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社群影響力強弱關係圖

弱關系的共同作用

研究這些網絡效應如何塑造整體的信息傳播。盡管一個人更有可能分享來自密友的單條信息,但弱關系的集合卻肩負了多數信息傳播職責。

讓我們假設一個例子(圖)。比如一個人有100個弱關系好友和10個強關系好友。假設你分享強關系好友發布的信息的概率很高,大概為50%,但弱關系則低得多,僅為15%。



因此,由強關系和弱關系傳播的信息數量分別為10×0.50=5和100×0.15=15。所以總體而言,人們最終從弱關系好友那里分享了更多的信息。

iCloud,蘋果的雲端

一個服務究竟有多重要,可以讓蘋果花450萬美金購買域名?這筆錢對Apple來說也許不算多,但一些有前景的新創公司,第一輪的募資往往也不過如此。身為行動裝置的霸主,對於雲端,蘋果似乎也認為這的確是未來所在,而且,勢在必得。

5GB的免費容量,你在App Store、iBookstore以及iTunes上下載的所有軟體、電子書、音樂,全都可以放進去,最多在10台不同的i裝置上都能使用;而所有以你Apple ID登陸的iOS裝置,透過iCloud Backup以及Wi-Fi網路,在你充電的時候會自動同步一切內容,包括設定;對用量龐大的音樂用戶,別擔心,所有你的iTunes音樂都可使用iCloud服務,不需占據任何原本的容量,也不用額外收費,甚至不在iTunes下載的音樂,也可以透過iTunes Match,尋找iTunes上超過1800萬首的歌曲來配對,減少你需要花費冗長時間上傳「庫存」的困擾,當然,這需要每年收你24.99美金的費用。

相較於目前的雲端服務,多數業者都是提供空間或是處理服務,使用者再自行擺上自己的內容,但Apple的內容,用戶卻早已行之有年,對他們而言,雲端並不是一個全的新產品,而是現有產品的新使用方式,你不需要學懂它的概念才能了解使用它,你只會發現,本來四散在各處的東西(各i裝置),現在集中在一處隨身攜帶(iCloud),你只會覺得更方便,而不會有不習慣的適應期,於是,可以大膽假設,也許蘋果較其他競爭對手晚放出自家的雲端服務,原因可能是早一預見這樣的情形。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劉翰謙整理發表日期:2011-06-07
原文網址: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8753

手機APP結合行動商務 進步空間大

當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行動商務(m-commerce)也跟著大行其道。消費者喜歡利用手機尋找商店地點、進行產品調查以及找出特價優惠,不過,研究卻發現多數零售商未能提供手機網站,消費者對於零售商店的行動商務服務現況感到不滿意。

根據行動與社交行銷顧問公司Brand Anywhere與Luth Research的調查,低於5%的零售商店擁有手機網站,此外,根據Adobe的研究也指出,消費者並不滿意零售業者推出的手機App,反而較希望能瀏覽零售商店的手機網站,方便他們利用手機尋找購物資訊。

全球性管理諮詢公司Accenture的調查則指出消費者希望手機App能擁有的功能。Accenture發現,折價券是消費者心目中手機App的功能首選,佔42%,其次為瀏覽店內特價品(36%),尋找距離最近的商店地點、特定商品的到貨通知以及線上購物則分佔33%。

Accenture零售服務總經理Janet Hoffman表示,零售商店要善用顧客資訊去了解消費者想要如何與他們互動,才能提供消費者個人化與愉快的消費經驗,降低流失顧客群的風險。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李宜穆編譯發表日期:2010-12-17
原文網址: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6800

改變企業的三大趨勢:行動、社群、雲端

現今的企業,需要面對客戶和員工需求的不斷改變,根據《Forbes》雜誌報導,市場驅動力主要來自三大方面:行動(Mobile)、社群(Social)、和雲端(Cloud),改變了我們連結的內容和形式。

顯而易見的,「行動化」正在改變人們連結的內容,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限制漸漸被突破,數十億台平板電腦、汽車、機械和醫療設備都可以用來連結網路;易立信和思科不約而同提出,至2020年全球將出現500億台連網設備,人們希望可以在所有事物都安裝感測器,讓這些裝置都成為像平板電腦一樣。

多年來,大家總是討論著消費者導向的資訊科技發展趨勢(Consumerization of IT),這樣的趨勢正在發生當中,消費者願意將購買的設備帶進辦公室,各企業的資訊長也都開始能夠接受;因此,企業行動辦公員工人數可從15%提升至80%。正因為如此顯著的行動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連結方式,以及企業支援行動設備的意願。

不只是行動設備在改變,軟體也正在發生變化。15年來,首次出現多數人考慮使用非微軟的作業系統,於是下一代作業系統的競爭至少會出現四家主要業者,就算現在花上數小時討論到底孰勝孰敗,也不會有任何結果。軟體領域正在面臨本質性的變化,現有的企業應用可運行於多款作業系統,應用程式(Apps)適用於不同螢幕和網路;最重要的是,新款應用程式的設計首要考量重點為「行動」。後PC時代應用程式的出現,改變了IT服務商,或許是微軟、甲骨文、或SAP。這一切都不是絕對的,預估在此過渡時期至少會有4,500億美元的軟體市場將轉移至新的IT服務商。行動網路進一步的發展,也代表著某些公司開始著手進行全面性的應用程式開發。

接著要討論的趨勢為「社群」,社群和行動的相互結合,改變了企業和客戶與員工的互動方式,社群正在改變企業的行銷手法,以及提供服務的方法。社群不侷限於消費者,社群軟體也正在改變企業協作工具和CRM(客戶關係管理)等相關的企業應用。

最後,「雲端」和「虛擬化」將改變企業基礎架構。雲端帶來新的儲存和運算模式;資訊長們也希望可以實現網路虛擬化,不只是VPNs,還包括降低網路服務對硬體依賴。因此,許多企業採用混合雲環境,各大企業的IT部門也對本地服務和遠端服務開始進行評估。雲端為應用服務提供測試和開發環境,開啟軟體創新和定價、分銷模式的另一扇大門。

另外,行動、社群和雲端可以讓企業員工在任一地方接收企業資訊,再以更好的社群協作工具提高溝通效率;資訊科技發展也面臨來自安全和快速變革的壓力。虛擬化和行動策略將會是今年度資訊領導者最重要的功課,約有六成企業都將此視為首要任務。我們處在下一波20年IT變革的起點,這些趨勢創造網路時代以來最大的技術變革,成功的企業將會藉此轉型。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許凱玲編譯發表日期:2012-01-30
原文網址: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21851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2011年網絡輿情走勢與社會輿論格局

2011年,隨著中國互聯網以微博、SNS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持續高速發展,以大眾傳播為主導開始向人際傳播為主導的社會輿論格局轉變。新老媒體融合趨勢加快,網絡媒體主流化受到業界認可。綜觀年度輿情熱點可以發現,我國以社會化自媒體為先鋒,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為兩翼的社會輿論架構基本形成。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網民激增,“隨手拍”成為常態,通過人際傳播、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互動融合,移動互聯網或將成為網絡輿情的新磁場。

2011年網絡曝光與當天曝光的比例持續增長,互聯網已經成為熱點事件曝光的主要平臺和輿論源頭。據初步統計,通過網絡曝光的熱點事件接近三分之二,重大突發事件在事發當天發酵的超過半數。2011年,互聯網話題集聚能力明顯增強,虛擬與現實社會互動的影響力提升。網民利用多種方式挖掘事實的主動性增強,形成強大的輿論監督力量。依托互聯網新媒體,“微力量”吸引了社會名人、媒體記者和政務機構的參與,虛擬社區公共輿論場進一步擴大。自媒體進一步壓縮傳統媒體的時效空間,并且常常給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造成輿情應對壓力。

社會刻板心理因偶然事件曝光引發連鎖反應。部分慈善機構因信息不透明陷入信任危機,社會輿論的道德化反思達到高峰。網絡謠言、群體極化和非理性言行時有發生,也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中央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上議事日程。傳統媒體反思現實,常常叩響大眾心底最柔軟的音符,觸及社會司法與道德底線。在新媒體和互聯網言論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在新聞時效性、動態反應和事實調查方面的社會功能受到削弱或擠壓,傳媒影響力結構與要素發生重要變化。傳統媒體反思批判和均衡報導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幅度提升,通過主動設置議題,及時回應網絡輿論,打通“兩個輿論場”。一、網絡新媒體成網絡輿情強磁場

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4.85億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上升到18.7小時,較2010年底增加0.4小時,多數網民的網絡媒體接觸時間超越了傳統媒體。據國家有關部門最新數據,我國目前在各網站注冊的微博賬號約7億個,微博用戶每天發布的信息量約為2億條。據了解,人人網、開心網等SNS社交網站注冊用戶數維持在2億以上,騰訊QQ空間和朋友網、豆瓣網等等,都聚集了大量活躍用戶。截至10月我國電話用戶數12.5億,手機用戶9.64億,是互聯網的潛在用戶。網絡視頻的用戶數量突破3億。從接觸的便捷性與使用覆蓋面來看,社交型新媒體也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媒體,擁有了手機版,實現了移動互聯。新媒體新業態仍不斷出現,如國內著名輕博客點點網正式對外公布用戶已經突破500萬。圖文聲像等多種傳播形式也大大提升了社交型新媒體的傳播能量。

與此同時,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已達到3.86 億,較2010年底增長1153 萬人,半年增長率達3.1%,使用率達79.6%。搜索在總體網民的上網應用使用率中排名第一,在手機上網應用中由於手機輸入和界面顯示較PC終端效果差,其使用率低於手機即時通訊和網頁新聞瀏覽,排名第三,達到59.5%,較2010年底也略有提升。搜索引擎的使用,標志著廣大網民對於新聞資訊的自主選擇性的增強。

2011年11月21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高鋼指出,直接影響信息傳播形態與模式改變的三大技術已經日益顯現。在移動互聯網、智能便攜終端和云計算服務三大技術發展的共同作用下,網絡技術平臺的融合絕不止是信息傳播渠道的合并和兼容,網絡信息的共享也絕不止是個體單元的信息獲取和信息發布,它們將是一個改變整個社會信息創造方式、加工方式、獲取方式、傳播方式、使用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

2011年10月底,中國記協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增選了近20位網站負責人,其中74位常務理事中網絡媒體人士占據3席,網絡媒體成為主流媒體趨勢明顯。目前,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優勢互補的傳媒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如《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中央電視臺的央視網、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網、北京多家媒體聯合組建的千龍網等,基本實現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有效結合。近年來,網絡媒體管理者、論壇博客管理員與版主等網絡輿論“把關人”在網絡輿論場中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重視。

二、2011年網絡輿情話題結構分布

2011年網絡輿論熱點話題有所上升,在官民關係、貧富分化、房價物價、城管執法、征地拆遷、司法公正、食品藥品安全、教育政策等問題繼續保持較高熱度的同時,精神病鑒定收治、外地人引發群體沖突、環境污染事件、安全事故、公益慈善信任危機等新話題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影響,在東部一些地方的突發輿情熱點中,顯性矛盾領域有擴大的跡象。

2011年微博輿論功能突出表現的熱點事件

網絡輿論的地區分布也不盡平衡。經監測,從地域分布來看,近5年發生的200多起在全國具有影響的突發輿情事件中,較多分布於華南、中部、西南部、華北、華東地區。通過比較2011年輿情熱點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網絡輿論的發達,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成正比。利益群體越是分化,本地網友運用互聯網表達利益訴求越頻繁。而中西部地區盡管媒介生態發展和社會群體新媒體素養相對滯后,負面輿論也大量發生,經常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熱點地區。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2011年備選“年度20件熱點事件”的33個案例中,新媒體實現議程設置、影響話題走向的比重超過傳統媒體一成;在新媒體中,微博爆料數量是論壇、博客的兩倍。前者如微博網友追蹤郭美美事件,延續3個多月,傳統媒體明顯落后;動車追尾事故中,大量消息第一時間在各大微博曝光,浙江政務微博群發揮明顯作用,大量媒體記者也首選個人微博發布消息。后者如湄公河事件消息在天涯論壇曝光后,引起輿論熱烈關注。10月7日,網友“北緯21度1973”在天涯發帖曝光湄公河慘案,后經證實,該網友為被劫船只的船東郭志強。在帖子中,郭志強對事件展開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尤其是受害船員圖片公開后,激起大量網友的憤怒,33%的網友提出要認真迅速地查清事實,輿情熱度持續上揚,事件很快傳遍全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網絡輿論發達并存的特殊時期。突發事件具有難以預測、牽涉利益多、容易引發連鎖事件等特征,而網絡媒體傳播具有及時迅速、匿名、去中心控制等特征,兩者結合后在網絡平臺上非常容易圍繞突發事件形成廣泛輿論。

2011年,微博改變了網絡輿論格局,尤其是助推突發事件輿情傳播,并使之成為常態。社交型媒體“議題設置”功能全面呈現,在時效性和參與度方面趕超傳統媒體,使社會輿論媒體功能結構發生變化。微博成為最具影響力媒體,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微博提供了反腐曝光利器和救助新渠道,成為輿論監督廣場和信息公開推手,也帶來了抵制網絡謠言與非理性情緒疏導的壓力。如佛山小悅悅事件和攙扶跌倒老人的爭議性話題相似,網絡輿論的道義感性和輿論審判現象較為突出,類似司法和社會事件相關話題常常在網上引發熱議。

11月16日,甘肅慶陽校車事故發生后,不少知名博主很快提出校車購置計劃,有網民提出事件處置的制度性建議。甘肅當地政府衛生和教育部門第一時間在新媒體上發布救援和事件處理信息,成為輿情應對的重要環節。三、社交新媒體突破新聞專業壁壘

隨著微博和社交網站等新媒體的高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不斷出現新的飛躍,2011年社會輿論形勢更加復雜化、尖銳化。傳統媒體新聞報導策劃、篩選、調查、反饋等規範化流程在網絡傳播面前遭遇挑戰。2010年,江西宜黃拆遷事件南昌機場“女廁攻防戰”中出現“微博直播”,后來很多媒體人士紛紛在突發新聞報導中大量使用微博。進入2011年,社交型新媒體制造輿論話題的現象已經趨於常態,基本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壁壘。

首先,互聯網使傳統媒體失去了對新聞“議程設置”的全面“壟斷”。越來越多在傳統媒體不能及時報導的突發事件,尤其是特大和重大突發事件,在網絡時代卻總是首先被網民公之於眾。這些爆料的消息大多來源於突發事件的當事者、現場圍觀者、主動爆料的知情者和鍥而不舍的社會關切者。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信息第一發布者很可能既不是相關政府部門,也不是新聞媒體,值得引起注意。

其次,網民表現出很強的“使用與滿足”的自主意識,網上言行更加偏向自身訴求和愿望。和傳統媒體更趨於單向度或線性傳播結構相比較,Web2.0時代的受眾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和自主選擇性,不僅成為了內容消費者,還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另外,社交型新媒體更加便捷,互動性強,突出了受眾的地位。網民通過對互聯網的積極使用,從而制約著媒體傳播的過程,使用媒體也更多基於個人需求和愿望。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化和互聯網商業結構,給了網民更自由更全面的選擇性。

原文連結: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110/KFHXVIES2VI4A.shtml?c=sh_stock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從車展敲頭事件看網路公關

(Brain.com 2012-01-16) 上週五(12月30日),知名網路論壇Mobil01有一篇文章,引起整個週末的熱烈討論。

事件起因於po文的消費者在車展看舞台表演時,因馬自達業務關後車廂時不察,敲到消費者的頭。消費者投訴後,並被請至後方區域,卻遇上態度相當差勁的業務員。消費者把情形用攝影器材錄下來,並放在Youtube上,隨即引發媒體報導。業務員不當的態度也馬上現形。而後日本馬自達在官方臉書上道歉,隨之台灣馬自達在官網道歉。

動腦網站轉載科技爆橘(TechOrange)作者郎勝衣的文章,一起來看看,品牌在處理網路公關時,有哪些瑕疵?

2011年最後兩天,網路多了一句流行話:「出去!現在!」
12月30日傍晚,一位網友在Mobile01網站貼出一篇「2011世貿車展 馬自達賞車 務請配戴安全帽 以策安全」,在一天多的時間產生超過一萬多篇的回覆,該事件相關討論佔據Mobile01討論區的首頁,引發隔日所有電視媒體及報紙報導。

這個事件之中,我發現幾個關於網路使用的問題值得討論的地方。
首先,官方反應方面,台灣的官方粉絲頁一開始竟然是以刪文作為回應,另一方面,日本官方粉絲頁則是在查看影片之後,在台灣凌晨2點(日本時間凌晨3點)提出回應與道歉,之後代理商及台灣分公司也提出道歉。不過被網友認為反應速度竟然輸給總公司,而且誠意不足,因此經銷商總經理還在電視新聞中鞠躬道歉。

在我的認知當中,官網是可以刪除留言的,例如來打廣告的、言不及義的,甚至是來打情罵俏的。此次事件很明顯告訴我們,要是刪除針對公司事件方面的討論,對公司的公關及形象是有害的,因為網友不會因此放過,反而更積極的到處放火。

日本及美國方面的粉絲頁都有相關的貼文,PTT及Mobile01更是火熱。至於回應速度比總公司慢,我認為是受制於體制,因為按公司的體制,台灣分公司應該是必須等日方做出決定後才能反應。以往Dell及蘋果網站價格出錯時也是類似的反應。

其次,該案相關業務人員的Facebook被網友找出來,發現在公司發表正式道歉之後,仍公開發表相關言論,其中相關人員及其朋友不乏影射人格與暴力威脅等言語,除了再度陷自己遭訴訟之外,簡直是加重刺激網友情緒,把官方的道歉效果完全毀滅。

這告訴我們,關於個人在Facebook使用方面,需要更加注意隱私設定。如果您跟我一樣預設發言是公開閱覽,那發言時就不要帶有太多批判。真的要發表自己心情,那就設定好自己發言時的觀看權限。另外,該公司沒有預先提醒相關人員,也是一大失誤。

除了當事人的演出之外,不少網友及第三單位也湊一角,例如有人宣稱「我敢發誓! 如果是我被粗心業代關引擎蓋敲到頭 我一定會說沒關係!!!!」,結果網友等著跟他預約時間,希望可以「粗心」敲他的頭。另外《Go車誌》在Facebook粉絲頁貼出一篇評論,誘發網友質疑該雜誌拿廣告費偏頗車商,不過最後竟然是員工代替主編私自發言。糟糕的是,當時該職員還刪除反對意見,並封鎖張貼這些意見的網友,筆者因為一句「留言數好像越來越少…」就被封鎖無法在該粉絲頁發言了。

整個事件我只有一個想法:「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此次事件真的可以讓服務業有所借鏡(對照組:是否哥中的麥當勞店經理),也是一次網路公關危機的範例,更是自己網路言論與隱私設定的提醒。(本文轉載自TechOrange 科技爆橘)

作者 : 郎勝衣 更新時間 : 2012/01/02 18:43:47
原文網址: 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6497#ixzz1iMbSNLB9

【網路事件】馬自達事件看網路口碑

這個週末網路最沸騰的話題非馬自達客訴事件莫屬。一位消費者在參觀車展的時候被馬自達女業務不小心用後車廂蓋K到頭,他要求賠償與送醫,卻被「請」到休息室後遭馬自達兩位男業務破口大罵。消費者馬上拍下了影片上傳youtube,指稱馬自達員工甚至脫外套一副要動粗的樣子,還嚇到他的孩子。

這個事件從上週五被放上Mobile01,在週末兩天瘋狂發酵,數萬網友不斷轉載、痛批馬自達缺乏服務精神,罔顧顧客安全,馬自達官方臉書也被憤怒民眾灌爆,影片中客服人員兇狠的「出去,現在!」甚至變成網路流行語,逼得馬自達週六立刻發佈官方道歉,還驚動了日本總公司一起道歉。目前的消息馬自達已經將兩名闖禍男業務免職。

很妙的是,上面事件經過的資訊其實都來自消費者的說辭;週六女業務在自己的臉書發表事件經過:原來在影片錄下之前她已經道歉許久,同事還拿了禮品送給小朋友,消費者卻態度兇惡不停要求「處分、送醫、賠償」,才讓兩個男員工出面強硬地保護女同事。一些身為服務業的網友也質疑如果消費者本身態度沒有問題,第一線服務人員實在不太可能在公開場合惡言相向。而消費者錄下影片的時候卻只說自己只要求藥膏,忽略一旁低頭道歉的女業代,顯然是有計畫要把影片公開、讓事態鬧大的奧客行為。

但網路影響力就是這麼開始的,人們總喜歡錦上添花或火上加油。姑且不論消費者是否真的有問題,從員工一開始失誤打到客戶、又被拍下有聲有影的叫囂,車商就只有被壓著打的份;更別提事件爆發之時,馬自達主動刪除負面留言,還有員工扮成現場民眾到網路上做假的「平衡報導」,每個錯誤都一再挑動鄉民們戰鬥的神經。網友甚至把馬自達的形象廣告惡搞成「出去,現在」,幫馬自達做足了負面宣傳。雖然顧客一定是放在前面,但不禁讓人還是說一句:廠商業務不好當!

商業周刊專欄部落格原文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