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i-Buzz NewsXpress「智慧型新聞分析系統」 發表會報名中!


你知道全台灣平均每一天有超過3000多條新聞嗎?你知道競爭對手已經使用這些資料進行品牌或行銷趨勢分析了嗎?你的公司還在訂閱”舊時代”的新聞剪報產品嗎?

i-Buzz NewsXpress「智慧型新聞分析系統」,是提供兩岸三地產業新聞監看與數據分析的有用工具,經過將近一年的開發準備,即將舉行產品發表會,歡迎報名參加。

發表會將於101年11月20日星期二下午1點30分到4點30分舉行,地點在文化大學國際會議廳。本次新產品發表會主要對象是企業公關經理人,輿情蒐集執行者,企業研發與商情研究中心,企業高階經營決策者,公關專業代理商。活動採免費入場,受限於現場場地只能容納150位,因此每一家公司限制最多2名,額滿為止。參加者請利用線上報名,經主辦單位確認後將正式以郵件通知。

主辦單位i-Buzz口碑研究中心表示,根據資料顯示,29.6%的企業訂閱用戶僅對線上新聞資料進行基本的摘要總覽;而43.7%的企業訂閱用戶只會在標示重大新聞的文章內容進行瀏覽。另外,5%以下的企業訂閱用戶會將”自己蒐集”到的線上新聞資料經過整理後,於實際行銷應用派上用場。這表示許多「資料」未能被有效地轉換成企業組織內的「知識」,進而作為發起「行動」的策略依據,創造有利的商業環境或解決可預見的危機,十分可惜。

另一方面,現在社群媒體極為發達,許多人獲取新資訊的管道已不再只是單單從紙本當中取得,越來越多人只要登入社群網站,也可以得知今天發生的新鮮事,有時來自朋友的消息還比新聞媒體更快速。當然,讀者也了解快速不一定代表正確,當看到新聞的時候,也會回到習慣上信任的傳統新聞媒體再確認一次它的真實度。這樣的反覆確認動作,形成新聞與社交媒體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

因此,現代企業面對新的輿情環境發展,除依循舊有的習慣,監看新聞之外,千萬不可以低估社群媒體的擴散和其影響力。

i-Buzz口碑研究中心即將發表的新產品NewsXpress「智慧型新聞分析系統」,其設計理念,就是針對消費者接收數位資訊的行為模式所提出的監看和分析解決方案。應用情境除了提供多國語言搜尋資料,多角度的資料分類分式之外,更提出量化的,實用的五大分析指標,從能見度、品牌聲譽、影響力、情緒意見和財務表現等多角度,解析品牌或事件在數位環境下的擴散和影響力。

發表會當天並安排有多場精彩專題演講,包括商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周文卿,針對「時尚服務業國際化發展與展望」發表觀察發現,Nexdoor宇軒數位創辦人李昆謀談到「行動工作時代如何利用App創造新營運優勢」,資策會創新應用研究所吳振銘經理,則以「社交媒介的監看發展和技術資源」提出技術和實務上的創新發展。

進一步發表會訊息請點選以下網頁連結:http://www.i-buzz.com.tw/newsevent/index.html

i-Buzz的黃金四年 兩岸三地新聞監看系統的成立


撰文:施景瑞

這是一個社群媒體的時代。

美國一項研究調查指出,現在有50%新聞讀者是透過社群媒體得知突發新聞;另外,社群媒體的使用人數也很驚人,光是在台灣,社群網站的使用者人數就有將近一千兩百萬人;國際研究更指出,在2012年底之前,全球約每5人就有一位,每個月至少會使用社群網站一次。

社群網站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意見交流中心,跨國界,跨語言,其所形成的網路輿論影響力更是可想而知。網路上一篇抱怨文章,如果引起共鳴,可以讓一間店倒閉;一篇分享文章,如果引起共鳴,也可以讓一間店瞬間爆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讓企業老闆不得不重視網路上的消費者輿論。

2008年,「i-Buzz Research Center」〈艾博司網路口碑研究室〉發展的數位口碑行銷服務就是這樣應運而生,i-Buzz的網路監測系統,利用關鍵字搜尋,成功統計出公司行號老闆想要的口碑數據資料,準確的告訴你:「今天您的產品有多少網友在討論?」、「這些評論來自哪些討論平台?」,同時還可以深入分析到,「哪些關鍵字被提及最多?」、「正面的關鍵字多還是負面的關鍵字多」、「今天討論的熱門話題有哪些?」等等,並且每日產出報表,讓你一目了然。

這樣的口碑關鍵報告,不只廣泛地被運用在行銷上,成為企業主以及各種產業置入廣告,監測行銷效果的利器,另外也可以運用在議題的分析與擴散,透過數據資料統整,找到現在時事的熱門話題,以及熱門話題可能帶來的影響。

到了2012年,網路監測工具的發展沒有到此為止,i-Buzz還在想辦法突破。

i-Buzz的總經理,黎榮章認為,監測的範圍應該再擴大。之前發展的社群媒體工具,著重在社群網站上的網路口碑統計,不過事實上,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擴散效應,也應該是監測的重點。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關係,不是線狀的,而是網狀的,這兩種媒體同時存在,並且互相影響彼此,也影響著消費者。監測的工具不應該只針對網路口碑,應該更大範圍地擴展到新聞的監看。

「過去也有很多新聞簡報公司,從事新聞資料的蒐集與監看,所以想要將格局往上拉,就必須針對使用者的便利性、新聞資料的廣度、準確度,以及適用對象,作大規模的改良。」黎榮章說,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念頭,醞釀了「兩岸三地新聞監看與分析系統」。

跨國界的資料整合  多國語言系統版本

網際網路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透過網路的傳播,各地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意見散佈及交換,同時在社群媒體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進而再影響主流媒體。舉個例子來說,韓國大叔的騎馬舞,一開始就是韓國傳統媒體下的產物,但透過YouTube的影片分享,臉書的轉貼,瞬間韓國大叔的騎馬舞就成了世界舞步,不但席捲亞洲,更在歐美地區也造成轟動。

傳統媒體散播資訊給民眾,民眾藉由社群媒體的轉貼分享,加速了騎馬舞的散佈,於是最後,又在世界各地的傳統媒體上佔盡新聞版面。由此可知,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互相牽連,互為因果,再加上網路跨國界的特性,想要針對像騎馬舞這樣的議題作分析,監看系統就也要跟上國際化的腳步,這是i-Buzz打造多國語言系統的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企業品牌的國際化,企業主的版圖也不停在擴張,許多企業在兩岸三地都有一定的事業版圖,他們需要更多元的口碑資料以及新聞監看數據,所以跨國界的資料整合,以及多國語言的系統裝備絕對是未來趨勢。

專業的分析 彈性的新聞分類方式

取代傳統僅僅提供資料的模式,整合口碑數據之後,監看系統要讓每一筆蒐集到的新聞資料,都能展現它的意義。首先,會先讓新聞分門別類,透過網站功能架設,可以讓使用者在網站頁面上,輕鬆選取自己想要的資料。同時會附上專業的分析,讓使用者在觀看資料的同時,可以更快掌握資料的意義。

另外,絕對不可或缺的,還是這些新聞與社群媒體之間的連結。透過i-Buzz原本就發展建全的網路口碑資料統計系統,可以計算出這些新聞的擴散效應,讓傳統媒體和社群媒體之間產生連結,也讓網路口碑監測系統,可以更完全的掌握議題趨勢。

導入行動APP應用程式

數據的展現,將不再只侷限在網站的資料提供服務,要做到讓使用者更方便地隨時監看資料,結合智慧型手機,導入手機APP的行動服務,絕對是未來系統升級的大方向。

這次i-Buzz要做的,不只是提供網路口碑簡報,而是要建立一個能夠與使用者互動的應用程式,提供更即時性的服務,讓使用者可以隨選隨看,走到哪都可以把想要的資料調出來查閱,加速資訊取得及決策反應速度。畢竟很多時候,負面口碑危機的殺傷力是很迅速又很強大的,建立這樣的即時性服務,對於口碑話題的管理,無疑是更上一層樓。


結合既有的優勢,在原本的專業上精益求精,i-Buzz穩紮穩打,在網路口碑,數位行銷等領域,打響了自己的招牌,同時也間接影響到未來網路行銷的模式。

然後,網路監測工具的發展並不會到此為止,從2008到2012,網路監測走向國際化、多國語言化,行動化,蒐集的資料越來越廣泛,但是分析的論點卻能夠越來越聚焦。從傳統媒體到社群媒體,再回到傳統媒體,消費者和這些消息互動的方式有千百種,下一個四年,i-Buzz還能找出怎樣不同的監測重點和方法,拭目以待!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2012上半年度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量達53.86億


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今日(11/9)正式對外發布由該協會研究統計推估的灣2012上半年(1~6月)網路廣告市場總量及2012全年度台灣網路廣告規模的成長預估。

根據DMA所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上半年台灣整體網路廣告營收市場規模達到53.86億新台幣左右,其中網站廣告部份為32.63億,佔整體網路廣告量總額60.60%;付費關鍵字達到新台幣16.39億,佔整體網路廣告總額30.40%;社群媒體為4.85億,佔整體網路廣告總額9.00%。

協會為能即時了解市場狀況,特別針對2012上半年度做本次研究分析,並針對2012年度的成長預估作調整以供參考。

協會理事長 楊佳燊先生表示,網路廣告可說是在整體市場不景氣中影響較小的媒體,如同協會於年初時正式更名為「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從網路廣告、搜尋行銷、社群經營到現在行動行銷的不同載具運用,數位行銷種類多元,市場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未來協會在公布數位廣告量的研究分析,應該納入行動媒體,讓數位媒體廣告量分析更具全面性。

DMA推估2012年台灣整體網路廣告市場成長約為12.19%,相較今年年初公布2012廣告量預估的14.64%,本次研究調查下修2.45%,其規模約為新台幣114.60億元。其中網站廣告的成長率約10.10%;付費關鍵字成長率約13.43%;社群媒體依舊呈現黑馬姿態,成長率將達23.33%。本次分析未包含行動媒體,相信行動媒體將是明日之星,讓數位行銷市場更加精采可期。


<名詞解釋>

  • 網站廣告(Display Ads):泛指所有在網站媒體上以曝光CPM計價或點擊CPC計價之各種形式的圖像式網路廣告,包含影音、多媒體廣告。以文字鏈結(Text-link)廣告、電郵廣告,或是專區贊助等頻道廣告均包括在內。
  • 關鍵字廣告(Search Ads):包含付費搜尋行銷廣告(Paid Search)及內容相關廣告(Content Match)等以點擊(Click)次數為計費基礎的廣告形式。
  • 社群口碑行銷(Social/Buzz Marketing):包含官方部落格經營、部落格行銷、論壇行銷、社群網站行銷及Facebook粉絲頁經營之各種模式。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社交媒體看美國選情:漸成投票發起策源地


新浪科技訊 香港時間11月7日消息,據《商業週刊》報導,可以說社交媒體在2012年美國大選中發揮了異常大的作用,網民參與度屢屢刷新。丹佛競選辯論Twitter共產生1030萬條信息,成為美國政治史上討論最多的事件,超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時的950萬條和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400萬條。

圖1 10月4日丹佛辯論Tweet數量
在今天這個選舉日,社交媒體更是熱火朝天。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30%的登記選民其朋友或家人通過社交媒體鼓動他們投票支援奧巴馬或羅姆尼;與此同時20%的登記選民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發文鼓動他人投票。

圖2 不同年齡段利用社交媒體發佈選舉信息對比
實時搜索和分析平台公司Topsy數據稱,Twitter用戶每小時發佈的election2012標籤推文將近3萬條。為鼓動朋友投票,很多人在Facebook旗下的圖片共享網站Instagram□選票。Instagram在選舉日前一週桑迪颶風期間懸挂了頁面廣告,當時以sandy標籤的照片超過80萬張,平均每秒新增10張。迄今為止用戶以vote為標籤的照片上傳了51.5萬張,不過選民須知:根據相關法律,佛羅里達、佐治亞、肯塔基、內華達和德克薩斯州禁止在投票地點拍照。

圖3 奧巴馬、拜登、羅姆尼、萊恩分別被提及次數
在2012年大選期間,CNN和Facebook合作跟蹤社交網絡上的選民心態。自從投票開始以來,提到奧巴馬、拜登、羅姆尼、萊恩的次數從11月初的平均每小時10萬次升至目前的40萬次。自週一以來提到奧巴馬的次數增長125%,提到羅姆尼的增長72%,提到萊恩的則增長了289%。

圖4 奧巴馬、羅姆尼被搜索次數
隨著選民在投票前對競選人作最後的瞭解,總統候選人的搜索量大增。Google Insights數據顯示,對奧巴馬的搜索量目前超過對羅姆尼的搜索。
這些線上活動對實體政治有何影響?皮尤研究中心在9月份的《社交媒體政治》報告表示,在線閱讀政治話題的社交媒體用戶25%積極性增強,16%在閱讀後改變了看法。(楚墨/編譯)

原文出處:http://digital.sina.com.hk/news/-7-1313718/1.html


社群行銷/關鍵的6% 你的企業需要更多粉絲嗎?


這個話題似乎一直被討論不休,但有什麼東西能夠打破數字迷思呢?答案還是數字!專門提供社群行銷工具的Napkin Labs最近發布了一份研究指出,有較多的粉絲並不會有較多的參與(engagement),事實上,大型的粉絲團(介於90萬~100萬)的參與度比起中型粉絲團(50萬~60萬)居然少了60%!

這是怎麼一回事?人數多快一倍,參與度反而少了一半?如果Napkin Labs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這個研究意謂著,粉絲團其實有一個「最適規模」,就像我們在看任何一種生意時,都有一個最適合的「經濟規模」,超過最適規模的粉絲團,經營效益其實是遞減的。

Napkin Labs在研究了50個企業粉絲專頁後指出,平均來說,只有6%的粉絲會積極的參與企業粉絲專頁。更進一步來說,你的粉絲頁上最積極的前20名粉絲,一個人的參與度就相當於75個參與度普通的粉絲,每一個月,這些超級粉絲都會分享至少五篇你發布的訊息,並且回應你的發文。所以,還用說嗎?企業應該將粉絲頁經營的重心放在這些高度積極的粉絲身上。

什麼叫做「把經營的重心放在參與度高的粉絲」上呢?簡單的說,就是對他們好一點。人性就是這樣,對你好的人,你會對他更好!經營粉絲也是如此。試著多給你的超級粉絲一些「關愛的眼神」,粉絲能給你的也許正是更多的「驚喜」哦。

原文出處:http://www.dcplus.com.tw/index.php/learning-marketing/marketing-school/entry/6-9.html?fb_action_ids=4504659890544&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aggregation&fb_aggregation_id=28838148123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