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解答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的五大疑問!

在Facebook這個社交平台,人們把真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圈搬上網路,在上面用文字、圖片和影片分享訊息,並且利用按讚、回應和分享的機制,達到自我表達、與人連結,進而讓人際關係網絡更為密切。在台灣,時至2011年六月為止,已經超過1,000萬個用戶帳號申請使用。它正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影響著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的模式。

「Eyeball is money」,當每天有千萬人在Facebook上面活動,創造出來的人潮效果,自然就是品牌行銷的好地方。品牌經理人在趨勢引導下開始關心,並著手了解和探究將Facebook打造成另一個行銷工具和管道的可行性,也就是粉絲專頁。良好設計和營運的粉絲專頁,能夠結合內容、應用程式和廣告,以及口耳相傳的方式,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

以國內通路業的龍頭7-11的粉絲專頁為例,就已經累積了1,567,000個粉絲人數,知名的咖啡連鎖店Startbucks的統一星巴克同好會,也累積了846,000個粉絲人數。在粉絲專頁上,只要有人放上一個連結、一個活動、一張圖片、一段影片更新,都會主動送到所有粉絲的最新動態消息欄裡,被更多粉絲和他們的朋友接收到訊息,品牌訊息就這樣被逐漸擴散開來。
↓7-11粉絲專頁透過一檔接一檔的活動進行粉絲招募和互動,成效斐然。


↓統一星巴克同好會經營品牌和社群的黏著力向來積極且手法新穎,成效傲人。


以上所舉的是品牌經營粉絲專頁相對成功的案例,品牌經營粉絲專頁的情形雖然已經十分普遍,但是該如何經營才能夠達到成效,多數企業仍在摸索中,以下是企業品牌在經營粉絲專頁時,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該怎麼為粉絲專頁命名?
粉絲專頁是品牌在Facebook社交平台上的延伸,用什麼名字,用什麼識別圖片,盡可能要和品牌的形象定位維持一致的風格。一般粉絲專頁的命名大略可以歸納出三種命名類型。

首先,也是最常見的,是直接用企業或品牌命名,例如,7-11、COCACOLA、統一星巴克同好會、 HTC、 LEXUS…等。第二種類型也很常見,是以主題為命名,例如,攝影日記、甜蜜物語、時尚玩家…等。第三種常見是類型是以價值訴求,環保救地球、快樂工作人、享受吧!旅遊趣、樂活長青…等。

該用哪一種方式命名呢?只要是名稱能夠符合目標對象並且主題和品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連的都可以發揮。

二、要準備多少內容才可以開始經營粉絲專頁?
Facebook平台上的資訊內容非常氾濫,每一則動態訊息都處在彼此競爭的狀態,新的動態資訊很快的會把舊資訊替代,有人用「洗版」來說明這樣的動態頁面輪動狀態,說明了資訊替代的快速。

於是就出現資訊內容更新頻率的疑問,每天要發出幾篇內容才夠,品牌本身有足夠的資訊內容可用嗎?如果是知識型商品、科技型商品,創新性商品,感染性商品,本身就能生產豐富的內容。如果你的商品內容不足,先不用擔心,網路上還有許多資訊來源可以利用,例如,同類型粉絲專頁,粉絲紅人,或是新聞網站、雜誌網站的內容,知名部落客的文章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好素材,和品牌內容搭配使用,也是可以的。

三、發文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原則嗎?
底下介紹幾個粉絲專頁發文的原則,讓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進入實際操作層面。

1. 一致:粉絲專頁的名稱、圖片定了,也就代表企業開始要和消費者互動博感情。從這個時候開始,發文的內容口吻要一致,千萬不可以隨意變動,一致且吸引人的內容才會穩定地帶來流量,吸引新粉絲的加入。

2. 時機:發文的內容盡可能維持一致且穩定,定期定量。品牌都有特定的溝通對象,不同的溝通對象接收訊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必須要親自多方的嘗試且記錄學習。例如,如果溝通對象是年輕人,那麼深夜發文的效果會比早上好。如果溝通對象是中年白領階級,早上上班時間和晚上十點以前,會是好時機。

3. 知識:在網路上尋找新知識和最新情報已經是常態,品牌和活動也必須要把自己化身為消費者有用的知識內容,並讓粉絲們樂於向他們的朋友表達對品牌的觀感。

4. 真實:雖然網路上也有許多內容是謬誤的、荒誕的,但是經營品牌粉絲專頁代表著品牌的格調,肯定是要真誠地面對粉絲,要秀出品牌真實的內涵,說出真正懂的東西。

5. 熱忱:網路上的互動回應是即時的,現在的消費者可不會期望收到你的回應是在24小時之後,即時而熱忱的進行互動,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提供協助。

6. 幽默:粉絲加入專頁可不是來看官方宣傳,雖然和品牌相關的活動公告和新產品資訊粉絲們也會關心,如果能夠分享更多生活趣事和提供個人更多喜樂的內容將會更受到歡迎。

四、需要回應粉絲的負面批評嗎?
粉絲專頁成立的宗旨在於提供粉絲和品牌之間的互動與體驗,也提供新品資訊和活動訊息告知和解答。但是社交媒介是公開的資訊平台,難免有些粉絲會對品牌有負面批評。針對可能出現負面的批評,第一線控制點在於粉絲專頁規則擬定時,就要清楚陳述粉絲專頁的宗旨與規則,作為未來處理類似問題的依據。第二項準則是盡可能透過粉絲們(第三者)在互動的過程中,提供相關的經驗分享。如果是針對特定事件,必須傳達官方的聲明時,粉絲專頁也是以客觀開放的態度,引用官方正式資訊,例如記者會新聞稿為宜。

↓i-Buzz FB粉絲專頁監看,遍及各產業和品牌,提供多面向的觀察。


↓粉絲數多寡是粉絲專頁經營好壞的重點之一,但是粉絲的互動、回應與分享的質量更值得留意。


五、怎麼為粉絲專頁定下KPI指標?

1. 粉絲數
Facebook只是工具,提供你更方便、更有效率接觸人群。你得用心經營品牌和內容,花時間累積粉絲數,並且持續經營粉絲之間的親密關係。有為數眾多且忠誠的粉絲,才能發揮口耳相傳的影響力。

2. 活躍用戶數
當你開始在累積粉絲數上下功夫,也達到初步的目標成果。接下來要增進的當然就是活躍用戶數的提升。如果粉絲加入品牌粉絲專頁之後,就不再和品牌產生互動關係,終年不在拜訪和回應專頁的內容,這種粉絲不會有貢獻。只有當活躍粉絲數越多,品牌才越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潛力客戶。

3. 按讚數
粉絲專頁上貼出一篇留言、一張照片、一個連結,粉絲們如果覺得不錯,就會按讚來產生互動。這個動作會吸引到其他有興趣的粉絲們再去按讚或是產生回應,累積更大的傳播力量。

4. 回應數
有些粉絲不只是按讚表示贊同,還會針對留言提出回應,進行分享與討論。粉絲貢獻的內容同時會出現在粉絲的動態訊息欄裡,產生口耳相傳的效果。

5. 分享數
當粉絲覺得你的發文很讚,願意分享到他自己的塗鴉牆上,和他的朋友分享,這時候訊息的快散效果就更高了。

6. 其他數據:
數位行銷的意義在於任何效果都可以用數據呈現出來,除了前面提到的Facebook基本觀測數據外,也可以將轉換率設定為指標,例如:有多少人因為看到某件新商品照片而連結到商品頁面,甚至於產生購買行動和交易金額。端看你的行銷活動如何設計而定。

全面監看粉絲專頁 知己知彼
i-Buzz 自97年開始發展國內唯一的品牌口碑音量調查,因為監看的產業最廣、品牌數量最多、來源網站最多元而廣泛,以及產出最專業的產業口碑音量報告,業已成為國內口碑行銷績效評核的重要標準依據。配合社交媒介的興起,又提供Facebook粉絲專頁和特定議題監看報告。i-Buzz FB粉絲專頁監看的項目包含:FB口碑量化分析,FB發文數量分析,網友互動分析,按讚留言分享,傳播人數分析,熱門議題分析,讓門ID分析…等。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一個社群平台連結分享可帶5.5個網友回流!

Yahoo!奇摩今天 (11/28)公佈先前委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InsightXplorer)針對社群網站使用行為所作調查,其中顯示目前約9成的使用者主要還是以社群平台與部落格為居多,並且在整合兩種平台不同性質下行程「個人媒體」,進而擴大影響效力。

根據Yahoo!奇摩媒體傳播事業群副總經理邱瀅憓指出,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固定經營或使用部落格的受訪者比例約高達92.8%,每周至少更新部落格內容一次以上的使用者也多達53.9%。同時會在部落格瀏覽他人長篇網誌或上傳自製照片的部落格使用者約為單純使用社群平台人數的兩倍,另外透過部落格平台撰寫長篇網誌比例,也遠高於社群平台的四倍。主要在於社群平台比較適合進行簡短資訊的傳遞,但比較富於深度、豐富的內容仍然以部落格平台為主,同時部落格平台也相對地容易被搜尋或分類。

基於上述原因,現行網路使用者的分享狀況便形成:透過部落格經營深度內容,藉由社群網站快速散播分享,或者是擷取各類行有趣內容,因此從相關調查報告中也能發現認為部落格最主要存在價值前四項分別為「不管多久以前寫的文章,可以很容易從文章索引中找到」、「寫長篇/深度文章時是一個較合適的發布平台」、「訊息較不雜亂,不會因為朋友的訊息而被洗版」、「大多的消費資訊(如食記、旅遊心得)還是在部落格上發布,若要尋找消費資訊還是會到部落格上找尋」。

透過社群平台的分流、連動,最主要是能帶動整體網路流量,以Yahoo!奇摩內部統計顯示為例,目前平均一個社群平台中的連結分享約可帶5.5個網友回到Yahoo!奇摩旗下無名小站等頁面,因此顯見目前這些「個人媒體」對網站流量所帶來的影響能量。而根據創市際的調查結果,使用者連結到各部落格觀看文章的途徑,除了透過已經加入書籤的模式外,另外便是透過社群平台中的連結分享,顯示目前特定部落格仍有一定人際支持,同時也說明目前透過社群的分享行為已經大幅增長。

邱瀅憓也說明目前Yahoo!奇摩無名小站藉由開放式人際關係、龐大使用者流量,進而讓不少素人創作者"從無名變有名",目前已經超過100名部落客已經有出過兩本書以上的經驗,例如彎彎、輔大猴等知名圖畫創作部落客,而透過適當的社群媒介進行擴散,也更能讓這些部落客們的「個人媒體」力道變得顯著。以Yahoo!奇摩摩人計畫中300位摩人每日所獲得的瀏覽頁數為例,大約可換算為10.7%的電視收視率所佔人數,足見這些潛在力量將能進一步挑戰傳統媒體。

而在今天的活動中,Yahoo!奇摩也邀請原創音樂摩人VK克、美妝時尚摩人林波比在現場分享個人藉由部落格平台分享音樂創作、與樂迷線上互動的經驗,或者是透過部落格分享個人服飾穿搭,並且透過社群平台將內容作分享,進而產生更多迴響的成長心得。

針對社群使用行為調查報告

以下為Yahoo!奇摩委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於2011/10/26~2011/11/1,針對Cyber Panel 大樣本群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5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4.38%。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9&f_SUB_ID=2941&f_ART_ID=357061#ixzz1f54Lmp7P
Power By udn.com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i-Buzz VOC即日起提供Facebook官方粉絲團監看服務

i-Buzz 自97年開始發展國內唯一的口碑音量調查,因為監看的產業最廣、品牌數量最大、來源網站最多元而廣泛,以及提供的品牌口碑音量報告最專業,業已成為國內口碑行銷績效評核的重要標準依據。新近配合社交媒介的興起,又增加了Facebook官方粉絲團監看和特定議題廣泛監看的服務,請大家廣為告知這項好消息。

在國內Facebook的登記帳號數已經突破千萬,實際使用人數估計約700萬人,保守估計有400萬人是屬於活躍的用戶。對行銷人員來說,的確是值得重視的一項媒體革命,這股潮流使得消費者接觸與使用媒體的習慣大大轉變。企業品牌和組機機構則紛紛投入經營粉絲專頁的行列,企圖增進和消費者互動的能力。


根據觀察,許多品牌客戶因為本身沒有多餘的人力,加上公司也沒有編制社群行銷專業人才,在不夠了解社群媒介的特性和溝通技巧的情況下。品牌經理只好把粉絲專頁經營的工作,直接委託給外界的專業社群行銷公司經營管理。專業委外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委外公司通常只管把訊息發出去,比較少會主動做出和粉絲互動的承諾,也就是不保證互動率。品牌經理能夠得到的經營成效資訊,也只能從內建的分析軟體中取得。但是你並不知道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的平均水準如何,還是有閉門造車的危險。

i-Buzz 粉絲專頁監看服務,就是要幫品牌客戶解決資訊不透明的困擾。現在開始有任何Facebook粉絲專頁長期監看或是特殊議題廣泛蒐尋,都可以得到及時的服務。i-Buzz的FB粉絲專頁監看的項目包含:FB口碑量化分析,FB發文數量分析,網友互動分析,按讚留言分享,傳播人數分析,熱門議題分析,讓門ID分析…等,讓品牌經理人可以一目了然本身和競爭對手經營的粉絲團優劣勝敗,和其差異之處。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第6屆台灣廣告節,黎榮章總經理獲頒贈資深廣告人獎

第六屆台灣廣告節11月17日到19日在松山菸廠舉行。為結合百年國慶及傳達有創意鬼才之稱的廣告人,特別定下「百無禁忌,百鬼張揚」為這次的活動主題,以期許台灣廣告人未來百年仍創意無限,為市場注入創新魔力。

 18日當天舉辦廣告人才頒獎典禮,頒發100年度傑出廣告人暨終身成就獎、資深廣告人獎及廣告名人堂。亞洲指標數位行銷公司黎榮章總經理,在這一屆被推舉獲頒資深廣告人獎。頒獎典禮後進行廣告節的重頭戲─主題園遊會,數百名廣告人大遊行,藉此突顯廣告鬼才們的創意。

「第6屆台灣廣告節-傑出廣告人暨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這次高規格請到蕭副總統前來頒獎,他在致詞中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動力來自民間,在廣告傳播業努力下,「台灣廣告節」每年都呈現不同風貌。台灣廣告的創意文化,在廣告人運用百無禁忌的想像力和熱情積極的行動力,將更蓬勃而且揚名國際。

蕭副總統說,總統馬英九多次強調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興國」,不可或缺,也是重要軟實力,而「廣告」則是文創產業非常重要的一環。廣告人的創意,不僅提升產品與服務價值,也是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引領者。


亞洲指標數位行銷公司黎榮章總經理,在這一次資深廣告人獎中受到推薦。
他自1985年投入廣告業,曾經擔任廣告公司AE、報社廣告業務部主管、有線電視台廣告業務部主管等要職。又在1999年,當時在國內網路普及率還只有18%的時候,毅然投入網路行銷的開創行列,是國內數位行銷界的先驅。從傳統到數位,累積27年各產業策略規劃、廣告創意和媒體營運等豐富經驗。


有鑒於網路社群的快速發展,黎榮章於2007年創立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是國內第一家開發出自動化搜尋系統,在網路2.0環境下進行消費者意見的探勘,提供業界網路口碑之量化與質化之研究。這項計畫獲得經濟部商業司連續兩年創新服務發展計劃的支持。i-Buzz VOC(Voice of Customer)是目前台灣地區最具權威的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蒐集的網路口碑資訊包含新聞、專欄、部落格、維基、論壇、PTT、Youtube、Facebook、Plurk等九大類型網路平台,發表的產業口碑報告涵蓋汽車、3C、美妝、建康、親子、旅遊、居家生活…等超過200個品類項目。

 廣告節期間並舉辦作品大展,除展示台灣廣告產業50年的廣告產業生態演進與作品外,也將舉辦廣告論壇,分析台灣廣告作品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創意趨勢與演進。

Facebook Users Are Slow to ‘Like’ Brands and Retailers

NOVEMBER 18, 2011

Brands and individuals have shared space on Facebook for some time,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social networking and marketing. Both types of users rely on “likes” as a yardstick for popularity, even if their intentions for being on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differ.

Branded Facebook pages do not fare as well as other types of content, though, according to a Crowd Science survey. They had the lowest number of “likes” (9% of users) compared to wall posts, photos and comments (16%) and videos (12%). The most popular reasons for “liking” a page tied between showing support and enjoying what was being said, both at 28%. Neither are attribute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brand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liking” a retailer’s Facebook site in an 8thBridge study were less about aspirations and sharing than broadcasting a straightforward, positive opinion about a purchase. Buying and liking was the only reason shared by a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who “liked” something on a retailer’s site, the study found.


Online buyers in a PowerReviews survey were more inclined to “like” a retailer, brand or product page—showing no preference to any one type—even if the majority did not engage in the activity. The most common frequency was one to five times per month.


Among the online buyers who had “liked” a retailer’s Facebook pag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was the presence of sales and promo codes—not a surprising response from social media users who shop online. But more than half also considered the customer service aspect of a brand’s Facebook page to be important, showing that those who “like” brands also like sharing experiences,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It is not easy for brands to compete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on Facebook since corporations are essentially faceless. Then again, social media users are not seeking friendship from brands and retailers either. Instead, marketers would do better to focus on being there to answer questions, provide customer service support and broadcast promotions.
Corporate subscribers have access to all eMarketer analyst reports, articles, data and more. Join the over 750 companies already benefiting from eMarketer’s approach. Learn more.
Check out today’s other article, “P&G Learns Lessons from Ecommerce Effort.”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Facebook留言比按讚價值高5倍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李宜穆編譯發表日期:2011-11-16

社群媒體行銷機構Edgerank公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每次只要Facebook上一則文章被按讚,它平均會收到3.1次的點擊率,但如果是一則留言,平均會有14.67的點擊率,也就是說留言的價值比按讚要高出近5倍。此外,Edgerank還發現每周的星期三是擁有最高分享與點擊率的一天。

這項研究分析今年十月5,500個Facebook頁面中近8萬則文章,除了上述資訊外,Edgerank還發現分享的價值遠比留言或按讚要高,只要有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文章,就有可能就在Facebook上開啟病毒式行銷,除此之外,相對於按讚或留言只會停留在某人的塗鴉牆上,分享也有較高機率出現在動態消息中,讓更多朋友看見。

出自ReadWriteWeb