發布救援和事件處理信息,成為輿情應對的重要環節。三、社交新媒體突破新聞專業壁壘

隨著微博和社交網站等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不斷出現新的飛躍,2011年社會輿論形勢更加復雜化、尖銳化。傳統媒體新聞報導策劃、篩選、調查、反饋等規範化流程在網絡傳播面前遭遇挑戰。2010年,江西宜黃拆遷事件南昌機場“女廁攻防戰”中出現“微博直播”,后來很多媒體人士紛紛在突發新聞報導中大量使用微博。進入2011年,社交型新媒體制造輿論話題的現象已經趨於常態,基本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壁壘。

首先,互聯網使傳統媒體失去了對新聞“議程設置”的全面“壟斷”。越來越多在傳統媒體不能及時報導的突發事件,尤其是特大和重大突發事件,在網絡時代卻總是首先被網民公之於眾。這些爆料的消息大多來源於突發事件的當事者、現場圍觀者、主動爆料的知情者和鍥而不舍的社會關切者。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信息第一發布者很可能既不是相關政府部門,也不是新聞媒體,值得引起注意。

其次,網民表現出很強的“使用與滿足”的自主意識,網上言行更加偏向自身訴求和愿望。和傳統媒體更趨於單向度或線性傳播結構相比較,Web2.0時代的受眾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和自主選擇性,不僅成為了內容消費者,還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另外,社交型新媒體更加便捷,互動性強,突出了受眾的地位。網民通過對互聯網的積極使用,從而制約著媒體傳播的過程,使用媒體也更多基於個人需求和愿望。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化和互聯網商業結構,給了網民更自由更全面的選擇性。

原文連結: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110/KFHXVIES2VI4A.shtml?c=sh_stoc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